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读书报告 下
53. 帷幕
无形之刃,最为致命。大侦探波洛的最后一案,面对的是通过挑唆与暗示间接杀人的x。这应该也是唯一一次因为凶手是如此高明,以至于无法将其绳之以法的。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杀人的冲动,而x就是那个在耳边低语着诱惑着着人们的魔鬼。最后的分析有理有据,正义也以特别的方式得到了声张,作为波洛的结局再适合不过了。
54. 长日将尽
难得一本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如此吸引人,一个含蓄、克制而优雅的英式管家形象跃然于纸上。为了成为理想中“伟大”的管家,史蒂文斯错过了父亲去世前的最后一面,也错过了肯顿小姐的爱情;然而到最后却发现自己献出一切追随的达林顿勋爵,非但没能为推动人类历史进程作出贡献,反而好心帮了倒忙,助长了纳粹的势力。这无疑摧毁了史蒂文斯过去三十多年工作与生活的全部意义。作者说他的出发点是书写“如何为了成就事业荒废了人生,又如何在个人层面蹉跎一辈子的。”在主角第一人称有些繁杂又遮遮掩掩的叙述背后,他那坚硬的“管家外壳”裂开一条缝,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无尽的忧伤。
55. 许三观卖血记
相比起《活着》的沉重,《许三观卖血记》的基调轻松不少。虽然写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同样经历了荒年、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但是凭借卖血这一“保险”,加上许玉兰持家有方,许三观一家总能度过难关。虽然卖血同样有着风险,但是不同于《活着》,它起码给了许三观一家人都能活下去的希望,让人看到了生命顽强的力量。
56. 写作这回事
没有读到评论里说的那种惊艳的感觉。虽然内容相对来说通俗而且读起来很轻松,但是和《故事》相比感觉干货少很多。
57. 西游日记
想起初中时候,自习课忍不住偷偷看,结果被班主任没收,再也没能拿回来。现在再看感觉就写得一般了。网文自然文学性不会太强,但是故事线索起码应该讲清楚,全都是没什么关联的细碎片段,那这小说和网上的同人贴做个合集有什么区别?连悟空传带给人的那点触动都写没了。
58. 冬牧场
身处寒冷荒凉的“地窝子”,身边是一群语言不通的哈萨克牧民,李娟以半参与半观察的身份参与到冬季放牧生活中,记录下了那些平凡而动人的瞬间。胜在素材稀有,内容中规中矩。
59. 灿烂千阳
个人遭受的坎坷与国家遭受的苦难相互交融,唯有爱才能给痛苦不堪的生活带来希望。玛丽雅姆和莱拉的双线交替叙事将两个人物都塑造得很丰满,阿富汗女性的悲惨命运通过两个人的经历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过感觉还是差了一点打动我的亮点。
60. 杀死一只知更鸟
关于平等、尊重、正义、法治的教育故事,感觉比较适合给小孩子看。阿蒂克斯法庭上的发言确实很打动人,但是整体故事节奏实在太慢了,在琐碎中消磨了读者的兴趣。而且看过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1和3之后,这个故事的内核显得有点“浅”了。
61. 百年法
科幻的皮,政治的壳。对于生死的思考其实还行,但是占的篇幅太少了,主线剧情的核心矛盾还是乱七八糟的官场斗。反派智商堪忧,铺垫半天的最终对决就因为一句话就反转了,这种给读者期待又无法实现的落差让人相当不爽。好像描写了很多“科幻”的东西,但是大部分内容和“生死”这个主题都没啥关系,琐碎而无亮点。
62. 童年的终结
又一本高评分低体验的典型。情节拖沓,结局也不够惊艳。
63. 安德的游戏
天才少年领袖的养成之路,以刻画心理和成长过程取胜的科幻作品。在光鲜成就的背后,是被孤立,被排挤,被侮辱,无人可求助,因而不得不独自扛下所有,走向强大。要有同情对手的悲悯之心,这样才能理解从而洞察对方;更要有杀伐果决的冷酷,为了生存不得不一遍遍碾压对方直至毁灭。人类“生死存亡”的一战,不过是安德与一直折磨他控制他世界的一场反抗游戏。
64. 呼吸
作为一本短篇小说集,《呼吸》和《双面真相》非常惊艳,其他篇目说实话有点无聊。看过《故事》之后,我觉得吸引人应该是小说一个比较基础的要求,但是我惊讶的发现很多豆瓣高分小说在我看来过于平淡,以至于阅读它们让人感到很厌烦。就这本书而言,由于作者在后面附上了写作的来由,我认为其中一些篇目不够吸引人的原因,在于作者也许有着不错的点子,却不能围绕它写出精彩的故事,有的篇目甚至说不上有人物和情节,不吸引人也就难免了。
特别喜欢《呼吸》里的这段话:“宇宙的开端仿佛是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了呼吸。我所有的欲望和沉思,都是这个宇宙缓缓呼出的气流。在这漫长的呼气结束之前,我的思维将一直存在。”
65. 雨季不再来
就像三毛自己说的,这本书中敏感忧郁的“二毛”和《撒哈拉的故事》中那个乐观幽默的三毛完全不同,令人不禁好奇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但就个人而言,我不是很喜欢这本。我更希望通过阅读三毛的文字激起对生活的热情,而不是和“二毛”一起沉浸在青春的感伤中。
66. 醉步男
写的什么玩意。主观唯心也好意思叫硬科幻?
