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的一年|2020年度书单

如梦的一年。
2020最不好的一件事,但同时也是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不断地质疑自己是否是个废人。但明显我不是。阅读“拯救”了在现实世界里坠落焦虑深渊的我,给予我可以抓住的绳子。在阅读里获得的精神依靠,竟然慢慢变成一种精神自由。我说自己是实现了阅读自由,在买书自由和摆书自由之后。
先前在豆瓣加过一个小组。我记得里面有一个话题是一年读多少本书才是可能的?有人质疑一年读几百本不可能。我没有回复,因为我没这种“时间”和人争论。因为我觉得这种“不可能”是对自我预设的“不可能”,对别人不一定适用——任何人在提出这个“定论”的时候都必须要清楚——这个“不可能”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很主观的。为什么一年读几百本书不可能?在往年一年都读一两百本书的我来说,在疫情期间达到这种目标是很自然的。大部分的书,十几万字,何难之有?二十年坚持不懈的阅读,这种能力不是外人所能质疑的。一年能读几本书,是你个人的事。别人的质疑并不太重要。阅读不是攀比的行为。
—
*今年读得比较多,所以读到好多很好的书,十本是不够挑的,所以挑了二十本。
——大仲马现在是我最爱的作家了,在这不属于他的世间,和他逝去后一百多年的世间里,他早就被封神了。单凭这部一百多万字,长达1680页的小说,他就应该被永远封在写作之神的神位上。我很少看这么长的作品,一是我怕看到一半发现不好就没耐心,二是怕浪费时间。但阅读真的不得不走弯路,在看了很多不好的不称心的书之后,总会发现宝藏的。
——《基督山伯爵》就是一座宝藏。即使是在阅读世界名著的路上,也会遇上绊脚石,因为阅读的感受是很私人的,彼之砒霜,吾之蜜糖。但是《基督山伯爵》的好,应当是全人类都能感受到的好,因为它实在写得太好了,没有一处多余没有一点拖沓,结构精细,情节紧凑,对人性的挖掘深达地幔。将它拿起来看的时候,我觉得是时候看它了,于是我准备了两个长日,加上三个夜晚,一口气将它看完了,期间没有阅读其他的纸质文字,这是我第一次对一本书这么虔诚——而它值得,而我也庆幸将它放到现在才读,因为我不觉得年少的我,能体会到里面那些深邃的思想以及人性的恶。
——这次在读《苏东坡新传》途中,最爱的却是这两句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自然都不必提。他的一生,读来觉得最悲有三:一是早年丧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二是被陷害入狱;三是中年丧幼子——“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
苏东坡一生的遭遇,不平坦不平凡。达则金马玉堂为帝王的师傅,开府州郡为封疆的大吏;穷则为大庚岭外的南荒逐客。离蜀入汴之后的人生,漂泊不定,游至海南,也到过广州,在岭南写下“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李一冰写得好,苏轼的一生写来相对不难,因为著作多,在世期间名气,后人为他著书的陆续不断。这书写得好,在于中肯。个人偏爱“上册”。作者在后记里如此写道——“每个时代,每一个人,都能从他这面大镜子里,发现自己怀有与他同样的感情,同样的理解,同样的诗情画意,只是我们说不出那些天生的好言语来。所以,他的若干诗句,文章中许多词组,流传在千年众口中,成了妇孺皆知、人人引用的俗谚或成语。”
——这么经典的名著拖到现在看也许也是有意义的。苔丝真的一个让人觉得可怜的个体,一生追求真爱,却最终被辜负,被逼迫走入“绝路”。一百多年前的书啊!关于爱情与婚姻,哈代写得太超前,所以在当时被猛烈攻击,自此不再写小说(真的是文坛的损失)。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了,这本书放在当下看,仍有一种现实意义。
——关于这本书,我想说的太多。之前对蒙克的不了解,但仍能体会到《呐喊》的那种绝望所在。当然在阅读了这本传记之后,更能体会到那种双倍的绝望,对社会对世事对身边的人的一种不知所措。蒙克一生留下不算少的作品,我个人最爱的是《春》——我觉得那种画面最能传达出蒙克既保有希望又不断把自己推入深渊的一生。560页并不厚,这是我很长一段时间来,非常开心,读得很认真的一本书,足足看了两天,做了很多笔记——而且专门为它写了一篇文章。
莫言这本写得真好,读起来流畅,有一股对贫苦人民的苦难一眼看透的苍凉与悲愤。这本书也是他的“快速”创作,据说只写了二十几天,足见其功力。这是我最爱的一本莫言的长篇小说,今年我买了他的全集,还有各种短篇小说集。莫言绝对是一流的小说家,这个是在看过他许多作品之后得出的,而诺贝尔奖只是一种名气的肯定。他有个体的认知,也有大局观,有对人性的悲悯,也有热血男儿的愤怒,有大自然的粗旷,也有非自然性的人造森林的谨慎——
