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一年又一年——2020年个人阅读札记
今年写札记,不再感慨万千,不再故作深思,简单就是:开心地写。因为2020年其实太辛苦了,上半年我基本都在北京隔离上班,没法周末回天津和家人相聚,好不容易熬到五月解禁,结果新发地又闹了一波疫情,又隔离了很久。所以读书反而是件难得的开心事儿,没什么杂念在里面。另外就这个状态来看,虽然实际阅读时间并不太充裕,侦探小说读得少了,反而一些偏严肃类的书消化的很快,大抵读了100多本,如果加上一些侦探小说,大致也就在130~140之间,这几年的豆瓣数据来看,基本阅读量就是这个情况了。
今年其实受我爱人影响,逛实体书店挺多的,天津包括常去桑丘、无边界等,体验都还不错,比如在无边界书店买到了梁思成那本 《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 ;去苏州时还好好逛了逛诚品书店,本想找找《血清素》,不想台版书速度还是差些;另外一个变化是在出版社官方电商店铺购书比例也增加了,估计是店铺促销价格优惠且周期前置于电商,所以也会更新购买方式;再者就是在豆瓣的豆品买书也多了起来,定制化的赠品应该是关键因素,尤其是一些比较喜欢的情况,比如Joan Baez传记附赠的海报,感觉这种小众购买纸质图书可能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整体看今年的专注点在中国古建筑,一是年初把王南那个建筑史诗系列又复读一遍,二是去苏州时拿着《东南园墅》不断翻看,再到年底会带着《图像中国建筑史》、《营造天书》去正定看古建筑,前段时间又买了两册的《斗拱》,估计在新冠疫情之下,明年还是多在国内选择古建筑的城市去看吧。
得益于高教授的推荐,想来《大闹天宫》的名头,许是不错,因为印象中只记得小时候上学前班每天10点能看15分钟动画片,就有这部;成年之后买了这部的DVD,也给了孩子传承;
看这套里面著名的《西游漫记》之外,更令人惊艳的是《民间情歌》,里面的尺度大胆着实没想到,都是暗语房内之事,但你并不觉得淫秽,反而纯洁得让人感叹;这几本小书看下来除了叫好外,想起操刀“后浪”那段文字的人,感觉您真够傻逼的,前浪们的大师风范和高度,岂是我们这些傻逼后浪以及后后浪能颠覆的,经典的都是前浪们给我们创造的,好好尊重好好欣赏;想起陈丹清说被骂老逼梆子的段子,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希望“老逼梆子”们没事儿就出来骂骂我们这帮小逼梆子。
听Jazz那是2001年9月后的事情,源自失恋的痛苦,而我承认当时摇滚乐太“重”了,承受不能而需要寻觅“轻”的感觉,恰好在老曹的店里看到几张新货,只记得有Billie Holiday和Frank Sinatra的两张精选集;戴女士那首“Blue Moon”可能不是她最好的曲目,但却俘获了我对她的爱。时至今日,我每年仍会不时买几张Jazz名盘,找个周末的下午,开瓶红酒,放着来舒缓压力。
似乎听点音乐,都想弄本史书来看看,我也不觉得这是个多么好的习惯,但确实按图索骥的必然,因循书里的发展脉络,我买了斯科特·乔普林的拉格泰姆,再到Big Band、Swing,然后Bop、Cool、Free,你再加入ENJA、ECM欧洲力量,最后到U3的Acid Jazz,大致听下来,波普和冷爵士,以及衍生的调式是正宗的耳朵喜欢的;至于ECM,完全是zhuangbility的延伸,看封面购买即可。所以现在来看新世纪之初,国内绝大多数Jazz迷可能全靠了程工那本《 20世纪的灵感——爵士乐》了解了不少的爵士人物,而串联了爵士乐的历史,当然最可笑的是这书其实根本谈不上是作者写的书,其人物介绍基本都是翻译自原版CD里文案介绍的乐手或歌手,我怎么知道?因为我买来打口CD,就翻译里面的文案,发现基本就是照抄啊。尽管国内进入新世纪陆续出了不少本爵士乐介绍的书,但可能我比较欣赏的是王昕的两本,一本写爵士乐史的《爵士乐的一个世纪》,另一本就是本介绍欧洲爵士的《欧洲爵士素描》,第一本感觉还是内容偏少,从史书角度看似乎期待看美国人写本可能更正宗,爵士乐的发展,每个门派都与之前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多或少都需要有本书把这种演变说清楚,当然也离不开时代背景,从乐迷角度看希望手头有本这样好的史书翻翻。所以直到今年,泰德·乔亚这本书翻译出来了,我还是比较认真的通读了下来,从内容上看,不拖沓啰嗦,没有陷入人物的介绍而侧重Jazz发展这一脉络展开,所以读起来比较清晰,也很舒服;唯一感觉缺陷的是其对欧洲爵士的介绍,不过一个美国人多少也能理解。
