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三联《逃离算法》
1. 逃离算法
“获得幸福首先得从叙事陷阱里爬出来。我们要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强迫自己活成他人眼中应该的样子。保罗.多兰在文章中写道:“我们需要重塑身份来贴近更加真实的自我,这种自我是不断流动变化的,因此也不要给自己贴标签(比如父亲/教授/健身爱好者),这会让自我变得僵化。” 我们还要尊重和理解世界的多样性,你因为遵循社会叙事获得了幸福,可也许别人并不会,所以,不对别人的选择评头论足。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是,你也不会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免收叙事陷阱的威胁。彼此放过,适可而止,不要苦苦相逼。”
- 说的好好。重塑身份 - 似乎我们年少时都会有一个对于自我认识的原始设定,它很可能是需要在人生“真正”开始的时候去被重新调整的。我到底是谁,我的喜好/原则/个性/底线是什么,背后的成因是什么,我需要吸收和改变什么 - 每一个小的决定和选择都需要被谨慎地做出,且随着时间和境遇地变化不断流动变化。世界是多样的,我们自己是谁,不要归类,而要创造语境和词汇以描述真正的自我,让世界看到自己而非融入它的重重框架中。
2. 心流
““心流”就是一种幸福的状态,当你特别专注的做一件目标明确又有挑战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能应对这个挑战时,可能就会进入到这个状态,或者说触摸到了幸福。它的特征是因为全神贯注而浑然忘我,忘记时间的流逝和屏蔽日常的琐事和噪声,内心获得秩序感和安宁。许多参与过心流调查的人描述这种状态时所用的词语是:“一股洪流带领着我”。”
- 当我决定要继续写东西的时候,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我回忆起过去人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时光的时候,灯下静静的写作的时光总是浮现出来。这样的情景还包括在暗房里放着音乐冲洗照片时,一个人在studio里举起重重的背景布时,深夜在电脑房里修改照片时,赶着完成一幅巨大的画作直到凌晨可是一点也不疲惫,写一篇自己真正在乎的话题的相关论文时,那种顺畅和享受的感受...现在想来,这些应该就是“心流”吧。
芥川龙之介自传性的短篇里,年迈的作家尽管对于写作有种种犹疑和思绪,一旦坐定,手拿住笔, 文字便涓涓从笔头流出,以至于他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主任了,自己的手已经不再在驾驭笔了,而是文字的神在穿过他的大脑,利用他的身体,现身在纸上。这也就是“一股洪流带领着我”了吧。
3. 破圈
“这种把外在条件整合进自我的内摄,不知影响少年儿童和大学生,其副作用同样困扰成年人。它与焦虑有密切的联系。德西认为,人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生活在对失败和失去尊重的恐惧之中。更糟糕的是,内摄造成“自我卷入”,就是人们感觉自身价值依赖于特定结果的过程,比如一个男人的价值感依赖于从工作中积累财富,他就“自我卷入”工作。
“上班是最简单的赚钱方法,它是拿时间换钱,非常稳定。问题是缺钱和不缺钱是很主观的事情。想想2,3月份的时候,大家把淘宝听了,冲动性消费/社交都没有了,花不了太多钱。人的需求其实挺简单的。”“
- 1月1号,开始试验。1110.29RMB so far。350 for keyboard + 500 for 暂停实验室。250+ for food and travel
4. 谭维维:从“自我”到“忘我”
“30岁的时候她开始了自省,过去那些撑过来的日子靠的是自己蓬勃的欲望,然而这样的欲望日渐成为一种负担。她在30岁那天发了个微博,“真的感觉花样年华刚刚开始,女性的生理部分/心理部分正慢慢打开”。那一年,她唱了一首《三十岁的女人》,“我喜欢,三十岁女人独有的温柔”。谭维维顿悟一般的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 三十开始,而立可以算是刚刚站起来往前走吧?那就不慌了。
5. 戴显婧:“996”状态下的摄影师
“拍摄June的时候,她意识到,原来自己曾经最害怕的一种状态 - 到40岁还没结婚,并没有那么可怕。她和June交流/拍摄,感慨于后者的勇气。39岁还能抛下广州的一切 - 房子/固定收入,只身一人来到北京,住在一个陈设极其简单的老师留学生公寓,每月拿着几千块钱的薪水,但做的,却是自己一直想做的事。June很开心,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开心/幸福。“年纪并没有阻碍一个人去选择她宿命般的东西,这一点让我很震动,40岁也可以过这种很简单/没有太多物质支撑的生活。””
- 40岁好像也不再可怕了。80岁想要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健康,也还能做10年呢 - 10年,也能做出点什么吧?
-
Emretteb7656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13:30:24
-
麥町呲溜变向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9 23: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