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痴迷于收藏中国瓷器,不仅“氪金”,还患上“瓷器病”?
在16-19世纪的欧洲,最珍贵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来自中国的瓷器。当时欧洲社会疯狂迷恋中国艺术品,无论是王室贵族还是民间商人,都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身份象征。并且由于配方以及制造工艺的复杂性,欧洲人一直将中国瓷器认定为“伟大的发明”。
△欧洲名画中随处可见中国瓷器
英国学者柯玫瑰在她的《中国清代瓷器》中说,“中国在印刷、制瓷与运输等方面,领先于世界,那时,西方民族降服于中国傲慢的裙裾之下。”
△西方上流社会对瓷器的喜爱
最狂热的中国瓷器迷恋者莫过于奥古斯特二世,他一生中有两大开支,一是购买东方瓷器,另一个则是发动战争。这位国王,被称为东方瓷器最优秀的收藏家之一,他将瓷器称之为“白色的黄金”,甚至在日记中写自己“患上了不加节制购买收藏瓷器的病”,也因一场“以人换瓷”的交易,向世人展示了什么叫“为爱痴狂”。
△奥古斯特二世
1717年,为了得到普鲁士帝国腓特烈·威廉一世的127件中国瓷器,他竟然以600名全副武装的萨克森近卫骑兵去交换,因此,这些身价百倍的瓷器被称作“近卫花瓶”。也许这就是有钱人的快乐吧。
经历过动乱与战火的洗劫,剩下的瓷器至今仍陈列在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尔宫博物馆内,默默印证着那段有意思的往事。
奥古斯特对瓷器的喜爱不仅限于收藏,他下令在德累斯顿附近的小镇迈森研究仿制中国瓷器。他找来一名叫贝特格的化学家,经过无数次试验,贝特格终于解开了中国瓷器的秘密。1708年一个寒冷的冬天,他成功烧制出一种白而透明的瓷。1710年“Meissen梅森”国立瓷器制造厂成立。
梅森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受到中国瓷器的影响,模仿中国瓷器的痕迹十分明显,但之后却逐渐发展出雕刻等独具特色的风格,并因此改变了世界陶瓷工业格局,成为西方瓷都。
欧洲的宫廷不仅使用和收藏瓷器,而且还或多或少地模仿东方的生活方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饮茶。
“温和的中国茶可以把野兽变成人”。这是1894年《伦敦新闻画报》刊载的一则英国茶公司制作的广告。英国从十七世纪开始进口中国茶叶,不到一百年,茶叶已经变成英国人的国民饮料,喝茶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泡好茶,还得用好茶具,中国出产的外销瓷,就是他们喝茶的最佳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