作者籍由自己的身份,罗列了所寻访的12个中世纪手抄本的故事,这里面涉及了欧洲中世纪的社会、文化、宗教、政治等诸方面,并配了选取的插画,对我来说是非常受用的。作者在本书并非作为学术著作而晦涩难懂,反而是基于自我的主观理解而描述,语言简单顺畅,对读者而言此类知识本就非寻常类,用这样的方法反而让你更容易进入。
韋勒貝克的小说从1999年开始读《基本粒子》,到如今这本,掐指算来已经有20年了,虽然到上部的开篇本以为江郎才尽,不想柳暗花明般转向精彩;此公在我认知里,有种能力,开篇的几句话就让你有读下去的欲望。如今这本依然,人物依然是之前韋勒貝克式的颓废态,法国农业部的高级顾问,因为抑郁而注射血清素导致阳痿,毫无意义和乐趣的生活,对欧盟、川普乃至日本女朋友的态度,都借由这个角色而传达出来。
前几天四哥推荐我买《豪猪回忆录》,说甚是精彩;我买回读完,索然无味,第一不喜欢科幻类的,第二对非洲的文学无感;四哥问我读后感如实回答后,他说文学之美在于语言,他读的是法语或许这是原因。我对文学作品,一是看他的内容,有如艾柯,简直太丰满而不可攀越;二是看语言?或者叫文字感,读得爽,比如图森、贝克特等新小说,韋勒貝克两者兼有,内容读得喜欢,文字更是有阅读快感。
今年国内翻译了几本跟巫术抑或猎巫相关的书,除了这本还有《巫术的历史》,作者是倾向神秘主义而信赖巫术的存在;《巫师:一部恐惧史》,则是梳理了大陆、英伦及全球范围内不同视角的巫师行为;总体上看,结合之前读米什莱的《女巫》,更偏爱这本美国人写的发生在塞勒姆,17世纪末期北美大陆猎巫的历史梳理,同期还读了内容无关,但书写风格类似的《圣安布罗焦的修女们:一个真实的故事 》,都属于作者钻进故纸堆,梳理了当年的各种卷宗而成书一册,后者讲了发生在罗马的圣安布罗焦修道院各种伪圣、亵渎及淫秽等事情,籍由作者考察力图还原当年的事实。
最终选择了这本,其实和米勒的戏剧倒是没什么关系,甚至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不如上面提到的修道院那样流畅,但这本吸引我的一个是人物多、关系复杂、且事件关联多,从叙述的角度看远远要更难让读者理解,二是作者除了引用不同的资料之外,也逐步梳理了一些观点。
周五夜匆忙赶回天津的寓所,四哥问我:奸不奸?我很迷茫这么短的时间有料吗?四哥告诉我都俩月了,果然开过权限之后,我发现了奥斯曼的这本短小的回忆录;四哥的推荐总是精彩至极的。
当时巴黎大众诟病奥斯曼男爵把曲径通幽的巴黎改成了一览无余的宽敞,这似乎有违巴黎的小资吗?料想如果天津的和平区五大道如果改造成了中心生态城,我可能也会骂街,虽然我并非原生态土著,但我的天津大抵得有五大道现在的模样,单行路,满地的梧桐叶,烫葫芦的老人,还有那弯曲的路;要是有辆飞鸽骑着,更是完美;所以如果不看这本书,也许你会心生疑虑,而看过奥斯曼对巴黎改造的一些规划理念后,你发现可能非要这样改造似乎才是妥帖的;包括奥斯曼对其家族的介绍都是有其必要的。
若是这样看来,如果能把整部回忆录全部出版,似乎更好。
不确定这本是不是伦儿爷中诺贝尔奖的余韵,反正这两年陆续都有他的书在国内出版,之于马库斯,这是他的第五本简体版;马库斯在国内乐迷圈里还是颇受赞誉的,当然我也是喜欢他的“门槛值”,太多码字儿的评论家,似乎读多了也了无情趣,无非就是烹制各种新奇观点,适当出些八卦信息而已。但如果你步入中年,且持续在文化层面有积累,可能更喜欢马库斯写的东西,有太多的社会背景,历史观点,就是突破了音乐范畴的局限,更像是文化的综合讨论,从而不断挑战读者的底蕴,而非只是去迎合;作为模范读者的你呢?则更有欲望去接收挑战,去思考,去了解更多的未知,而产生阅读快感。
这部书就是把马库斯近40年的各种涉及迪伦的评论集合起来,文章比较琐碎,个中涉及不同的时代或者事件背景,其实一路读下来,不少地方似乎完全不知所云,但恰恰也是我说的,个人喜欢在马库斯的挑战面前败下阵来,另外一层意义也是迪伦迷的缘故;其实这本读罢,发现马库斯的演讲水平不低,二就是听他骂人也很过瘾。
以我进入不惑后喜欢读这本还有《非凡抄本寻访录》来看,就是喜欢宛如“大家”在闲聊,密集知识点太多,都是精华积累的迸发而非一板一眼的科普。
