2020年度国内青年作家原创作品个人阅读盘点
今年有三分之一的阅读量花在了国内青年作家的作品上。所谓“国内青年作家的作品”,指80/90后的文学创作,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散文集、随笔集,不包括文论。我作为外国文学编辑,原本对华语文学很陌生,尤其是青年原创。但也许是疫情原因,今年突然有了强烈的“寻找鲜活的声音”的需求,从三月读《平原上的摩西》开始,渐渐变成了系统性工程。算上三月前零散读过的以及暂时没有读完的,这份书单一共包含了33本书。看完的这些,基本都是一个字一个字认真看完了的,当然,也不排除少数,没有叫人认真看的价值。
写这份盘点,算是给自己的阅读做个总结。下面我会带着强烈的个人趣(偏)味(见),挑出一部分,划分成“无可挑剔”“值得一读”“值得探讨”三类,具体聊一聊。“无可挑剔”是我最喜欢的一类;“值得一读”是我觉得不错,又有保留意见的一类;“值得讨论”指有亮点、有潜力,但尚未充分实现的一类,对这一类的探讨并不是批评,而是对它们更好的可能性的一种想象。排列顺序以阅读时间早晚为准,同一作家只选择一部作品上榜。
无可挑剔
这是我挑出的唯一一本散文集。通常在一份混合的文学书单里,小说上榜的概率会大于散文,这种情况下,我依然挑出了苏枕书的这本书,只能说我确实很喜欢。十多年前我就已关注她,当时她还没去京都,我也没去伦敦;而2018年出版的《松子落》,副标题已然写着“京都九年”。时光荏苒,对我等庸人只是一句感慨,对作家却是一种积淀。她写人写事,语调都是宁静淡雅,鲜有戏剧性,也不靠故事推动文字,似乎在以“有”写“无”,其境如闻林中松子落,于视线不及处听禅意。
《散书记》《结婚记》两篇最有趣。《散书记》中,读者依然看不到多少故事,情节平静,几乎不起波澜。可是,作者不厌其烦地关注的、记录的,是一本又一本我连名字都没听到过的书。读到这里,脑子里都可以想象那个画面——一群学友跑去师兄处,眼光扫过成堆成堆的书,忽然眼睛一亮:“哇,还有这本!”拿起端详一下,嘴角上扬,啧啧着放回,立刻又看到一本,“哇”的一声,又拾起,又是赞叹……在本文中,那一串串拗口的书名,藏着多少没有说出的对书的爱。
《结婚记》则是全书最戏剧化的一篇了。倒不是说戏剧化引人入胜,而是在这篇里,作者罕见地透露出了自己温文尔雅的文字之外的另一面,刚强而激烈。这注定了作者不会是岁月静好式的平庸作家。她的情绪,结合她的学养,假以时日,会自然转变为更深刻的反思。而这一面——一个具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形象,在她的新书《春山好》中,已经充分展露。
张怡微是我今年读得第二多的作家(三本半),仅此于莎士比亚(四本)。而且读完的三本张怡微,恰好是长篇、短篇、散文各一本。三本书各有各的好。权衡之下,我艰难地选择了《细民盛宴》。的确,这本书作为她“家族试验”写作中唯一的长篇,最为充分地阐释并实现了她写作的目标:探索“市井生活中不让人升华的真相”。
我是一个会有意无意在艺术中寻找崇高与升华的可能性的欣赏者,在面对张怡微的写作时,第一反应其实是皱眉,甚至拒斥。她笔下的人物,总是深陷于各种人际关系的泥泞中,黏黏腻腻,越积越厚,终至于习惯了这种束手束脚,放任自己在他人的地狱里沉沦。这种写作,始终在把人朝着形而下的、反崇高的方向上拉扯,让我这样的读者非常难受。在《细民盛宴》里,少女袁佳乔那些大段大段的自白近乎窒息前一刻在泥水下吐出的泡泡,半死不活,挣脱不得。太市井了,太不美了,连追逐美的可能性都没有。
但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不正是伦理学探讨的核心吗?换言之,张怡微小说人物身上承受的那种巨大的向下拉的力量,不正是在伦理上限制住人类超越性的东西吗?如果读者冷静下来,拉远视角,就会发现,小说角色们承受的形而下的压迫,恰恰是探讨最为形而上的议题的必需素材。以具象见抽象,以沉沦谈升华,这是极见功力的写作与思考,而且张怡微出色地完成了。
值得一读
东来的小说,首先是美的。她的语言就很美,是透过扎实的修养体现出的古雅。这种修养,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在这份书单里,能够具备的作者还真不多。(张怡微应该也是有的,但她小说的叙事视角限制了她使用这种语言。)她的意象也美。山河的壮观,蝴蝶、火焰的绚丽和脆弱,等等例子,不一而足。我这个读者,很多时候会以声音为导向,而《大河深处》是一本能在我脑海中形成非常难忘的声音的作品,那是一种在滔天的水浪声中依然清晰可闻的温柔低语。此外,东来可能是我视野里的90后作家中,材料和调研功夫做得最扎实的作家,这一点在现在居然已经很难得了。
