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加入KMT,与50年回到新中国
今天看到不少豆瓣用户在转一张图,内容是一个知乎问答,问有哪些堪比49年加入kmt的事情,答则是“50年回大陆”,后附一串科学工作者的名单,几乎都于1950年自欧美归国,并还贴心地附上了这些科学工作者逝世的年份,当然都在1968为代表的某10年。于是引得不少用户竞相评论、转发,甚至还颇有真情实感地掬一把泪。
只上一张这样的图是很讨巧的,包括知乎这位原答主也是。它当然是在直接地喻指暴政,可同时却是极度抽象的,而历史中的抽象是最需要谨慎的。很可惜,大部分似乎读过一些书的人并不具有这种谨慎,而是如巴甫洛夫实验中的主角一般见到某一类信号就会飞快地分泌某种东西,并争先恐后地让自己的分泌物流出来。
这样说并不是想鄙薄许多用户当然是非常真诚的同情,也不是想抹杀所谓“真实的历史”上许多鲜活的生命受到横暴摧残的事实,更不是想为权力机关做什么开脱——它们不值得任何开脱。而只是想强调,我们不能离开对历史中各种因素的具体分析却自以为把握了历史的奥秘。首先的一个问题是,无论某10年,还是某30年,内部的复杂性往往被一棍子打死;更遑论“权力机关”在时间上持续数十年、空间上绵延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结构上盘根错节的复杂性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今天被一部分人广泛地指称为横暴的对象,内部有着非常尖锐的、复杂的、根本性的悖论,而那种矛盾悖论,并不是基于今天意识形态倾向于想象的“分赃不均”式的矛盾——虽然也不是没有——它更主要更根本地是一种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是gm走到一个阶段后如何扬弃自身进行自我gm的矛盾。不同群体,有时常常是上层的群体,对中国的道路和未来有不同的想象和设计,人民群众以何种方式参与到其中是这些想象和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些群体之间的此消彼长往往会造成许多复杂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这一现象本身大概就是有问题的;可笼统地指称和封存依然是没有意义的。许多评论者和转发者不用去了解名单上的人的思想态度和经历,也不用去思考他们遭遇劫难的具体时空上的小环境,而只需要看到一个年份的数字就足够动情了。在这个维度上,他们当然是真诚的,正如听到铃铛就分泌出的唾液一样也是无比真诚的。
还需要提及的,是这个知乎问题本身的问法。
这个问题必须同时有两个条件才能够成立。第一个自然是许多豆瓣用户都在警惕的国家主义话语的兴起。我们很难想象,在曾经“公知”盛行,某d在整个舆论范围内都如过街老鼠的年代,这样一个具有明显偏向性的问题会被提出。因为这个问题站在历史后视的视角,因而在提问的逻辑上也就预定了“49年加入k”的“失败”,与之相对的当然是在同一时刻“跟d走”的“成功”——而这一叙述方式的成立,必须建立在d至少不是反面角色的前提下。豆瓣的用户们警惕的正是这样一种潮流,于是他们通过符号性地对某些历史叙述模式的不断强化来达到“不忘初心”的目的。无论他们的策略合理性如何、成效又如何,他们提防的那种潮流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这构成了这个提问成立的第一重背景。
这个提问成立的第二重背景,则是与看似进行激烈批评的一方共同分享的抽象历史的观点,甚至正是这些“爱国者”们进行着比他们的对手“ziyoupai”更加彻底的历史虚无主义。在“49年加入kmt”的戏谑中,历史的正义与反动、历史行动的阶级内涵和人民性,被彻底抽空了,留下的只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投机主义——他们幻想着,在知道“游戏结果”并一定程度上作为其受益者的今天,在审视着那个历史转折点的时候当然也是悠然的胜利心态,并因为这个问题式的转喻意义,他们可以假想自己是任何一个投机关头的胜利者(事实上往往相反,因而更需要yy式的提问)。因此他们乐于不断地寻找类似投机关头血本无归的失败者,从中残忍地品味出快乐。49年的抉择,是一个关涉着历史进程与人民立场的抉择,在这样的提问中,完全变成了只关乎成败的利益抉择。
正是在这样的提问方式成立的前提下,那位list科学工作者的答主就“完美”地实现了他(们)的反击。既然是只关乎个人利益的投机了,那同样的抉择让许多“优秀的灵魂”连最根本的利益(生命和尊严)都丢了,又怎么说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位答主最有力地拆穿了题主的预设倾向,然而二者终究是在同样抽象历史/虚无主义的层面上。
49年选择离开,有的是因为各种类型的害怕,有的是因为政治观点不同或反动,有的是因为个人利益,有的是因为不够了解,有的是受到或软或硬的胁迫,还有的是工作或家庭原因;而50年选择回来,几乎无一例外是怀揣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情,希望将尽管自认为微薄的才能和精力,奉献给这新生的光明。这当然是有些过于浪漫主义的幻想,也当然会与各种各样冰冷残酷的现实有许多历史中的个体无能为力的龃龉,甚至有时会付出巨大的不可挽回的代价,历史地清理这些事件并形成真实的经验教训是今天最该做的事情。但是,任何“后见之明”都不能抹杀的是他们最真挚的热情和实实在在的工作和奉献。而无论哪个方向的历史虚无主义都带有这种抹杀的目的,他们妄图用今天在市侩的市场社会中陶冶出的价值逻辑,去用最后的生死(代换为“亏没亏”/“值不值”)的成王败寇的逻辑去化约历史中真实的情境和生命。在这个维度上,题主和答主,和相当一部分豆瓣用户以及他们指称的那种暴政的逻辑,事实上达到了最大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