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年度读书报告——追光的人,终将光芒万丈
回顾我这一年,在日记本上几乎没留下什么痕迹,阅读手账上也只留下少许读过书的痕迹。记忆似乎还停留在农历年的前一天,武汉新冠疫情影响了我们的新年,回到小镇上和父母一起过年。春节那天,镇政府的公职人员就开始在镇上设置关卡值班。整个春节,农贸市场不是关闭,就是轮流去购物。那段日子,我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姐姐在家做好吃的,我就负责打下手。只是,这本该好好看书的时候,我除了看没有营养的网络小说,就是躺尸。连运动都取消了。
一、童书类
没有如期开学,在家指导学生上网课。3月底终于开学了。而我的课余时间,依然被网络小说绑架了。啊,一直到五月份。我开始立志读书。辅导侄儿看了一本童书——国际大奖小说《绿拇指男孩》。这是我在豆瓣标记的第一本书。后来又继续读了国际大奖小说系列《菲斯的秘密》、《头莎士比亚的贼》。本来立志要把这套书全部读完,结果发现自己是吹牛了。
特别喜欢《绿拇指男孩》。有点类似小王子的风格。一个不属于人家的天使——弟嘟。作者一定很喜欢花草,精通各种植物的知识。想象丰富,才会想到用花草装饰大炮,致使大炮作废。最后,弟嘟踏上天梯消失在云霄。一定是去了天堂吧。
6月读《秘密花园》,那时候刚开始写阅读手帐,兴趣高涨。秘密花园已经成为一个描述精神安慰与心灵净土的词汇。作者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她提倡孩子应该在大自然中成长,深以为然。孩子们热爱自然,渴望摆脱束缚,顺应活泼天性要求,在荒野中,在花园中,沐浴着自然气息长大的孩子,才是真正健康的。我好喜欢那个花园,那个曾经荒废,又在孩子们手里重现生机的花园。玫瑰,各种玫瑰;球茎,雪莲花,番红花,水仙花,百合花,紫菖蒲……真想拥有一个这样的花园。满足我所有的美妙幻想。
后来看书单推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我以前没有看过这本童话。去图书馆借的。初读后,我感觉这是写给大人的童话。感觉好无厘头呀,爱丽丝遇见的那些人物,几乎都是疯子,有的特别疯狂,不可理喻。说话也是前言不搭后语。问非所答的情况也很常见。而且感觉第一个故事的结尾也有点匆忙。我觉得这不应该呀,既然是和安徒生、格林兄弟并列的童话大师,作品肯定不是我理解的那样。于是我看了书评。哦,原来是这样的。荒诞,我的感觉竟然是对的。有人说这部小说是荒诞派和精神分析的鼻祖。的确是那么回事。而且很多知名小说里都有它的影子。作为童话,实在是想象丰富,情节离奇。我喜欢柴郡猫,很独特的笑,很奇异的消失和出现的方式。最喜欢龙虾四对方阵舞。好喜感的画面。《爱丽丝镜中历险记》里面以退为进,时间是逆向的。让我马上想到电影《信条》。是的,牛津大学的数学家卡罗尔,1865年就写出这样的情节,实在很超前。
二、与毛姆有关的书
《人性的枷锁》上部断断续续读了两周,下部一口气读完了。 这本书和《毛姆传》一起读的。总结一下读后感:1.自传体小说。酷爱阅读的菲利普和随身携带书箱的毛姆形象高度重合。口吃变成了跛足。2.人物形象塑造比较成功。特别是那个菲利普苦恋的那个女人。势利,反复无常。3.小有瑕疵。散文风格,线性叙事,显得沉闷。作者喜欢百科全书式的故事,额外奉献艺术,哲学。
读毛姆除了因为家里有书,图书馆方便借阅之外(我们这个五线城市的图书馆,想看的书差不多都没有,毛姆的书却很齐全),也许还因为之前读《月亮与六便士》、《刀锋》,感觉故事很抓人,很容易读下去。这也是因为畅销书作者的亲和力吧。
三、最爱福楼拜
也许是为了完成《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推荐的书单,我购买了几本名著,我以前根本没有认真读过名著的。也许因为《包法利夫人》最薄,所以从这本书开始读起。以前知道福楼拜,知道《包法利夫人》。也许这整个一堕落的女人的故事,没有看开头都知道结局。所以,不想看。一看,才知道以前有多么无知。才知道什么叫文体家。有人说:诗人感谢春天,而小说家感谢福楼拜。是他开创了细节描写的先河。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写小说。读起来真是一种享受。甚至连艾玛堕落的欲望,他都能描写得那样诗意,那样细腻,那样美妙。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重读的名著。我是多么喜欢福楼拜啊。
四、跟风读《鼠疫》
