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的消退:2020年个人读书总结
世界性的消退:2020年个人读书总结
文/knight
2020年的最后一周,单位通知可以预约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自愿去学校附近的社康医院打了第一针,暂时没有不良反应,二周后去打第二针。新闻里报道,这款疫苗有效保护率接近80%。希望世界范围内疫苗的陆续接种,能让世界稍微恢复点元气与原样,虽然我们知道有些状态是再也回不去了。本来元旦的时候准备去爬赣省的武功山,但近期寒潮横扫,英伦出现病毒变异,东北疫情又趋严重,各地又号召“原则上”不离开所在地去远游或聚集,像我等这样“讲政治顾大局”的人,就和朋友都退了票,安心猫冬迎接新年了。去年寒假的时候,也是和朋友订了票准备去敦煌,刚订好票就听闻了武汉的事,随后就是全国各地的封锁。大疫之年,是封闭的一年,也是世界性消退的一年。这种封闭与消退,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空间上的,也是文化上的心灵上的。
即使放在历史长河中,2020年也不应该是“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这一年注定载入史册,且篇幅巨长。我身边个别有情怀的老师号召学生多去记录这一年的所见所闻,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年的大事件会有无数机会登场亮相,但那一桩桩诡谲不可思议的事情如何影响到每一个体,那些不同的悲欢歌哭,可能会随着经历过这一切的人们的肉体消亡而湮没无闻。我以前也是这样想,也极力推荐我的学生如是做。但我现在却越来越怀疑,记录下来又如何呢?我们能抵抗得了遗忘和篡改记忆的速度吗?每当有此种想法的时候,我都会敲打自己,不要这样去想,哪怕凛冬已至,这只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暗夜里最好多保存一点火种。
新的一年,有很多愿望,那些私心的愿望我就埋藏心底,说出来怕不灵。但我要说一个宏大的愿望,这可能是很多人的愿望,所以不怕说出来不灵,总有人会默默许此愿而不说出口,那就是世界性的慢慢恢复。我希望新的一年首先至少能在物理空间上解放,小到能跨市跨省,大到跨国跨洲地自由行走。这不仅取决于新冠病毒得到抑制,更关键是人类能彼此合作与谅解。如果海峡两岸无法谅解,两岸人民如何能够自由行呢?我是如此怀念一个人游走台北街头的那个暑假;如果中美不能谅解,我们的留美学生怎会如此大幅下跌,又怎会导致留学一年又被迫回国重新择校来过呢?我还没有机会拿到签证去美帝看一看,据说只要是共产党员可能以后都不能去,何其荒谬;如果英欧不能互相谅解,大西洋上的捕鱼船估计很快就会打起来了吧?我又是如此留念坐在多佛尔白色断崖眺望欧陆时的遐思,从英法百年战争一直想到二战,那种对和平来之不易的感慨。似乎世界各国都在走向封闭,再次开始强调自己清晰的边界,不仅是物理边界,还有文化的心灵的边界。一个走向“特殊主义”的时代是如此让人沮丧。“特殊”意味着“优先”,“美国优先”是如何让人讨厌,我们这两年已经见识过了。我们不会走此歧路吧?
对抗世界性的消退,在肉身无法解放去行走世界的时候,只能靠读书让心灵更开阔。还是小结一下过去一年的读书情况吧。2020年读书比前一年稍多几本,完成了一年读书24本的微小目标。主要是下半年没有担任班主任,解放了很多时间,这个目标才得以完成。即使课业增多(以前一周12节课,这半年是一周14节课),但因为开始教授一门新课(思政课),反而需要读书的时间和读书的种类都更多了。这一年读书总共26本,这26本是认认真真读完,有的是做过详细笔记甚至二读的。手头还有没读完的也许永远在读的书就不列入此,这些在读的书希望2021年的寒假能读完。26本书,从专业方向来看,史学最多,共15本,文学共5本,法学共5本,伦理学1本。史学书籍里面,史学史和史学理论占6本,中国近现代史占5本,回忆录占1本(《曾彦修回忆录》),历史学术随笔占1本(《有所不为的反叛者》),美国史占1本(《十九世纪美国的政治遗产》),思想史占1本(《浪漫主义的根源》)。
我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很低,读的目的就是消遣,大多是寒暑假期间为消暑解困才会去读,所以文学作品向来读的不是特别仔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娟写新疆的书,夏天读起来特别清凉。前年暑假去新疆徒步,前后共十二天,是疫情前最后一次远游了。新疆在今年一度疫情严重,数次封锁,读李娟书,就一直在想什么时候能再次赴疆徒步,等疫情结束一定要安排一起来。史学是我的专业,自然读的最多。今年关注最多的学者是王晴佳,所以顺藤摸瓜读了几本他著以及参与著作的史学史方面的书。史学史方面的书,最有收获的可能还是《全球史是什么》。全球史在近些年日益受到关注,这与全球化进程密不可分。中国又是如何在史学教育中体现这种“全球史观”的呢?毫无疑问,我们的历史教育是要突出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性,但在全球化大势之下,我们也会有一些全球化的叙事。但阅读此书我们也会看到,我们的全球史叙事带有深深的中国特殊的烙印。可能每一个国家的全球史叙事都是如此,只是程度不同,但这是否在偏离全球史坚持的一些核心价值呢?在各国人民封闭在家的日子里读有关全球史的书,总是不禁让人想起世界性消退这件事。
今年因为特殊情况,我从历史老师变成了政治老师。深圳市中考把思政课(初中叫《道德与法治》,高中叫《思想政治》)重新列入考试科目,所以每个学校都急需思政老师,但一时又招聘不齐,只好先让其他相近学科的老师先顶上。领导们一方面认为 “政史不分家”,另一方面又认为“初中政治很简单”,所以让历史老师顶上的居多,我也了解到其他学校有地理等学科老师也来上思政课的。既然“临危受命”,就需要上的专业。本来思政课就给学生和其他学科老师一种“没有专业性”的印象,所以我觉得要上好思政课,就需要让学生感受到专业性,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感受到一种学术的权威,这才能让他们瞧得起这门学科。中学思政课涉及政治学、法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所以思政课要展现的专业性是一种“多专业性”,这对老师的要求是极高的。但往往是很多思政课老师看似“多专业”,实际是“没专业”。要有专业性和权威感,不仅要读学术性的书,还得多专业的读书,这对很多人都是一个大的挑战。
