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好书过眼录
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环境异于往时,但工作量未稍减。忙碌之余,默然埋头于读书之“城”。全年读书52本(套)。印象较深的为以下10种(以阅毕时间为序):
1.《横町余话》(木内昇著,赵楠婷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这是一部日本小说,女作家木内昇获得过直木奖等,功力深厚。我在从北京飞往福州的航班上读完此书,为作者的传统情怀深深感动,以至于走在福州的街上,还以为到了东京,真的产生了代入感。小说写了“长屋”中几户人家的生活,真淳、美好、传统、温暖。针线技艺超群的出江,滑稽善良的老太太止婆,充满了人情味的点心铺老爷子,一门心思想想走入“现代”的丝线铺青年,青春迷茫的少年浩三,这一干人等构成了小说的人物群像。而这些人物,展现的全是传统的日常、往昔的温情。小说如同一幅淡淡的水墨,漾溢着平缓的抒情,没有撕心裂肺,没有威武雄壮,但深深地浸透到人的内心深处。没想到,能在今天的日本作家笔下,读到如此诗意古典的生活。古人说,礼失而求诸野!诚不我欺也。如果想在中国的文艺作品找到类似的情感质素的话,我想大概只有霍建起的经典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可以媲美。这部电影曾在日本大受欢迎,看来它与《横町余话》一样,贴近了日本受众的心。(2020.1.5 17:30阅毕)

2.《遥远的向日葵地》(李娟著,花城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2019年3月第8次印刷。)这是李娟获鲁迅文学奖的散文集。主要写一个地方,就是她母亲在阿勒泰乌伦古河南岸种向日葵的地方。她写了一家人的劳作,写了外婆最后的日子,写了家里的狗、鸡、鸭、兔子,写了牧民,写了水电站职工,写了打零工的哈萨克同胞,写了蜜蜂,写了向日葵,写了无尽无极的天地。好像她想到哪写到哪,没个准头,但仔细一琢磨,又觉得应该这么写。这是没有技巧的技巧,是非常高的境界。我知道,这样的写作其实是很苦的。这种看似无需用力,实际上绝对在苦心经营。就像作者说的,“所有念念不忘,耿耿于怀的事情,我都想写出来,都想弄明白它们为什么非要占据我的记忆不可。写作的过程像是挖掘的过程,甚至是探险的过程”。我在2019年因事去过一趟阿勒泰,去过李娟生活过的富蕴县,对那里的境况有过走马观花式的近距离接触。李娟写到向日葵地的生活时,写得安之若素,写得乐天知命,写得好像一切应该如此。但读到那蓝天、白云,读到那草地、旷远,读到那孤独、艰辛,我常不由得泪盈眼眶。(2020.1.18 16:50阅毕)

3.《长征》[修订版,上下册](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2016年7月第2版,2016年10月第3次印刷。)长征这段历史,我比较熟悉的是红一方面军的长征,顺带也知道一些红四方面军的历史。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它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全貌,不仅记叙了红一、四方面军的长征史,而且展现了红二军团、红六军团、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史,使我对红军长征的历史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作者笔力雄强,用纪实文学笔法写史,感情丰沛,不同于严肃的历史著作。PS,下册第776页第5行中的“当地六师……”应为“当第六师……”,厚厚两大册读下来,只发现了这一个错别字。校印质量不错。(上册,2020.2.14 22:20阅毕;下册,2020.2.24 21:10阅毕,疫情正烈)

4.《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傅国涌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5月。)作者是个自由主义者,当年我曾多次在《南方周末》《书屋》等报刊读到他的文字。在杭州时,也听人谈起过他。他的写作志趣,基本上在晚清和民国,尤其是这个时段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活。这本书共十九篇,写了二十多个人物,分别是龚自珍、魏源、陈三立、徐致靖、汤寿潜、宋教仁、师复、胡适、徐志摩、张东荪、张元济、蒋抑卮、穆藕初、胡明复三兄弟、邵飘萍、史量才、陈布雷、经享颐、竺可桢、司徒雷登。这些人身份不同,有政治家、有学者、有教育家、有实业家、有新闻人,他们身上都有一种“读书人”的气节,保留着读书人的底色,同时都和杭州有一些渊源。我的专业是中国现代文学,对这些人原本有些了解,但其中一些人却只看到过名字,未曾细读过。比如,师复这个无政府主义的名士,是读了这本书才了解了大概;而蒋抑卮,我只在《知堂回想录》中读到过他,这次算是知道了他的生平和事迹。作者别有怀抱,笔下常带感情,有时不免溢美。书中多处谈到西湖及周边秀色,令我想起杭州的求学岁月和大好湖山,颇怀念和感慨。(2020.3.14 18:50阅毕)