67. 浮生六记
看开头觉得沈复夫妇简直是神仙伴侣、灵魂契合,文言文糖吃得贼开心。没想到后面越看越悲伤、愤怒。沈复的亲人是真的迷,母亲整天看芸不顺眼,父亲到处慷慨帮助陌生人却几次因为莫须有的事指责沈复夫妻,还有个缺德弟弟瞎借钱、打小报告。说到底,还是得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才能过自己想要的雅致生活。
68. 死者代言人
如果说第一本的主题是成长,见证安德是如何从少年天才成为独当一面的指挥官;这一本的主题则是爱与救赎,如何化解人与人、人与外星人之间的矛盾。死者代言人,通过诚实地还原死者的一生,让真相大白,人们得以理解他的所作所为。本书情节的精妙之处在于,每个角色的故事都印证了同样的主题“即使处于爱的目的,也可能误做出伤害他人的事”,而如果知道了他人行动的动机,我们也许就能宽恕他们,颇有几分宗教色彩。安德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救世主的角色,通过探索并讲出事实,化解了矛盾。总体来说这本书更偏向于悬疑、宗教主题,也因此非常能抓读者的兴趣,是讲故事的杰出作品。(要不也不会读到凌晨两点…)
69. 我执
中年文艺青年的失恋日记。内容其实感觉挺一般的,因为每一篇才两页,都是很零散的东西。不过文笔还行,可以作为写同样的内容的借鉴。总感觉写这么私密的情感发表在刊物上有点怪怪的。
70.陆犯焉识
一边是浪荡公子哥,数十年的牢狱之灾中发觉对妻子的爱,从此踏上漫长归家路;一边是痴情“阿妮头”,默默为丈夫奉献出一切却只求一点点的回报,在家中默默守候。他们的痛楚,是任何词语难以简单概括的,只能在作者细腻而温情的文字间静静流淌,供读者慢慢咀嚼。另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没用场的人”,陆焉识因为有本事,误以为世界能够容忍他的清高和自由,却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一次次被击碎了幻想。每当读到描写那个时代生活的那些触目惊心的文字,我都不由得感叹于当下生活的美好,自己的烦恼是多么的渺小,自己的语言又是多么的乏力,竟无法表达它所带来的震撼。
71.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一部以作者独特经历取胜的作品。看到作者家人怪诞的行为,我脑海中浮现出”封建”和“愚昧”。那样的生活说是地狱也不为过,而更恐怖的是身在其中的人以为这样才是正常的。走出那个充斥着控制、暴力、谎言和“权威”的家,了解到世界的真实样貌,发现身为女性也可以过的独立而有追求,这便是教育之于作者的意义。虽然我想我们大部分人都不至于面对这样“恶劣”的家人,但教育的意义是相通的。超越自我,破除别人有意无意施加的观点,最终才能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72. 鼠疫
疫情时候读这个书显得十分应景。瘟疫所夺去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命,更是正常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甚至可能摧毁生活的意义。人在这样的灾祸面前,渺小如埃尘,却又不得不与之战斗。本书客观冷静的陈述,不知为什么让我联想到了手术刀,精准而优雅,比《局外人》读起来要有趣很多。不过感觉除了鼠疫的字面义,作者还影射了一些其他的东西,例如宗教、正义、法律等,不是特别能读懂。
73.我的精神家园
读杂文就像和作者聊天,时不时被他的幽默风趣逗笑。总感觉王小波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不管是杂文还是小说里,多么严肃的、残酷的事,也能被他讲得妙趣横生。有一些篇目稍显无聊,不过总体上还是读起来很轻松的。
74. 干校六记
买之前没想到会是这么短的一本小集子。我印象中一向是恐怖代名词的文革,在杨绛先生笔下却显得柔和了许多。虽然还是有劳动的艰苦、农民的敌对、生活的贫瘠,但是年过六旬的她,却已然满足于能见到默存这样简单的快乐,甚至不惜冒着雨天摔伤、黑夜迷路的风险。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多少人自杀或扭曲了,而杨绛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我想,最后那句“我还是依然故我”,大概也带着些许欣慰和骄傲吧。
75. 木麻黄树
毛姆六篇关于殖民地的短篇小说,展现出英国人在海外的生活状况。故事还是一样有趣,写人还是一样的犀利。
76. 华衫讲透《孙子兵法》
前面写的挺有趣的,后面不太实用有点无聊。原来也读过一部分《孙子兵法》,但是光看翻译很难理解到每句话背后的含义,这一本书结合众多名家的批注和实战案例分析,确实称得上是“讲透”。本书开篇就提出了许多颠覆我认知的观点,例如百战百胜不如一战而胜,战争并不是靠诡计取胜,诸葛亮其实是个失败的军事家等。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孙子兵法讲的并不是三十六计这样的奇谋诡计,而是至简的大道,从基本面决胜。最喜欢这段话“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77. 这些人,那些事
