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七年(四)
记得自己本科毕业的时候想到一段话总结自己的大学生活
“100本书 100部电影 1000公里骑行 1个社团 1次恋爱”
上次说了恋爱,这次来说说这“1个社团”吧。
高三的时候因为潘玮柏开通了新浪微博,看看偶像的动态,自己也在微博上释放释放高考的压力。微博也伴随我进入了大学,本来只是一个kill time的app,因为自己比较活跃,又在自己的资料里填写了学校的信息,被新浪的工作人员看到问我愿不愿意做校园大使,我记得犹豫了几天同意了。
刚开始的工作就两部分,一是运营新浪提供的一个校园官方微博,最开始叫“北京林业大学微校园”,二是联系学校各大学生会争取使用新浪的微博墙在各个学院的元旦晚会上。官方微博真的是我从0做起来的,刚刚看了一下,现在有近4w粉丝,我们学校在校的师生加起来也就3w人吧。微博墙呢我记得办了5场,虽然不是晚会很重要的部分,但是因为大屏幕占据了整个体育馆的一半,从头会放到尾,所以还是很吸引眼球的。但是问题就在于当时新浪的技术是真的渣,从手机发了一条微博,到微博进入后台审核,到通过审核后上到微博墙至少要5到10分钟,而且经常卡住,不要太慢,所以经常很久没有更新,气氛就会很尴尬,本来是活跃现场气氛的东西变成了一滩死水,体验负分。
不过借着新浪的平台,第一次正正经经的到了一家公司里参观培训,也认识了很多其他学校的校园大使,其中关系最好的是农大的羊大哥,给了我很多建议和启发。后面随着新浪校园的战略扩张,不再满足于只是一个校园大使,而是想在每个高校里建立起一个微博社团,扩大影响力。北京林业大学微博协会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我记得是大一下学期军训之前,我在已经有了一定影响力的微校园账号上发了一个招募贴,微博协会筹备小组,当时有5个人报名吧,小强,郭震,晓琳,梦迪和司徒,后来司徒退出了,拉了她的室友周学韵。后来就是微博的集体运营,社团申请材料的准备等等事情。最后嘛,虽然答辩的时候自己很紧张,但是是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的通过答辩,微博协会正式成立了。那时我大学值得纪念的几个时刻之一。
然而刚成立我就退出了,原因是结果虽然看起来很圆满,但是自己在做这个社团的时候却很痛苦,第一次敲团委老师办公室的门去介绍我们社团,那种害羞紧张,像极了求人办事时候的尴尬;第一次要办落地的绿植领养活动,自己焦虑的和室友在周五跑出去骑车,不愿意准备,见识到了自己的逃避;还有就是不好好学习,每周五最后一堂课的时候那种空虚感,又害怕自己的手机响,新浪会有事情找我。
虽然这样的经历大大锻炼了我,让我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懂得团队配合,懂得与人打交道,不再那么的抗拒。但是啊,为什么那时候的自己会那么抗拒自己看起来也算感兴趣的事情呢?本质还是内向的人吧,不爱主动与人沟通,不爱流程性的事情,反感外部的压力,反感他人的期望。
这段经历发生在我大一大二期间,最最珍贵的还是认识了一群小伙伴,做了一件回忆起来可以说道说道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