这学期因为接触政治课的教学开始阅读法学书籍,我没有觉得困扰,反而觉得打开了新的世界大门,也让我对历史课中涉及法律的内容有更不同、更深的感受。比如我读张千帆先生宪法学的著作,对我如何理解世界史中的美国联邦宪法以及中国近代史上的民国第一部宪法及后续的宪法变革就非常有帮助。虽然读了一些宪法学的书,但其实这一年我对部门法钻研的比较少,而是对法哲学或法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部门法会让我觉得枯燥,而我又总有种先要从原理上学习某一领域知识的执念,就先读了几本法理学的书。在购入的法理学书中,最让我受启发的是我国法学家潘汉年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翻译的德裔美国籍学者博登海默写的第一部《法理学》。这部书我有写详细的读书笔记,是准备以后二读三读的书,这本书让我对“权力”这个重要的社科核心概念及“自然法”的历史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我甚至觉得博登海默因为较早引入中国法学界而影响到了众多法学学者,也因此影响到目前中学政治课本里相关的法学教育框架,这方面我想以后写笔记详细讨论一下。我在豆瓣上和一位研究法理学的友邻交流,这位豆友觉得博登海默的书不怎样,只不过引入中国较早,才有较大影响力,我很想请教其对博登海默法理学的批评,但对方并不热心告知。这也成了我的一个课业,就是要搜寻学界对博登海默的批评。另外,这本书之所以让我读的心有戚戚,是因为这是一本有关怀的书,它的写作背景是德国纳粹极权统治对法治的践踏,这危及到整个世界的文明。
今天是2021年的第一天,猫在家里读完了新年的第一本书,是刘勃所著的《司马迁的记忆之野》,作者经常为《读库》杂志写历史类随笔。这是一本了解司马迁特别是汉武帝那个时代的有趣小书,篇幅不大,文笔流畅,特别是读其书常有当下的代入感,特别适合当作猫冬睡前读物。他还有同一系列的两本小书一并推荐,一本叫《失败者的春秋》,一本叫《战国歧途》。新的一年,可能还是先根据教学去读法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的书,先完成手头的在读书目,再去开启新的领域。但我常干的事就是把手头读的书仍在一边,开封一本新书,读了几章,又扔在一边,再开封一本。所以我豆瓣上的在读书目永远有几十本。当我看到豆瓣友邻总结一年的读书,有的超过一百多本,就觉得自己不配读书人三个字。当然,读书没什么好比的,我觉得只要半个月认真读完一本好书,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值得每次读完一本就给自己买一根麦麦脆汁鸡腿奖励。此外,今年要多读书,少买书。2020年我在京东、当当和淘宝购书花费共8136.38元,已经达到骇人听闻的数字。为了放这些书还花费二千多在宜家购入新书架。鉴于新书架都已经快要塞满,所以给自己定下的2021买书预算是不超过二千元。
以下附上2020年读书目录(按所读时间顺序排列)
1、邓野:《蒋介石的战略布局(1939-1941)》,社科文献出版社。
2、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社科文献出版社。
3、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译林出版社。
4、罗新:《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上海三联书店。
5、齐锡生:《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社科文献出版社。
6、肖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社科文献出版社。
7、张爱玲:《半生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8、王晴佳:《台湾史学史:从战后到当代》,上海古籍出版社。
9、Georg G. Iggers 王晴佳:《全球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0、Eric Foner:《十九世纪美国的政治遗产》,北京大学出版社。
11、李娟:《阿勒泰的角落》,新星出版社。
12、李娟:《冬牧场》,新星出版社。
13、曾彦修、李晋西:《曾彦修访谈录》,人民文学出版社。
14、张杨:《冷战与学术:美国的中国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5、田松:《科学史的跳板》,北京三联书店。
16、加缪:《鼠疫》,上海译文出版社。
17、杨奎松主编:《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
18、Sebastian Conrad:《全球史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19、吴以义:《科学史是什么》,北京三联书店。
20、梁治平:《论法治与德治:对中国法律现代化运动的内在观察》,九州出版社。
21、Jacques Paul Thiroux:《伦理与生活》(第11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22、Peter Suber:《洞穴奇案》,九州出版社。
23、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律出版社。
24、刘星:《法理学导论:实践的思维演绎》,法律出版社。
25、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出版社。
26、朱天星:《古都》,九州出版社。
Knight
2021年1月1日
日记提到了6个条目

- 6个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