开始几篇看着还有点温情的感觉,后面越来越不对劲。有一种作者很卖力地表达“我要讲一个感动你的故事”,我看完之后却毫无触动,甚至感觉有点莫名其妙。比如无父无母的哥哥把妹妹拉扯大的故事里,最后来一个“哥哥的新娘简直是妹妹的翻版”,似乎想表达哥哥对妹妹的爱有多深,结果反而显得兄妹的关系失去了原有的纯粹。食之无味,实属鸡肋。
78. 妇产科男医生告诉你
要不是kindle送优惠券估计绝对不会想到看这样的书。读起来还挺轻松的,虽然各种注意事项和疾病看完基本也忘了…估计以后需要的时候还得重读一下。了解了生产过程的艰辛,不得不感叹母亲的伟大;也从医生的自述中了解到医患关系中医生的不易。
79. 黑暗的左手
有点失望…故事的背景设置其实很有特点,常年寒冬的星球和能在两性间自由转化的外星人,中间对于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心理关系的讨论也很有意思。但是作为一个故事情节太无聊了,也没有利用情节推动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有很多值得展开挖掘的点都只是浅尝辄止。结果就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各种复杂的概念虚有其表,反而让人觉得厌烦。
80. 众病之王:癌症传
中规中矩的科普书,稍微有点枯燥。把癌症相关的事件罗列了一遍,有一种复习高中生物的感觉。我觉得一本好的科普书应该不限于介绍知识,更应该提供一些独特的认知或者思维方式,本书在这方面稍微差了一点。
81. 告白
看似如此清新的名字背后,却是一个讲述了人性最扭曲和阴暗面的故事。六篇告白,从不同人的视角串联起情节,讲述了自己的杀人动机,令人不寒而栗。邪恶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区别在于选择如何对待它。
82. 长夜难明
利益层层纠葛,公检法中充斥黑幕,伸张正义的希望在浓稠的黑夜中仿佛风中的烛火。精心设计的“谋杀”牵连出诸多谜团,真相在调查中逐渐展现出其狰狞的面目。是否只有牺牲足够多的生命,才能换来那微弱的可能?
83. 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
感觉挺普通的,很多篇都莫名其妙,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就突然结束了。
84. 绿毛水怪
“妖妖,你看那水银灯的灯光像什么?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上,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妖妖说“好,那么我们在人行道上走呢?这昏黄的路灯呢?”
“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王小波的短篇除了和书同名的第一篇这段有点味道,其他都挺一般的。倒是最后从《青铜时代》中取来的红拂夜奔意外的好看。
85.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于世上,就得摧毁这个世界。”
很神奇的是,好像也没读到什么振聋发聩的新观点,但是就是感觉心跳加速,仿佛经历了某种精神上的洗礼。
主题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有点像,不过包含了更多关于圣经的内容和对宗教的探讨。一方面感觉“追寻天性,成为自己”的观点确实有助于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一方面也感觉,书中“印记之人”认为自己不同于其他“俗人”,这样自视清高的态度好像不是很妥当。
86. 台北人
作品评论占了全书1/4也是挺少见。读的时候没觉得有书评说的这么玄乎,可能确实缺乏欣赏作品各种背后深意的能力,野对这些东西不是特别感兴趣。单纯从故事的角度来说,由于这些短篇可能是为了表达同一主题,情节有些“太在意料之中”,读起来有些无趣。不过语言还是很有感觉的。
87.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2020第87本。感觉其他语言的诗歌,翻译过来多少会差点味道,几本评分很高的诗集都没有特别惊艳我。就目前我的欣赏水平而言,读诗有一种“买彩票”的性质——只有个别的语句会突然命中我的心,此后无论什么时间读到都能很快进入诗句的意境,感受到一种余韵悠长的美;而其余的大部分读起来都索然无味。这本只喜欢这一句“闭上你的深邃双眼,那里夜色飘散”。
88. 给青年诗人的信
开始几封还蛮触动,后面逐渐看不懂想表达什么了。附录里的诗歌读起来也有点无味。
89. 当呼吸化为空气
斯坦福英语文学与人体生物学本科学位,剑桥哲学硕士学位,耶鲁大学医院学院毕业,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实验室。就在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时候,却确诊了晚期癌症。这样的写作背景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生如此丰富的一个人面对突然起来的变故,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怎样的文字呢?