5.《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集(修订版)》([英]D.H.劳伦斯著,黑马译,团结出版社,2020年3月。)这本集子包括24部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有讲述英伦小镇生活的,有写矿区工作状况的,有描述变态心理的,有阐释宗教情感的,涉及到多个领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劳伦斯的中短篇小说丝毫不亚于长篇小说,别具一格、同样精彩。比如《公主》一篇,就充满了传奇性。“公主”是一个没落贵族的女儿,母亲早死,父亲的娇生惯养,使她像个公主。她三十八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她没有结婚,也没有男朋友。夏天,她去墨西哥旅行,遇到了善解人意的导游罗麦洛。经过接触,她对导游充满好感。罗麦洛陪公主到偏僻的峡谷里探险,夜晚冷极了,他们便在一起了。这时,她是心甘情愿的。第二天醒来,她的“公主”意识又苏醒了,不愿再和罗麦洛在一起。但罗麦洛不干了,劫持了她。第四天,营救的人赶来,打死了罗麦洛,救走了公主。公主从此“跌落”人间。“后来,她嫁给一个老头儿,似乎感到很满意”。——劳伦斯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这部中篇层层推进,步步惊心,吸引着读者不断地追索下去,想一探究竟。劳伦斯的中短篇小说中佳作很多。阅读劳伦斯,他的中短篇小说是不应该略过的。(2020.4.14 16:30阅毕)

6.《汉魏六朝诗选》(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之一,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2月第2版,1979年3月第2次印刷。)余冠英先生选注的版本,很经典。汉魏六朝的诗,是唐诗的先声,虽则技术上没有唐诗那样成熟,风骨上更为拙朴可爱。这个选本,选了约三百首诗,除了汉魏六朝的诗以外,还包含了西晋、北朝、隋的作品,范围比较广。一首一首读下来,确实能读到一些好诗。除去那些名声很响的诗以外,有些诗,在文学史上提的人并不多,感觉也非常好。汉代诗作中,汉武帝的《秋风辞》、刘细君的《悲愁歌》、蔡琰的《悲愤诗》、无名氏的《饮马长城窟行》《孤儿行》等,均极好。汉代诗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古诗十九首系列,那种时光难再的悲叹与宇宙意识,叫人心折。魏诗中,曹植获评最高,但我更喜欢曹操、曹丕。晋诗中,当然陶渊明最好,几乎篇篇皆好;左思名气大,感到只是偶有佳作。南朝诗中,鲍照似可,但比不过谢朓,江淹、吴均、阴铿等都也不错,最好的是无名氏的《西洲曲》。北朝诗中,以庾信名声最大,但用典太多,杜甫说:“清新庾开府。”实际上读来并不“清新”。北朝最好的诗是无名氏的《木兰诗》。隋诗,当然要数薛道衡的为佳了。此外,这个时期的诗中,佳句不少,佳篇不多。(2020.7.27 17:50阅毕)

7.《中国文学课》(上下册,陈思和、郜元宝、张新颖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复旦的陈思和老师等人应喜马拉雅平台之邀,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形成了一批讲稿。此书就是在这些讲稿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全书厚厚两巨册,近50万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1.角度很新。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很多已经经典化,一般读者熟知情节和理路,要想讲出新意来很难。但这个“文学课”不时有创见泛出。如陈思和讲《雷雨》、郜元宝讲鲁迅、张新颖讲沈从文、金理讲路遥、陈晓兰讲萧红、李丹梦讲闻一多、严锋讲刘慈欣、王小平讲白先勇,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题域很宽。书中分为诞生、童年、青春、女性、爱情与婚姻、在路上、困顿、生活的艺术、人性深处、超越生死等十个单元。每个单元之下有若干堂课,如“青春”单元下,有张业松讲周作人的《初恋》、汪曾祺的《受戒》,都和青春爱情有关。3.探幽烛隐。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作品作出精深的解读,发掘普通读者看不到的地方。同时,也注意挖掘一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作品。如陈思和讲徐志摩的《婴儿》,段怀清讲王韬的《漫游随录》和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郜元宝讲王独清的《我在欧洲的生活》等,都可能是普通读者不太关注的。4.表现人生。文学是人学。所有的讲稿几乎都在讲人。我对第九单元“人性深处”印象最深,如老师讲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性饥渴、萧红《马伯乐》中的巨婴式男主人公等,让人看到人的多样性、丰富性。5.通俗易懂。由于是讲稿,受众比较广,老师们没有用过多的难解的术语来讲,即使是专业话语,也注意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增强了接受度。担纲“文学课”文学的老师,来自复旦、华东师大、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全部在上海,堪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海上学派”或者“海派”。上海自近代开始,常常得风气之先。这些老师讲文学课,自然也受“海派”文化的影响,在阅读讲稿时可体会出他们含蕴深广、兼收并蓄、善于创新的特点。这套书,对于读中文系的人,或是文学爱好者,实在是很好的辅助读物。(上册2020.8.13 17:40读毕;下册2020.8.17 17:05读毕)

