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的拇指姑娘
《论90后/00后的文化与技术》网络出版物是INS网络社会研究所aletheia共知开源出版系列 #1,本文是对该书籍的评议
评《论90后/00后的文化与技术》网络出版物
文:门婕聪 原载于《典藏-今艺术》2018年3月
打开《论90后/00后的文化与技术》的便携文档, 持续滑动页面,我们看到一个由9人作者群形成的“互动文本”,其中的基本文本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舍赫(Michel Serres)写就2012年的著作《拇指姑娘》(Petite Poucette),该著作经由普渡大学的哲学教授丹尼尔·史密斯(Daniel W. Smith)译为英文。相较于我们往常看到译著抑或是校注本不同,陆兴华将《论90后/00后的文化与技术》比喻为一个“三明治文本”,我则将其看作一个生长性的论坛文本——姜卓含等译者/讨论者的生发式讨论以双分隔线的形式嵌入英、中对照的译文其中。这种有趣的形式成型于这本书的生产方式,它的翻译与讨论同步进行,讨论的过程没有被隐去而是与原文平行出现,这打破了作者在传统出版物中垄断的话语权,这符合网络社会“民主”的特征,说白了是一种“开源”的参与系统,源代码可以被任何程序员获得和修改。
这种知识生产的方式,即是“网络社会研究所”所倡导的“共知”(aletheia):每一个人携带各自的新知来参与集体讨论,共同讨论的集体认识就是“共知”。这里的“共知”指向“人人”与“分权”,业余爱好者打破分类成为哲学家、艺术家、设计师。
这让我想到山姆·坎特斯(Sam Ghantous)的网络艺术项目“建筑混合推特机器人”(ArchMixes Bot)。任何推特用户可在ArchMixes Bot的在线建筑数据库里选中任意几个当代著名城市建筑,复制名称代码,粘贴于标签井号后,@ ArchMixes Bot,几分钟后即可获得程序为你计算出的全新3D炫彩建筑模型,它可能是一个有趣的混合体,也可能是一个让人觉得有点讨厌的四不像,不管怎样,设计师是你,下一步你甚至可以选择将它3D打印。
舍赫在原著中有几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指代网络社会中的群体、个人、现象。其中最有意思的,也是我们人人有份的角色——“拇指姑娘” (Thumbelina),我们都用拇指灵巧着操控着手机。第二个有意思的比喻是被斩首的“圣德尼头颅”,电脑是“拇指姑娘”智能外置机器头颅。在舍赫敏锐地指出社会转变并鼓励老一代人大胆拥抱新技术、向拇指一代学习的同时,姜卓含等评论者在分隔区回应着身为拇指一代人在警惕的“机器脑袋我们也不一定想要”。两种声音的对峙挑战着传统学校、法庭、剧院、教堂的“一对多”式的控制。
与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宣判“作者已死”的情形一样,舍赫在讨论当前高校教育体制时批判道“没有需求的供给现已死!”,读者只能被动阅读和老师照本宣科的知识传授体制都不再符合网络社会的需求。那些陈旧的体制与机构,按照天体物理学的机制,像恒星的爆炸,当我们看到时,它已经死了很长时间了。林云帆回应信息社会迫使人们主动学习,“知识不断被分享,达成了新的民主”。舍赫谈到旧的体制瓦解带来的逆转将影响到性别,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权力机构中获得胜利,并揭示了书名“拇指姑娘”的意义。
“拇指姑娘”的身份被匿名化编码,这个称谓是单数也是复数,而我们在虚拟与现实的无缝切换中越来越少地被莫名地代表,越来越明晰地认识自我,过去需要在代际之间完成的嬗变,如今在拇指的策动下,正在需要越来越少的时间,并且更加跨越。
就像这会儿《论90后/00后的文化与技术》可能已经在“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 aka cc)协议下,流通并被改作了多个版本。
- 2018年3月,上海,首刊于《典藏-今艺术》杂志
© 本文版权归 斑.mechanism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