在他短短37年的人生里,从未停止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从文学、生物学、哲学最终走向医学,直达生命的核心,直面生死的抉择与挣扎。他总是在反思和践行医者的责任:不仅是延缓死亡或让病人重回过去的生活,更要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与看顾,直到他们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挑战,并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他没有被癌症所摧毁,反而按照自己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充实地度过了最后的时光,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一名作家以及一位父亲。
90.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庇护所——毛姆读书笔记
书名不太恰当,实际内容是毛姆关于读书的一些随笔,以及对于一些著名作家和作品的评论,主要内容概括为“毛姆和你聊作家八卦”更合适。我确实很好奇名著都是在怎么样的条件下、由怎样的人所创作的,也着实被毛姆的“爆料”所震惊:原来那些名声在外的作家生活中居然是这样的人。不过大部分提到的作品我还没有读过,等读完之后再回来看毛姆的点评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
91.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很久没有读青春文学,竟然觉得有点好看,人物有特点情节也不落俗套。很奇怪的是,虽然我从小就是好学生,基本没有被老师针对过,但是读到罗绮琦艰难应对老师的刁难时,却意外地有感同身受的痛楚。罗绮琦和张骏纠结的感情更不用说,勾起了无数痛苦的回忆。有的时候会有点想吐槽“罗绮琦怎么就想着自己,一边不把心里的纠结和情愫表达出来,一边又觉得张骏理所当然就应该猜到自己的心思”,回过头来一想,自己恋爱的时候何尝不是如此。难道一定要经历过懵懂时候过于用力地喜欢一个人带来的伤痛,才能学会如何成熟地爱一个人吗?我一直想不清楚一个问题,出于好心做的坏事应该如何看待,因为喜欢所以伤害就可以原谅了吗?理智告诉我不是这样,我常常悲观地认为在青春文学里这些轰轰烈烈的情感到头来难逃自我感动的嫌疑,因为大多数时候主人公都做不到“发自内心的希望给对方带来成长”,而是陷入争风吃醋互相伤害的歧途。残酷地说,当一个人为了让对方吃醋故意做出某些事的时候,它已经把自己的感受凌驾于伴侣之上,这样的动机是否还能称作爱十分值得怀疑。不过这样的悲观之中也隐藏了一丝希望:如果足够成熟和强大,也许就能怀着一颗纯粹而包容的心去爱对方。只是这样的境界现在似乎还可望而不可即。
92. 孽子
以同xl和男j为主题的小说确实少见,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讲述了这些“青春鸟儿”的悲惨故事。往好了说是“小说叙述方式新颖”,往坏了说是叙事太过零散,缺乏一条能够持续抓住读者注意力的故事主线。就个人而言,我对于他们的悲惨遭遇感到同情,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群体的生活(起码是作者描述的他们的生活)并不感兴趣,更难以感到共鸣。所以虽然作者的文风我很喜欢,本书却没有什么打动我的地方。
93. 最好的我们
一天卡。感觉比起《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更喜欢这一本,虽然少了清节的跌宕起伏,但是平和而细碎的陈述,反而更真实的还原了青春时光温暖柔和的感觉。豆瓣高赞点评写到:书里的角色到底是天之骄子,我们不过是简单,所有的情愫最后归为一句愿赌服输。看完之后深以为然。耿耿余淮是一组象征,包含了青春岁月那段单纯情感所有的美好部分,能触发读者联想起自己,却与现实大相径庭。对我而言,我觉得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展示了一种看待回忆的角度,那些珍贵而细小的瞬间,被作者打磨得像宝石一样熠熠生辉,使得青春的回忆充满了美好。也许有一天我会放下回忆中的痛苦,也最终放过自己。
94. 故事新编
鲁迅的作品果然还是不适合以消遣为目的的阅读。没读完一篇都忍不住要去搜一下解析,看自己理解的对不对。凭心而论,鲁迅的文字给人感觉“实用性”太强,读起来总是感觉不适,虽然也许这就是他的写作目的所在,但可能不适合现在的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