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笔记 | 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体验教学 1230
这是12月30日的“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体验教学案例分析”讲座。从前的文化教学讲座一般会介绍如何将文化和语言项目的教学结合在一起,今天的讲座则站在文化比较与文化体验的视角。
首先,老师讲座的互动方式值得借鉴。在讲座开始前,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三个问题,问题既是让学生锻炼了对讲座的理解、概括能力,也是给教师的反馈,让教师在讲座结束后,对本场讲座的内容与呈现方式进行修改、完善。
下面是讲座笔记。 我把讲座内容共分为四部分,包括:一、跨文化、文化教学与文化体验。二、案例分析的理论基础、使用环境与相关概念。三、文化教学资源的选择与课程目标。四、文化教学的评估方式与课后反思。五、对文化体验案例教学中的若干思考。 一、关键词:跨文化、文化教学与文化体验
首先,文化教学旨在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公民,面临涉及多元文化视角的问题时,做出明智、道德的决策。学会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上,建设性地、同情地生活。这一点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补充:传统观点里,文化教学是为了语言教学服务的,但如今文化教育本身也逐渐受到重视。)
文化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跨文化能力的有效内化。在一项调查中,“通过学习中国文化课程”是获取中国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64%)。教师应该从学习者的视角规范文化教学,提倡体验性的文化学习。文化的焦点是“文化体验”,通过文化体验学生能够与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碰撞。体验性的文化学习与教学,能够拓宽外语文化教学的途径。 (补充:这一调查结果在我预料之外,因为我一直以为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渠道应该主要是在课外,从生活中获取多模态的信息;但现在细想,中国文化课程的确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哪怕是生活在中国的留学生们,其真正深入、全面了解当地文化的机会也是很有限的。)
文化体验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文化教学过程包括了文化体验与文化比较,整个教学过程是显性的、体验式的、实践性的。只有通过基于文化比较,学生才能产生明确的文化学习意识。只有通过显性的、体验性的语言文化过程,教师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跨文化适应能力。 二、案例分析的理论基础、使用环境与相关概念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相联系,并在实际情境下进行。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适用环境的多样性:最好是在目的语环境下进行,或者类似学习目标语言的环境。比如网络视频会议、远程教学等。影视作品可供目的语和非目的语环境的学习者适用。目前影视作品作为教材的局限性:语言/文化是否适合,以及版权问题。因此,文化教学资源的选择对老师而言是一种挑战。(《家有儿女》已经变成了对外汉语教材。)
体演文化教学法:老师重点提到该理论体系对文化的分类。在体演文化教学法中,显性文化/被彰显的文化,可以用展示、介绍、对比的方式展开;隐性文化/被忽视的文化,主要采用表演的方式,设置场景,体悟场景中人物角色的自然表达;被隐瞒的文化是体演文化教学法的重点。在学习者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再展开。
三、文化教学资源的选择与课程目标
文化教学资源选择时应注意:1 材料能激发学生对当地文化的好感。2 材料尽量与学生的语言水平相契合。3 根据材料设置任务,并与教学目标相契合。4 材料的时长要与课时相匹配(每次的视频时间控制在6-7分钟)5 要求学生做文化比较,所选材料需要有可比性。
教学目标的意义:1 依据不同的材料,进行文化对比,在对比中加强对文化的理解。2 为教学设计提供大方向,文本和影像互相补充细节。3 使教学内容的重点突出,体验式学习之前需要给学生指明方向。包括体验、观察、概念化、试验四个步骤,线性循环。4 为教学评估提供具体内容,评估学生是否能从体验和观察中,捕捉到形象的个体差异,从而进一步领悟到文化差异。(补充:这次讲座之所以让我对文化课有了新的思考视角,就是因为“教学评估”这一环节。从前似乎没有考虑过文化课对学生的评估方式,觉得文化课就是“介绍传统文化”,但其实并不是如此。)
四、文化教学的评估方式与课后反思
老师案例中的评估方式是表现性评价,让学生参加一些活动,要求其表现出特定的技能,教师之间观察、评价他们的表现。表现性评价既测量学习结果,又评价学习过程,也可以评价情感倾向与社会技能。问题:耗费时间较长。 表现性评价的特征:1需要多重评估标准。比如口音、句法、词汇。2预定的质量标准。每一条标准都是具体的、明确的,利于直接评估的科学性。3主观的评估。依靠的是人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决定学生表现的可接受度。
应受评价的核心技能:1 交流能力及其评价(口头交流、书面交流、视觉交流、在线交流)。2 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其评价——老师认为,这也是今后文化教学中多加注意的点!3 问题解决能力及其评价,方式包括模拟情景中的角色扮演和案例研究。
老师对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案例进行反思:1 选材是否合适?是否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大纲、学习时长、学生水平和兴趣?2 是否设立了教学目标,是否依据了课程大纲?是否只是凭着教师的喜好进行了主观决定?3 有无学生反馈?教师是否能够不断地修正、补充教案?4 评估方法是否合理?
(补充:这位老师带给我的另一个新视角在于对学生反馈的重视。随着课程的开展,获得进步的不仅是学生,还应该包括课程本身。开展教学的过程,也是收集学生反馈的过程,并通过反馈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布鲁姆分类法(创新、评价、分析、应用、领会、记忆)为依据。老师将文化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 发现、记忆文化信息与知识;2 领会蕴含在语言、行为、情感中的文化内涵;3 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所学知识;4 进行跨文化的对比分析;5创新与触类旁通。
最后: 1.老师提到了文化课教师应该首先“ 装满自己的一桶水”,才能游刃有余地开展文化教学。2.传播学理论可以应用至文化教学的思考中。3.我认同下图中语言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