“一个作家的创作,往往是身不由己的。在他想一个设定的目标前进时,常常会走到与设定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地方。这可以理解成作家的职业性悲剧,也可以看成是宿命。…………在艺术的道路上,我甘愿受各种诱惑,到许多暗藏杀机的邪路上探险。”
古希腊戏剧真厉害——读完罗念生翻译的这套悲剧,我买了他的译著全集,因为他翻译了很多古希腊的悲喜剧。古希腊悲剧里的“恶”才是真正的“恶”,其它文化无法比拟。《索福克勒斯悲剧》写于公元前416年,就算是现在看来,很多明喻暗喻都是“人性的预言”。个人觉得这套书的阅读顺序应该是:《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安提戈涅》,然后另外两本随意。因为前三本都是与“俄狄浦斯”有关的,有个连续性在。
爱略特在一百五十年前就看清了爱情与婚姻的本质,而且以上这句话仍然适用于一百多年后的现代社会——这可多讽刺?爱略特无疑是英国作家里最被忽视的一位,她写得好但名气不算大。《米德尔马契》无疑是英国文学里,经典又不应该被低估的小说——叙述节奏以及结构,堪称完美,非常好读,但立意绝不浅显。
爱略特最厉害的一点在于她没有刻意在小说里去塑造「完美人设」,去打造所谓的「英雄」。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鲜活有缺点的——有些人可恶但并非万恶不赦,有些人善良但并非全无缺点⋯⋯可能她也明白,那时的文学里,男人们创造的英雄已经太多了,烦腻了,而女作家描述的「真实」却寥寥无几。
莫言非常厉害。这本《丰乳肥臀》应该是他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好的一部。先前非常喜爱的《天堂蒜薹之歌》也要排第二了。这本是个非常完整的故事,结构上没有什么破绽,叙述上更是让人读得酣畅淋漓。莫言没有避讳,也没有什么值得避讳的,历史都是可以正正当当拿来书写的,能这么写的作家,没有几个了。开篇第一页,无需明示,就让懂得历史的人知道了什么事件即将发生。在接下来的几百页里,女性的苦与痛(中国女性从来就没有容易过);还有整个上官家族的兴衰与成败,在短短六七十年里,被他用魔幻、狂野的笔墨写就。
——博尔赫斯公认最好的小说集之一。且应该就是博尔赫斯的“炫技”之作了吧?看到后面心悦诚服,他就是小说家神坛上的神。这是属于那种你不可能全部看懂,但就是觉得它很厉害,非常优秀的小说。关于“时间”,就是一座“小径分岔的花园”。
年度最重要书籍之一。看完这本巨作是一种什么感觉?就像是一个世纪那么漫长,但是回过神来也才过了两日。布洛赫在这本非常具有前卫(现在看来仍是)的小说里吸纳入太多的东西:宗教文化、时尚文化、哲学、科学、战争……第三部堪称是形式之最,四百多页里塞入了八十八个章节,包括小说的一般形式,也混入了独立的诗歌和戏剧、甚至还有偏学术性的哲学讨论章节。
1888年,1903年,1918年,随着布洛赫所设置的时间节点,无数的支线和无数的人物,就像许多细线一样,最终因为历史的一个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汇聚到了一起。战争,加上西班牙大流感,接着是死亡(布洛赫并没有刻意渲染死亡)。所有的人物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持续梦游,找到爱情,失去爱情,找到理想,失去理想………但最终敌不过时间与现实。
——David Hockney是我最爱的,仍在世的艺术家。我知道他很厉害,有超强的观察力,超强的技艺,以及对色彩非常敏感。但在读完这本历时15年的采访才知道,他的人格魅力以及豁达的心态,也是促成这一切成就的要素。他喜爱大自然:“我承认,雨滴落到水坑里我都能兴奋的不得了,但很多人不会。我要这样活着,直到倒下的那一天。“。
他关注新事物,他接受新科技,iPhone刚出来就用iPhone画画,等到iPad出来了,立即换成iPad——「我会稍稍怀念纸笔之间的摩擦力,但却一点也不介意iPad绝佳的流畅感,有得必有失」,但他也绝不会抛弃传统作画。
《第一个人》——之前看过一点繁体版本的,这次终于将它看完,之所以不急着看是因为它是加缪“未完成”的遗稿,永远都是未能完成的。就像书中死去的比儿子还年轻的父亲一样,有着“未完成”却戛然而止的生命——但人生在世,又有谁的生命是被完成的呢?书中有一句话,很普通,但却让我想起《局外人》里,炎炎烈日下,默尔索对着持刀的的阿拉伯人开枪的那一幕:“人变得面目可憎,尤其是在烈日炎炎之下。”。
