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了该不该为了孩子复婚呢?
学业失败,工作不如意,人际关系不协调,这些都还不算事儿,真正让女性困顿其中不可自拔的,却是婚恋情感问题,俗话说,男人怕入错行,女人怕嫁错郎,这有很大的普遍性,实际上,是我们物质改善了,但是女性真正独立自主的意识并没有跟上。
中国女性在婚姻中的独立性、尊严、自我意识的丧失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值得深入讨论。
一、部分女性的婚姻现状
我们先复盘一下一个案例:
有个案主
1:在婚内的时候
女主人公和前夫通过相亲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女人选择了裸婚——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宴、没有婚戒,裸婚意味着女人在结婚的时候没有从男方那里获取金钱、物质等的任何支持,在这样的前提下,一个来自于社会底层的男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讨到了老婆。
女人在婚内并没有地位。男人刻意隐瞒收入,从来不负责女人、孩子的吃穿用度,不承担共同供养家庭的责任,养家糊口的重担落在女人一个人肩上。在这里要指出的是,婚姻中双方无论哪一方的收入都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这些钱要用于家庭日常开销。
这个案例中女人对于男人的经济状况毫不知情,可见男人在这场婚姻中——从裸婚到步入婚姻的殿堂自始至终都没有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女人。女人不能在婚姻中占据话语主动权,之于女性而言这种婚姻处于失衡状态,一不留神,就会支离破碎。

女人也写过,男人不但在经济上对女人苛刻,而且经常使用冷暴力、男权思想极其严重。
中国女人的婚姻生活绝对不能称作为岁月静好,文中的女人主人公亦如是,在婚内不但要赚钱养家,而且要从事抚养孩子、免费做家务的繁重劳动。
中国式婚姻中女人具有多重角色,比如:无偿赚钱养家、无偿生育、无偿育儿、无偿干家务等免费劳动力的角色,这样的婚姻模式中
即使是中国女人皓首穷经,把青春和光阴都消耗殆尽,也不能保证在婚姻中获得来自南方的尊重、认可,以及拥有平等的家庭地位。可以说故事中的女人在这场婚姻当中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被吞噬者、被压榨者。
2. 离婚后的纠结摇摆
之后婚姻破裂,女人和男人离婚,女人净身出户,没有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面临母子分离的惨状不必言说,更加悲哀的是,前夫不要她和孩子见面。
可见女人婚内的剩余价值并没有变现,从嫁入人妇到离婚,耗尽了青春和光阴的女人在离婚的时候并没有得到相宜的经济补偿,这注定了她以后的生活会没有保障。
经历了这段失败的婚姻,女人并没有对这段婚姻关系进行反省,以及彻底走向诀别,迎接未来的生活。相反女人在之后的一年半时间依旧眷恋曾经彻骨、寒凉、缺乏温度的婚姻
这种婚姻状态在当下具有普遍性,绝非个例。
意识到独立的重要性,却依然没能真正独立
在上世纪辛亥革命初期,婚姻自由、妇女解放的呼声就开始甚嚣尘上,水涨船高,在那个黄金时代,在西学渐进风潮之下,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经过短暂的人性复苏之后,那个时代悄然落幕,一去不返。
一个世纪过去了,笼罩在中国女性头上的阴霾依旧长久无法消散。在百年之后的今天,在以男权社会为主导的时代背景之下,女人在婚恋中所处的困境依然存在,这一问题是困扰着大部分中国女性的主要问题。

二、为何女性独立意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复苏呢?
1.原生家庭
(1)继承权的缺失
追溯到原生态家庭,中国女性尤其是有兄弟的女人,并不能从原生家庭同男人一样平等地获取资源——譬如继承权,在重男轻女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受到的歧视是真实存在的。
在男权家庭环境中走入社会的中国女性,没有原生家庭资源的扶持,她们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中国男性哪怕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家庭,也会获得老宅的继承权,除此之外,男人的原生家庭哪怕是花光积蓄,也会为男人购买婚房。
而中国女性注定在社会竞争中起点很低,尤其是经济不能独立的女性只能通过婚姻这唯一途径来寻求“安身立命”之所,婚内无休止的免费家务劳动榨干了她们所有的剩余价值,她们在婚内同异性合作者竞争的过程中逐渐处于劣势。
(2)爱的不平等
而从小在男权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女性,被重男轻女观念所笼罩,被打压、不被重视和尊重,情感需求长期被漠视,在原生家庭中没有获取到平等、自由权利的女性,无法获取足够的爱,早就失去了感受平等的神经。
在婚内同男人的相处模式中,会沿袭早年的家庭模式,无法和男人建立一个平等的家庭关系,也不能同男人平起平坐。也可以这样说,中国女性早年在原生家庭中无法被尊重、被平带对待
这样的女性的婚姻之路会布满荆棘,不会走得顺畅,她们选择婚姻注定会满坑满谷,以惨败收场。
如民国才女张爱玲、萧红等人,尽管一个出生名门,一个出生于东北乡绅家庭,优渥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温润她们清冷孤寂的童年,由于她们的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过太多来自于原生家庭的爱,尤其是生命中第一个接触的男人——父亲的角色
无一例外都以独断专横的形象出现,童年时期的不愉快经历以及对男人最初的印象会影响女人成年之后的择偶观。
因为生活在上世纪男权观念浓郁的家庭,在成年之后的婚恋过程中必然会受制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只要她们生命中所遇到的男人给予她们一点温暖,就像是抓住了救命的稻草,这样的女子也容易吸引渣男。
由于早期爱的缺失,这样的女子即使面对男人的暴力、不公、背叛也会无法挣脱男人的怀抱,容易贪恋泥淖中的温暖,即使被男人伤的遍体鳞伤、体无完肤,也会低到尘埃中......