这是我今年唯一在一天之内读完的书,偏偏还是一本长篇小说,偏偏还极难读。但是,林棹的才华令我震惊,在一群谁都有着大把才华可以挥霍的作家中依然出挑得令人震惊。她的语感不像是长期专业训练的产物,更像是一种自觉,在作家的感官、知识储备和文字表现力上实现了华丽炫目的统一。可能也是由于我个人对音乐的偏爱,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小说语言内在的韵律与呼吸一直抓着我,让我放不下书,如同断不开一条绵长的旋律。直到看完,合上书,缓了好几天,才慢慢意识到,故事的内核可能有些单薄,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对我来说,那都是充分的语言享受之后才出现的一丝阴云,以我的私心,当然可以忽略了。
张心怡不愧是张怡微的学生,情节的设置、人物动机的把握,都相当到位;每一篇里的编排、布局等都有精心设计。顺着角色们的思路去思考他们的处境,确实会为他们内心的九曲回肠而感叹。最后一篇《骑楼》最好,不仅是内容更充分,作品的宽度也打得更开,感觉可以直接改编成一部很完整的话剧,而舞台就是那一家人勾心斗角的场所、也是勾心斗角的内容——骑楼。从这篇看来,我感觉作者更适合写长篇小说,好好写一写她在这本书里已经反复提及但从未展开的虚拟故乡——清濛,把那儿变成她的高密东北乡。
王占黑终于走出她的街道江湖了。她这个在小区里熟门熟路的叙事者,离开了写作的舒适区,虽然会让作品比起前两本多出一些没有打磨干净的毛边,但是完成度依然很高,展现出的潜力更是令人期待。《去大润发》像是她的《南方高速》,在日常秩序的轻微破裂中,自然而然地孕育了一个关于异质性的故事:生活轨道的异质性、人际关系的异质性、时代背景的异质性,无一不真实,所以无一不撕扯着读者的经验,逼得人不得不落泪。《潮间带》居然使用了男性第一视角,而且并不生硬。以王占黑这样的观察能力和虚构能力,加上她的写作风格,很可能会成为90后中第一位拿出有分量的长篇小说的作家。
董夏青青可能是我在阅读前最为陌生的一位作家,《科恰里特山下》也是此次上榜的唯一一本我还没读完的书,但仅仅看了前一百多页,我就确定她是一位值得一读的作家,而且值得持续关注。她明显地师法巴别尔,把自己深入新疆边防部队的经历写成了当代非常罕见的边塞文学。当代人,特别是当代都市人,很需要这种苍劲荒凉的声音,很需要被伟大的自然如此教育一番:你们的生命,沧海一粟;你们的感伤,不值一提。
值得讨论
这本书的好与坏,不需要我来评价,它的受欢迎程度能帮它说明一些问题。我关心的是,以整本短篇集论,《冬泳》的质量很不平均,这多少是一种不成熟的体现。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对他选择的叙事者抱有一种怀疑。除了同题篇,其他六篇的叙述者似乎都未必拥有讲述他那些特定故事的最佳视角。而且,班宇的叙述者们会给我一种带点儿“愣头青”的感觉,真诚有余,技巧——无论是角色们为人处世的技巧还是写作者讲述故事的技巧——略欠。纯粹依靠感受力去写故事,天花板就太低了。即便如此,能写出《盘锦豹子》和《冬泳》,足见他的感受力有多好。所以我对他还是有期待的,希望读到他技术圆熟之后的令人信服的作品。
远子的文字功夫是上乘的,可能是因为受过专业的哲学训练,所以他的语言能轻松自如地陈述各种复杂的概念与事件。这一点极大地帮助了他,让他强烈的表达欲得以安放。但是,表达与写作是两回事。他似乎太追求一步到位,太想直击问题的本质。诚然,远子是深刻的,他想要击中的点也是很有价值的,但是为什么这么心急、这么担心“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以至于不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他攀上意义之巅的过程展现出来?我以为,这是一种过度追求超越性的焦虑,使他的文本承担了超越其文体的负荷。其实他可以读读张怡微,看看形而下的东西如何承载形而上的议题;或者学学东来,看看扎实的材料功夫如何转化为完整的作品。而极端地追求向上飞升……请参考一下伊卡洛斯吧。
最后附上完整的国内青年作家年度阅读书单:
读过:
顾湘《好小猫》
东来《大河深处》
王苏辛《在平原》
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
王占黑《街道江湖》
东东枪《六里庄遗事》
班宇《冬泳》
三三《离魂记》
张怡微《樱桃青衣》
王占黑《空响炮》
路明《名字和名字刻在一起》
李伟长《人世间多是辜负》
不流《雾岛夜随》
远子《白日漫游》
林棹《流溪》
张心怡《骑楼上的六小姐》
战丹《往回跑》
路明《出小镇记》
淡豹《美满》
张怡微《旧日的静定》
苏枕书《松子落》
陈春城《夜晚的潜水艇》
张怡微《细民盛宴》
沈大成《小行星掉在下午》
彭剑斌《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
李唐《热带》
刘天昭《出神》
王占黑《小花旦》
在读:
苏枕书《春山好》
董夏青青《科恰里特山下》
魏思孝《都是人民群众》
郑执《仙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