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里面,这是我最爱的一本。先前看过《树上的男爵》和《不存在的骑士》也都很喜欢,觉得很荒诞很好玩。而《分成两半的子爵》这本短小,但冲突性更强,不禁让我想起古希腊神话里关于双性同体的传说,宙斯后来发现他们的个体过于强大,所以将他们劈开,分成男男,男女,还有女女……而这本书里的子爵,与性别和爱情无关,说的是善恶,道德与恶行的交锋……可以当作成人童话来看。
——这本小说集,是今年华语文化的一个现象级的作品。陈春成突然出现,大受好评,我是因为过于好奇便买来读。陈春成有一种“不受控”的瑰丽的想象力,再加上峰峦重叠的古雅字句,便组成了这《夜晚的潜水艇》。翻开第一篇同名短篇便喜欢上了,在读完《竹峰寺》之后,更深刻感受到了他在小说里编排各种细节的功力,有某种意义上的“连通”,是一种虚实交错的文字地图。博尔赫斯的硬币与竹峰寺里“我”的钥匙,都是一条条的幽径,通往小说的内核。
人无法想象另一个人的困境,任何一个没有经历过那段极端可怕的历史的人,都无法想象那种可怕。普利莫·莱维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之一,曾被捕并关押至奥斯维辛集中营11个月,受尽折磨,直到苏联红军在1945年解放了这座集中营,他才重获自由。
在这本书中,他尽显克制,但读着还是可以感受到一种根深蒂固的创伤。在离开奥斯维辛的四十年后的一天,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是“死于奥斯维辛的”,那种痛苦,不可能遗忘——另一位奥斯维辛幸存者,同时也是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作家埃利·维瑟尔说:“早在四十年前的奥斯维辛时代,莱维已死。”
在看过的纳博科夫的小说里,这一部是比较“寓言式”的,甚至连主人公为何入狱都没有交代清楚,只用了一个“不透明”来形容——社会上的大部分人活着都是能被看透的,于是被看不透的人,是“逆反”的,社会不允许有思想的人。而在监狱里,那些如同“楚门的世界”般演戏的人,更是讽刺。要完成这一“判刑”,达成这次“邀约”的,是社会的全体透明成员。我很喜欢这本书,很好看。它有一种很特殊的吸引力,比如你竭力摸索一个答案而读下去,但是到最后,“现实”只给了你一个“隐喻”。
——这应该是我最爱的一本托尔斯泰,也不愧是他写了十年,却在最后一年突然从自己的困境中实现精神“复活”的小说。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感觉在于,主人公是带我自我拯救以及“耶稣”的形象在故事里慢慢实现精神复活,从而去拯救他人的。而托尔斯泰最后明白的是——男主人公既不能使玛丝洛娃从精神上复活,而精神上复活了的她,也不能跟他结婚,共同生活,这才是生活的真实。而且,在人间受苦,是大部分人的常态……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小说有一种暖暖春日与极寒冬日的混合气息,既有那种细腻的情感流动,也有冷冽狂风下的精神错乱。我很喜欢他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那本短篇集。这本也是一个短篇集,大部分都是关于“亲情”。第一篇《万物皆有定时》特别好。意境美,句子与句子间的衔接读得出节奏感。在本书的同名短篇里,找到了书名的意义:
“我们知道,有些信仰在别人嘴里会被嗤之为垃圾。我们知道,总有些人相信地球是平的,太阳是鸟儿衔来的。”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罗琳写这类小说真的很厉害。我从小就很爱看童话故事,它们都包含着太多的隐喻,让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人得到想象的空间。我在丰饶角在这个国家里,看到的是许许多多的国家历史堆叠在一起的隐喻和象征。其中的两个“反派角色”——斯皮沃和甘特大娘,特别是后者,让人印象深刻:“甘特大娘根本不在乎。孤儿院里的那些约翰和简妮在她眼里都一个样,只是一张张苍白消瘦的脸,唯一的价值就是她接收他们时能拿到的金子。”
——这本书翻译成《如梦的一年》,真的特别适合2020。
Patti Smith这本书,跟前面几本的气质完全不一样,有种东方文化的如梦似幻感。从猴年开始,即公元2016年,到2017年,这一年对美国来说也是重要的一年,因为它是大选之年,也是那个「金发自大狂」获胜的那一年。繁体中文版里,Patti将书写从猴年拉长到鼠年,中文版新书出版的这一年(英文版是去年出版的)。
——今年也依旧是“如梦的一年”,希望这场梦的最后对这个世界好点。也许2020进行到此,最好的一件事便是金毛自大狂的惨败,希望2021是有希望的一年。
*
祝大家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