个人感觉这本算是年度最佳装帧了。作者主要就中世纪对动物的认知和理解出发,从手抄本中选取对应的图片进行意象表现,简直美不胜收。作者作为中世纪史学家,兼符号学家,对这些动物的象征意味进行了诠释,宛如Eco般博古通今。值得一提的是,书后面的附录里详细罗列了选取图片所对应的手抄本名录,对感兴趣的读者向找电子版,也是非常实用的。
从未存在,永远流传,书名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福尔摩斯作为文化符号存在的价值, 2019年正好是柯南·道尔的诞辰160周年之际,这本是根据伦敦博物馆的福尔摩斯展览集结的一本综合了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等元素构成的书。借助了原著、插画、影视作品等等不同维度的载体来回顾了福尔摩斯这个文化符号的方方面面。从书的角度看不会有什么新奇理论或者什么新颖的观点,但对喜欢福尔摩斯及其衍生意义有兴趣的人来说感觉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资料,绝对值得收藏。
这本是在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家带着口罩出游苏州的高铁上我读完了,整体读下来和她之前的两本,气质上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到了《M Train》叙事大为减少而转向旅行散文,直接到了这本,太多不连贯的东西在里面,而又夹杂了梦境和虚幻。从阅读体验者的角度看,其实要强迫自己进入她的世界,而她这个世界的节奏和感觉却并非那么好去把握。到了第三本,会感觉渐渐的都不如《Just Kids》那么生机勃勃,你读过通篇甚至不知这本的写作目的在何处?所有的文字都很难去让人重新锻造一个封闭的逻辑,散乱无序而过度平铺。
但佩蒂就是佩蒂,七十岁了,她去不同的地方,她或许不需要找寻什么,就是这样的片段,然后她去写自己要写的东西,包括到了繁体中文版这里,因为是2020年出版,众所周知的原因,她也提到了新冠病毒,她希望一切可能都好起来,她独自的存在在那里。
我从苏州回来,突然就想再重读一下这本书,难道不是她的魅力吗?
近些年看侦探小说多了起来,阅读初期痴迷英伦侦探小说家,像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多萝西·塞耶斯等这些,后来慢慢也开始看奎因、布洛克这样美国硬汉派的作品,总体上看似乎更偏英伦风格的。所以这本书呢正好填补了对黄金时代这一群体作家的认知,作者将侦探俱乐部的交往、社交以及共同作品乃至各种八卦都展现出来,也介绍了时代背景,甚至也引用了现实生活中的罪案,包括还附赠了作者画像长廊,内容都很有趣,也很实用。读过本书之后,唯一感到有些期待的是书中提到那个时代的很多作品国内出版社还没有翻译过来,希望今后能慢慢把这些作品都译介过来。
侯麦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此公好像国内很多影迷都觉得是擅长炮制大闷片的元凶,在我眼里恰恰相反,他的电影不但不闷,反而更有意思。读过传记之后,发现确实挺有意思,原来藏在 埃里克·侯麦之下居然还有莫里斯·谢赫的双面人生,仅仅是因为他要给周围亲戚一个中学教师的形象吗?
接触侯麦的电影,源自世纪之初在八里台附近买的盗版DVD,侯麦几部八十年代的片子都是那会儿看的,看的第一部应该是《飞行员的妻子》,个人感觉甚是精彩,近乎白描的人物,情节简单,但张力十足。另外比如《双姝奇缘》吧,两个不同境遇的女孩,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从偶遇到最后,你丝毫不觉得矫揉造作,反而觉得恰恰就是你身边发生的,当然这也可能和我的北漂背景有关,所以在我看来,侯麦简直不可以再牛逼了,哪怕后期的四季系列,都那么有意思。
眼前这部厚厚的传记,比较中规中矩之外,又事无巨细的介绍了侯麦的方方面面,从厚度就可以看出来,绝对值得侯麦迷好好捧着读起来,我忽然发现年轻的侯麦其实真的很帅气啊。
之于侯麦,我好怀念当年和妻子谈恋爱时蜷缩在租的房子里面一起看《人约巴黎》,那种感觉真好,而让妻子的同学看来出租房里的爱情,多么的替她感到命运的凄惨啊!