8.《从晚清到民国》(唐德刚蓍,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6月。)唐德刚先生在史学界很有名气。我很爱读他的书。他去世时,我曾给一家杂志写过纪念文章。这本书,论史论事论人,与我们平常所见到的观点有些不一样。大约,人在海外,月旦人物,评论史实,没有什么顾忌。由于他在宏观和微观角度,对中国近代史非常熟悉,整个叙述举重若轻,挥洒自如。他的历史书写,个人色彩很浓,不时将个人经历穿插在著作中,让人读来饶有兴味。他认为,约到2040年,中国的历史将通过“三峡”,重新进入比较定型的社会,且拭目以待。(2020.8.27 19:17阅毕)

9.《龚育之回忆“阎王殿”旧事》(龚育之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挺厚的一本书,40万字,也是很有料的一本书。龚育之是党史大家,1948年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央宣传部,一直工作到“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四年时间。“文**革”结束后,到中央文献研究室。1988年,再调到中央宣传部。后来,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这个经历,书中的《“故人长忆亦长磋”——悼党史学家郑惠老友》等文章都有介绍。从这份人生履历可以看出,龚育之主要从事的是宣传文化方面的工作。书名中“阎王殿”,是“特定时期的特定用语,是贬称,是恶谥,指的是陆定一、周扬主持下的中宣部,又叫旧中宣部”。这个“中宣部”,“文**革”一开始就被砸烂了。书的内容比较丰富,大致如下:一是记录了一些重要谈话。书中《听毛*泽*东谈哲学》信息量大,对理解毛**泽**东思想很有帮助。二是怀人文章较多。书中收录了多篇谈周**扬、胡绳、彭**真、陆定**一、于光远和其他同志的文字,透露了很多“秘闻”,也能秉笔直书。三是多次谈到参与重要文稿起草的事。如《二月提纲》《科学十四条》《汇报提纲》等重要文件的起草,谈得很细,对现在的文稿工作有启发。四是披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因为是许多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亲历者,一些事情经由他道出,让人有“原来如此”的感觉。读此书,对了解那个时段的历史,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是很有意义的。补白几句,龚育之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家学渊源分不开。他的父亲龚饮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白区从事地下工作,曾以居士面貌作掩护,穿着袈裟照过像。解放初,被任命为轻工业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毛**泽**东也认识这位“和尚”部长。龚育之的儿子龚克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天津大学校长、南开大学校长。一家三代人,个个不弱。(2020.9.3 14:57阅毕)

10.《筑草为城》(王旭烽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这是作者的“茶人三部曲”之第三部。这是我近些年读到的,写“文**革”最为充分的小说。里面的两个年轻人,杭得荼和吴坤,本是好友,但在“文**革”中变成了对立面,被时代大潮所裹挟,走向了不同的结局。好几个人的形象很鲜明,杭布朗、杭得放、赵争争、翁采茶等,读之即烙在心底。当然,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杭嘉和,他以茶人的稳重、淡定与这个世界抗争,内心坚定,又有一股豪气,最终他战胜了岁月。书中多次写到了茶,茶成为杭家人的精神依托,成为他们的守护之城。作者以“筑草为城”为此书之名,大概就是要在“文**革”的动荡中,用茶筑起一座精神之城,来保护那些真正的茶人们吧。(2020.10.5 8:30 阅毕)

******
额外的,敝帚自珍嘛,要推荐一下自己译写的《陶庵梦忆》([明]张岱著,侯泰而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
这本书很有名,原著者是晚明的张岱,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他的文笔特别绮丽、清新,名气大得不得了。现在,他仍然是许多人追读的对象。可当今读文言的人,似乎不太多。我就将这本书译写成了现代散文。在书的前面,我写了一段话:“我尝试用现代散文的方式将这本书呈现出来,以期给希望了解张岱、又不想为古文所累的人提供一种便利。对这本书的写作,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我绝不是简单地将文言译成白话。那样太过板实了,也没什么意思。再说,有些文章是不可译的,《湖心亭看雪》那样的绝构能译吗?我采用的方式是:‘重构’。力求用现代的散文语言,重现当年情景,重现当时意境。二、我绝不是胡编乱造地瞎写。依然是在原文的基础上,依然用的是张岱的语气。‘戴着镣铐跳舞’虽然有一定难度,但这样能保证张岱还是张岱、陶庵依旧陶庵,呈现的是一场货真价实的‘梦忆’。”通过这段文字,或许可以窥见这本书的特色了。


侯泰而,2020.12.31
侯泰而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那些儒林往事,也不过是寻常生活
- 越俗扫墓
- 2024年好书过眼录 (4人喜欢)
- 激情依旧飞扬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