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想发朋友圈了?
查看话题 >不是不发,而是分组发
2020年,我微信上接到的一句高频提问就是:“咦,你最近咋不发朋友圈了?”
我一般都会半玩笑地用提问代替回答:“咋的,我朋友圈很有料吗?”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TA已经在我日常分组之外了,看不到我的朋友圈而已。
我发朋友圈很喜欢分组,发布之前,都认真核对是不是发对了群组,发布频率高的标签是:豆瓣、茶友、文玩、书法、投资融资、跑步。
其次还有诸多细分:有孩子的、没孩子的、有二胎的、有三胎的、有车的、有俩车的、有仨车的、有豪车的、拜金的、身家千万、穷、博士、大学同学、高中同学、初中同学、小学同学、所有同学、地产、广告、公关、电视、央视、纸媒……
内容分类十分清晰,保证不跨圈、不冒犯、不唐突。
也许会有人诟病我:你也太现实了吧,这样真的好吗?
我的态度是:现实社会其实比我现实,如果我不现实,那就是逃避。
所以如果发现经常看不到我的朋友圈,说明TA已经不属于这几个常用标签群组,已经大概率被我“彻底遗弃”了。
理由很简单:长大了,不再以同一个面孔面对所有人,而是通过不同的圈子展现不同的自己,提高沟通质量、减少无效沟通。
时不常就有人问我:书生你说现在网上杠精咋越来越多?
我永远都是一个答案:因为没形成圈子,什么人都混在一起没了界限,肯定出杠精。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譬如我微信里的“书法”标签,我写的字通常都会拍照发布到这个标签里,里面十几人都是爱好毛笔字的,而且我们水平都差不太多。发出去的字,是好是坏、哪里有具体的提升余地,都会有人明确指出,甚至会收到一个白纸黑字的回馈,信息很干净、沟通很高效。
但如果我不分群组地发布,那么事情就来了:不会拿毛笔的人会或善意或恶意地来一句“写的什么玩意儿!垃圾!不如我!”就好像在某乎、某瓣上公开发布一样,遇到这样的人,但凡你让TA打个样给你,TA马上跑得比贼都快。
我在某瓣的书法话题下发过几张我写的毛笔字,招来一片批判,大都是:
“卧槽这TM也能叫书法?”
“我闭着眼睛写都比你强!”
“当代书人,大都有书无法,尔即此种!”
“太垃圾了,真的是什么人都可以提笔了!”
……
遇到这种情况,但凡我请教一句:“麻烦你给我写个样?”
通常对方都会变得哑口无言,再通常最多的一句就是:
“我虽然不会写毛笔字,但是我会评判啊!难道还不能让人评判吗?写毛笔字的人都这么玻璃心???”
“虽然我不会写,但是我会看啊!”
这不废话吗,有眼睛的当然会看,没眼睛的还会摸呢。
如果是圈子里的人,通常收到的回馈是:
“你这个瘦金的捺还欠点火候,没用勾线笔吧,一看就是用羊毫凑合的,还是得用狼毫。”
“那个口字收口没收住,再收一点点就完美了。”
“推荐这幅字的同款毛笔链接!”
……
跑步圈也是如此。
夏天的时候我每天10公里,每周跑5-6天;冬天的时候怕大出汗,压着心率,全程减半,依旧把当日的锻炼数据发朋友圈。
如果不分群组标签,收到的回馈有可能是:
“跑步不好!损伤膝盖!你们这种人老了都得残废!”
“跑步伤膝盖啊!不要跑了啊!”
“为什么你们都这么爱跑步啊,疯子吗?有精力没地方释放???”
“你们哪来的时间每天10公里啊,都不用上班的吗?”
……
如果发布到跑友圈,收到的回馈就是:
“咦,每天减半啦,是因为‘秋收冬藏‘吗,最近好多人都不像夏天跑那么猛了。’”
“KEEP新推出的速干服真的不错,推荐这款,实测有效。”
“今年的新款美津浓都收到了吗,一起做测评啊!”
“今天在奥森偶遇王军霞了,学了一个拉伸的方法很好,推荐给你们!”
……
这就是有圈子和没圈子的区别。
想起韩寒的一句话,大意是:过去是文学殿堂,现在只有文学澡堂,任何人都能花2元钱买张票进来泡泡,结果泡出一池浑水。
大概就是说没了圈子。
而现在网络上的常态是:这澡堂不光免掉2元门票了,甚至围墙天花板都拆了,整一个露天超级大水坑,还不分性别混在一起,肯定什么声音、什么现象都有。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反问:既然你这么喜欢圈子,为什么还每天来我瓣这种地方呢,你不矛盾吗?
我的玩法是:我瓣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大喇叭口,是我交友的开放式平台之一,跟我结缘的渠道之一。相处之后,聊得来的、几乎在一个水平线的,我自然会通过微信拉进我的好友栏、分配到不同的标签群组、不同的微信群圈子,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圈层交流,而不是网上这种无门槛的泛泛交流。
我豆友群的诸位一定都清楚:我在群里的嘴脸跟在我瓣上是有一定区别的,在群里我更真实、实话更多、敏感字更多、粗口更多、屎尿屁更多,觉得倒胃口的自然就退群了,能继续接纳我的才会留下。
留下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证明,我也会继续细分:有的人跟我一起交流打坐站桩吃素、有的人成了我的生意伙伴一起分钱、有的人来到我家做客喝茶、有的人跟我在澡堂坦诚相见无话不谈。
这就是我个人与这个世界链接的方式:分圈分组地进行内容式交流,而不是彻底停止交流,交流如果停了,就等于把自己封闭了,错失了很多学习的机会、错失了很多贵人、也会错失人生仨俩知己中的一两个,是损失。
我不讨厌互联网,相反我极其喜欢互联网,它给了我太多方便、太多机会、认识了太多人,有了太多的快乐、所学、所得。
只是,需要把这些快乐、所学、所得,需再人为地提纯一下。
就好像:书是好的,但也要分门别类地科学摆放,否则也就糟蹋了这些书。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当然也要科学地对待,这不是现实的冷血,反而是对人的尊重。
也许,这就是一个成年人跟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之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