这本书应该就是今年读到最精彩的,和豆瓣很多评论一样,感觉要是拍成纪录片或者电影可能更好。作者的实地采访和调查实在太细致,从三条线索出发,丝丝入扣,而梳理了一部近乎流行音乐的半部历史,何况这MP3的下载我们谁也逃不脱。
家里有互联网应该是世纪之初,因为喜欢摇滚乐,泡各种坛子,国内的国外的,后期就是刷博客,国外的坛子,基本都是某乐队的全套专辑、精选、现场等都一并梳理好,下载起来真是方便,印象中下得最多的除了六十年代的乐队外,更多的还是八十年代的重金属类似Metallica、Megadeth等;后来直接刷国内豆瓣友人的博客,但那会儿下载就细分市场了,基本ECM、Darkwave、六十年代迷幻等三类固定某些人的分享,还好我基本下来就是自己听,印象中没有传播过。除了回顾自己当年的下载岁月能让我感到亲切之外,这本书开篇讲MP3压缩算法的发展也是比较令我感兴趣的。
这本书的简体中文译者在豆瓣上写了两篇文章,我觉得也是比较值得一读的。
塞利纳才华横溢,看他骂街,你从不会觉得他格局不高,粗鄙不堪,反而觉得他嬉笑怒骂间透露着率真和洒脱,Y的唯唯诺诺映衬着塞利纳的勇敢和对与周遭的格格不入而又敢于蔑视权威,揭露同行,采用对话录的方式也感觉恰到好处。
这本书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短了,要是能更长些,可能更过瘾。
这本书的感觉有点像马三立的相声,平铺直叙下最后抖个包袱让你回味很久;教宗选举,悬疑丛生,不想最后的结局是:逗你玩。通篇节奏把控的好,让你不会太迫不及待却又引人入胜,细节描述到位却不拖沓;看到里面安排膳食的篇章同期想到艾柯在 玫瑰的名字 里写方济各修士们与教皇派的辩论,指责他们的贪财和奢华,当然这里没谋杀,却更多的阴谋,性还有贿赂。教宗诞生之时,突然想起前些年看新闻提到教宗当选的现场,信徒们已不只欢呼参看,而是举着手机屏幕直播,不知道如果大陆人有此等宗教文化会不会直播带货,看来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无可避免的浅薄化:吗宗教不宗教的乐呵乐呵得了;新冠之后,会不会按伊纳里图在 巴别塔 里的传达的各归其位的良方那样?
今年在最后的甜品上其实还挺纠结,到底是勒高夫这本,还是Dylan那本《A Year and A Day》,最后想来还是勒高夫吧。史学大家写了本中世纪意象的书,每个涉及到的人物或奇观都配了精美的手抄本插图,比较直观的呈现在你面前,当然勒高夫的文笔也甚是精彩。
具体到甜品为何故?今年我女儿迷上了独角兽,给她看里面的插图甚是喜欢,九月去深圳出差之际太忙而在机场给她买了个独角兽的包,不想她反倒无动于衷,谁想到了圣诞之际要个独角兽的玩具当礼物,这就算是甜品的掌故吧。
今年的基本情况就是如此,年底遗留了些书还没有买,包括商务馆的小书虫系列,以及三联的《城堡的世界》,甚至那本《要么去爱,要么孤独》法国哲学家谈论电影的续编,把这些留待给2021年吧,让新一年给我更多美好的期待吧;不想年底在常买的店铺居然买到了Pantera的《Far Beyond Driven》的双张CD:

这当然不是蔡明口中的手抄本文学《蓝色骷髅》,当然也不是希曼的老对手——骷髅王;潘多拉的蓝色骷髅,在我看来代表了上个世纪末天津河沿路文化:就是在那儿我买到了大潘这张的港版磁带——当然现在看来我怀疑根本不存在“港版磁带”这个东西,只是国人对盗版的委婉说法,就像如今淘宝卖盗版多美卡的合金车一样,叫“清远生产”而非越南生产一样;还有常跑那儿逛旧书摊,看看小玩意儿什么的......可惜城市变迁之后,河沿路的市场就渐渐消失了,时代发展总会有不断的迭代变化,无可厚非。我只是不确定革故鼎新的同时,是否也交出了我们的历史,或许我只是希望闺女将来能有她的“河沿路文化”吧;周末闺女抱着我新买的T社地出系列的五面怪,说要和他一起看《冰雪奇缘2》,我发现她慢慢爱玩了我所喜欢的那些玩具:

是不是梦,我不知道......
© 本文版权归 Gingindini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