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20读书记录
2020看/听完了67本书,中文26本,英文41本。
想着这一年也算是用豆瓣的第一年,虽然已经翻篇了,还是对印象深刻的几本做个简单小结好了...
描述了爱情的各种样貌。整体感受是,明明每段感情都充斥着无数鸡毛,读完竟然还是心生向往。感情的未来不一定会更好,但总值得期待。
张爱玲哪怕只写情爱也绝不“小家子气”,何况她不只写情爱。
令人眩晕的阅读体验(褒义),难得有一本书写了短评直接偷懒照搬:
人山人海。
假人,假证,假名,假身份。
故事发生的1999-2007,出场的太多人物,都主动或被动地丢失了自己的身份,短暂或长期地穿上了别人的鞋。大概时间洪流之中,个人的存在与否,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吧。 文学是什么?文学有何用?既不能拨开迷雾,也无法救人于水火。但也许尚有那么一点能力,定位某些抽象的痛苦和迷茫;以它们为坐标,大概也还有机会活成一个真人。
很少看短篇小说集,这一本因为不太喜欢前两篇而搁置了一段时间,好在之后有重新拿起来的契机,否则就要错过许多令我欣喜的故事了。
硬要说最喜欢的一篇,大概是《预感》。一个人从水里走出然后支起了一把大伞,另一个人在世界毁灭的头一天深夜不太认真地钓一尾鲤鱼。故事里有诡谲的幽默和浪漫,以及整本书一以贯之的,无法预料的结局。
非虚构。截取作者自述:“我想要写一本书谈论贫穷,但我不想把重点只放在‘穷人’和‘穷地’之上。贫穷是一张关系网,里面既有穷人,也有富人。对我来说,想要了解贫穷,就必须认识到这段关系。这样的想法敦促我出发,踏上探寻之旅。我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过程将穷人和富人联系在一起,在当中可以观察到穷人与富人的相互依赖与挣扎。驱逐,就是这样一种过程。”
全书不仅讲述了多个在贫穷中挣扎而流离失所的人和家庭的故事,更包含了房东的视角和作者对整个系统的诘问。
末日小说,背景设置在某神秘呼吸道传染病爆发的纽约,2020年读起来应景得心惊肉跳。小说本身可能更多的想传达千禧一代的迷茫和对重复性劳动以及资本主义的反思。作者本身的二代移民身份,大约也帮助她精准塑造了一个漂浮在中美两种文化中的女主人公。
一个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细节之一(轻微剧透预警!):女主人公曾因为工作去过香港,在香港街头看到商贩贩卖的无比精致的用于悼念逝去亲人的纸房子纸手机纸钱。回到美国之后,女主人公一面感叹阴间严重的通货膨胀,一面充满负疚感地将杂志上的奢侈品包包广告一页一页烧给了自己已经过世了的母亲。
以女巫的死开篇,从多个人物的视角还原了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整个故事充斥着无穷的暴力,几乎每个人物都在受害者和施暴者两个身份中循环往复,在泥潭中越陷越深。至于小说本身有没有在极限的黑暗之中提供那么一点渺茫的希望,大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慢节奏悬疑小说。主人公作为一个黑人警探,在德克萨斯州东部种族主义盛行的小镇上调查前后发生的黑人男子和白人女子的死亡案件。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相当憋屈的探案故事,毕竟比起其他故事中收到命运眷顾的主角们,本书主人公有的只有黑色的皮肤和对心中正义的追求。
我的年度逃避现实阅读,2020年看完了第一个系列的三本,推荐给喜欢冰与火之歌且不介意看大部头系列玄幻小说的朋友。
图像回忆录。记录了作者和她六岁的儿子之间有关种族,性别,爱,家庭和政治的对话。其中有作者作为印度裔美国人与传统印度文化的矛盾,有她作为年轻女子对自己性取向的探究,有她作为有色人种感受到的来自于白人的歧视,也有她作为儿媳与持不同政治立场的岳父母的冲突。但更重要的是,作者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如何努力向儿子解释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哪怕她自己也时常感到困惑,迷茫甚至恐惧。全书语言非常幽默,也同等尖锐。
这两本非虚构大概可以对照来看。前者讲述了一个不被相信的强奸受害者,如何在连环强奸犯落网之后,才摆脱骗子污名的故事。后者讲述了一个法官助理如何在见证了许多庭审案件之后,终于鼓足勇气站上法庭,指控多年前性骚扰过自己的施暴者的故事。
两个细节(再次轻微剧透预警!):A False Report 中不被相信的受害者“令人生疑”的原因之一,在于她在事件发生后跟许多人描述过事件发生的经过,有“博取关注”的嫌疑。而事实上,受害者的动机仅仅是警示身边的人。 Eggshell Skull 中的当事人,在庭审前花费无穷的精力选择合适的衣服,只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够漂亮以至于足够“令人想要侵犯”,但又不轻浮以至于看起来“像是自找的”。
相信女性叙述,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