《鼠疫》是我跟风读的一本书,如果不是疫情,不确定什么时候会读。即便知道它有象征意义,我仍然把它当作纪实文学来读的。这本书真的很像记事本,写得干巴巴的。70多年过去了,这鼠疫与今天新冠病毒来袭时,我们应对的情形是多么相似。从开头不敢公布,到封城后齐心协力共抗疫情……人们的心路历程何其相似。印象最深的情节是医生李尔和塔霍走上防波堤,内心感到一种奇异的幸福感。在短短的几分钟里他们并肩游动……仿佛脱离了现实中的那个世界,摆脱了这座城市和鼠疫。可见幸福是一种能力,哪怕片刻逃离,也可以避免“葬身鼠疫”。
五、以书籍为粮食
10月16日,和一位朋友聊起近况。我说我五月开始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可是暑假里又放纵自己去读网络小说了。朋友说今天是世界粮食日,就以书籍为粮食,开始读书吧。我感觉我得到了拯救。朋友建议,可以同时读几本书。其实我是知道这个方法的,只是没有这样去读。的确“知道的是理,行出来才是道”啊。朋友还告诉我读书的“三三制”,即自己本专业的书籍三分之一,自己喜欢的三分之一,自己陌生的领域三分之一。我觉得,这个方法很适合我啊。
我找到了一个书单,某个外国周刊推荐的必读的100本小说。反正这些书我都没有读过,就找来读一读吧。先从家里有的读起吧。《西线无战事》、《永别了,武器》、《喧哗与骚动》、《傲慢与偏见》、《魔戒》、《哈利波特与魔法石》、《1984》,另外《使女的故事》、《杀死一只知更鸟》、《小妇人》。前面读的纸质书,后面几本在微信读书上读到的,算是略读吧。
这里面最喜欢的是《西线无战事》。本以为写战争应该特别枯燥吧。我读《战争与和平》是跳过战争部分读的。后来读《永别了武器》,再回头来看这本书。我觉得作者文笔太好了。除了战争的狰狞,还写了许多美好的点点滴滴。战场上的小草花,探亲回家所见的以前的房间。那些都是为了反衬战争的残酷吧。结尾部分,读了几遍不知道谁死了。原来是保罗死了。因为一直是以保罗的口吻来写的,所以没有弄明白。死去的已经死去,活着的躲过了炮弹,却依然伤痕累累。当随时可能死亡成为常态,人们就会用麻木来保护自己。甚至里面会有很多小确幸,很多黑色幽默。这是很有趣的现象。
《小妇人》、《杀死一只知更鸟》,应该属于成长小说吧。我特别喜欢《杀死一只知更鸟》。特别喜欢故事里面的爸爸,孔子说君子不器,他就是这样的人啊。在家是个好丈夫,妻子死后孤身不娶;也是个好爸爸,他对孩子是真的爱,总喜欢把女儿抱在怀中,会对孩子循循善诱,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在社会上,他是一个好公民,好律师。他心怀仁慈,枪法好却不携带枪;他敢于挑战偏见,为黑人辩护。要知道,即使在今天美国的种族歧视依然那么严重。题目表达了作者和主人公的价值观:知更鸟那么善良,整天唱歌。杀死知更鸟是有罪的。作为一部成长小说,我却没有更早的读过。不过经典就是常读常新。至少,可以学学怎样教育孩子,哈哈。真的好喜欢故事里的爸爸。要是每一位爸爸都像他,这世界就美好了!
六、终身阅读、终身写作、终身成长
疫情期间,没有把杭州师范大学的王崧舟教授在百家讲坛的讲座《爱上语文》听完。王崧舟教授原本是一位小学语文名师,全国各地四处讲公开课的那种。我特别喜欢他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样子。11月,我决定从头听起。我一边听,一边回放,一边记录。初初听完有点懵,12集,听完以后连每一集的名字都想不起来。我想这12集一定有内在的联系,我找啊找,终于找到了,他以古典诗词为例,来讲述学习语文的方法、目的。第一个层面是内容,古典诗词的文化意象、第二个层面、学习语文的方法、第三个层面学习语文的目的。他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他以苏轼为例,讲苏轼是一个终身阅读者、终身写作者、苏轼的人生是诗意而审美的人生。我们学语文,就应该像苏轼那样,成为一个终身阅读者、终身写作者,应该追求那种诗意而审美的人生。王教授是第一个这样评价苏轼的,终身阅读者、终身写作者。我又把《苏东坡传》重读了一遍。我发现苏轼在写作的时候是非常快乐的。尽管有人说这本《苏东坡传》有瑕疵,但并不妨碍我喜欢苏东坡。
读中学时,很喜欢《承天寺夜游》。但那时候不认识苏轼。长大了,知道苏东坡,是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再后来,看了这本书,发现原来苏东坡真的很可爱。他心地纯真不设防,觉得天下无一个坏人。他是个全才,诗词散文绘画都做到了宋代的极致。他同情百姓,为百姓发声,百姓也爱他。他喜欢杭州,改善了饮水,疏通了西湖。他是个吃货,创造了东坡肉。他总能随遇而安,黄州惠州儋州……他是个终身阅读者,终身写作者。他拥有诗意而审美的人生。一个可敬可佩又可爱的苏东坡啊,怎么爱都不够。
从此,我立志做一个终身阅读者,终身写作者。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追光的人,终将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