2.男权文化的社会背景
(1)男女就业不平等的竞争环境
尽管人类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但是在中国占据绝大部分社会资源的依然是男性,尽管现代多数中国女性获得了受教育权,但是同男性相比,依然是处于食物链低最底端的被吞噬的群体。在一个男性占据了绝大部分资源的社会,女性争夺到的资源就有限。
由于中国女人要把主要精力投入于婚姻中,因此在职场中处于竞争的弱势地位。
而社会福利又不能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面相妇女、儿童的社会福利长期缺失。
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女性在找工作的时候被排斥在职场之外。
(2)女性婚姻内的剩余价值没有被认可
纵观整个中国的婚姻制度,女人婚内所从事的劳动并不受到法律保护,女人在婚姻中需要生育、照顾孩子、还要免费从事家务劳动
这些因素决定了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受到了逼迫和压制,生存空间是逼仄的,女性使出浑身解数也很难平衡工作和婚姻的关系,不能平等地争夺到属于她们的资源。
(3)发生婚变,没有有效条件确保弱势群体利益
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在发生婚变的时候,由于女性尤其是家庭妇女经济能力有限,婚内从事的是无偿劳动
离婚的时候也无法由于婚姻中的劳动争取到应得的资源,同样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很难争取到抚养权,目前的婚姻法维护的是强者的利益,男权婚姻制度的实质在于无偿占有女性的剩余价值。
在这样的状况下,女性尤其是没有经济来源的女性只能在不幸的婚姻中选择隐忍和苟且,在婚姻的边缘徘徊,进退维谷,苦苦守着渣男期望渣男良心发现,有朝一日回头。
因此女人在是否离婚、离婚之后是否复婚、是否开始新生活之间充满矛盾,其根源在于社会保障的缺失。中国女性的婚姻之路注定是布满荆棘的。

三、中国女性婚恋困境之出路
1. 寻求精神独立
婚恋心理学家周梵在她的著作《先学会爱自己,再遇见对的你》中写道:常有人问我:我总是犹豫不决,不仅在亲密关系上,在工作方面也是,我知道是我力量不够...... 周梵提出的方子是: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力量也就回来了。
寻求人格独立、精神独立、自我价值的肯定是中国女性终其一生都要学习的课题,这是她们在原生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婚姻生活中缺失的最重要的品质。
当一个人对自我价值估量不高的时候,就会陷入深深的矛盾、自卑、怀疑等不良情绪氛围中,对自己的价值不确定时,就会自我怀疑、自我攻击
这直接体现在婚姻里同男人的相处模式中女人会主动选择依附、接受被虐,这是长期被压抑个性、阉割自我意识的直接结果。
只有重新认知自己,认为唯有自己可以为自己带来力量和爱,才可以自我肯定、自我接纳,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婚姻中获得平等、尊重。
2. 走向经济独立
一百年之前民国知识分子就在追求婚姻自由、个性解放,鲁迅就针对“娜拉出走”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娜拉要想真正意义上寻求独立仅仅凭着反叛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妇女解放之路的根源在解决生活问题。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
首先在经济上取得独立,才能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妇女只有社会化、实现社会价值,经济完全独立可以自食其力的情况下,才可以和男人平起平坐,在婚姻中占据话语主动权。
结语
百年以前屹立于婚姻自由、思想解放、妇女解放运动的女子以纤弱的文字如是形容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单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迄今为止,现代婚姻中女性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她们很多人阉割了人格的独立意识、丧失了感受公平的神经,再加上社会不能充分保证女性的婚内价值,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这种综合因素导致了中国女性在婚姻中屡屡受挫的悲剧。
诚如文中离异的女性,面对毫无尊严的一场失败的婚姻,依然还在等待男人的怜悯、施舍,依旧在是否复婚中徘徊。既没有独立的人格,又缺乏对自己生命意识的真正掌控,像浮萍一般无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