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喜欢听有质感的音乐,以及像西方音乐那样纹理清楚的音乐。
难道中国人每时每刻只能听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优美旋律吗?而其他的当代交响乐,其优美的旋律究竟在哪里? 维也纳新年音乐历史早期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当今世界最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诞生是非同寻常的,它开始于乐团晦暗的年代——1939年,当时在欧洲爆发的战争演化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局势变化很快,在纳粹党青年组织 “希特勒青年团”负责人巴尔杜尔·冯·席拉赫的授意下克莱门斯·克劳斯与乐团举行了第一次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音乐会全部所得被全部捐给纳粹用于前线作战。 这场音乐会于1939年12月31日举行,30日举行了公开的排演。这次演出日后成了奥地利丰厚的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新年音乐会是1941年1月1日的那次,指挥同样是克莱门斯·克劳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圆舞曲音乐会改在元旦上午举行 。 在战争年代,克劳斯掌管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音乐会演出和爱乐乐团的私立学校,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1月,在战后艰难的岁月中,维也纳爱乐乐团依然忠诚于奥地利,1945年举行的新年音乐会在1月2日还加演了一场。1946年(约瑟夫·克里普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新年演出才被正式称作“新年音乐会”。 1946-1954年 1946年至1947年由于去纳粹化的原因乐团的指挥换为约瑟夫·克里普斯,尽管他带领乐团首次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新年音乐会,但并没有博得广泛的好评。1948年,克莱门斯·克劳斯重新执掌乐团,直到1954年克劳斯辞世,一共举行了七次新年音乐会。在克劳斯一生指挥的十三次新年音乐会中,他把新年音乐会变成了维也纳的一个非常特殊的音乐活动。尽管没有电视将他的指挥艺术保存下来,但从存留的各种文献上我们仍可以认为,他对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的演绎至今,起到了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1955-1979年 克莱门斯·克劳斯的不幸辞世给维也纳爱乐乐团带来巨大的问题。谁能接替他的位置并继续他的成功?乐团为此召开了几次全体会议,最终选择了威利·波斯科夫斯基(Willi Boskovsky)。当初这个选择引起了许多的争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是个多么正确的选择。波斯科夫斯基一共指挥了二十五次新年音乐会——从1955年至1979年。他使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因此当他因病退休时,也同时宣告了一个 时代的结束。波斯科夫斯基与众不同的是,那种只能在回忆中,在梦境中和施特劳斯的音乐魔力中才能被唤起的奥地利的古老传统,被波斯科夫斯基通过他的指挥,他的小提琴展现出来,让世人全然忘记了身处的时代。在波斯科夫斯基年代,增加了每年12月30日晚上为奥地利军队演出音乐会的传统。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电视台介入了音乐会,由于广播电台和电视的作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成为世界最知名的音乐盛会和奥地利音乐文化的象征。以上是我在英国担任《大英百科全书》人文社会科学部总监时所第一次编写编纂与审核的内容。以后每年都有编纂一次新的内容。怎么叙述呢?维也纳公园和花园的花卉装饰的景观又迎接2021年1月1日,当里卡尔多·穆蒂举起新年音乐会的指挥棒时,这将是他第六次指挥这场著名的音乐会。自2015年以来,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城市花园一直就维也纳博物馆金色大厅的花卉布置开展合作。今年,让世界各地的电视观众再次感到高兴的是,维也纳城市花园,连同奥地利的园丁和花匠,将做出安排,照亮金色大厅在一个灿烂的海洋中盛开的花卉颜色。维也纳爱乐乐团又开始演奏了。这样的维也纳迎新年音乐会犹如在编纂维也纳的地方志,发扬与光大“维也纳音乐的工匠精神”,探究《维也纳音乐的“文心雕龙”》之精义,光光凭借博斯科夫斯基他一共执棒过25次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成就!维也纳音乐会的工作者皆为轮修“维也纳音乐志”中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机制,狠抓队伍建设,善于吸收古今欧美各国的优秀音乐演绎和诠释之经验,充分调动每位乐器每位演奏家的积极性和智慧,认真做好音乐器乐排练篇目乐曲的基础工作,建立严格的指挥审核制度,站位高,工作扎实,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努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维也纳精品佳作,并注重理论研究,全方位拓展探究《维也纳音乐的“文心雕龙”》之精义,令全世界喜欢西方西方音乐的观众赞叹不已。试问当代中国哪一支乐团?能与之媲美。试问中国哪一首曲子可以达到如此优美的旋律?而中国的音乐被西方音乐评论家称之为“旋律死亡”。而中国最著名的音乐作曲家却回答说,你们看。1958年5月31日 潘德列茨基《广岛受难者挽歌》首演于华沙,1958年5月31日 潘德列茨基《广岛受难者挽歌》首演于华沙,当波兰作曲家潘德列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在1960年前后以一部为52件弦乐器而写的作品,命名为《广岛受难者的挽歌》问世时,其造成的震荡,以及所含当量,即使在专业音乐界内,也绝不亚于作品所可能表现的原子战争。你能感受到作品描绘的二战时日本广岛的战争场面?能聆听到弦乐器尖锐的叫嚣是警报汽笛声,宣告挑战您的传统审美——《广岛受难者挽歌》灾难的逼近,乐队全奏而发代表飞机大炮的轰鸣......吗?下面先来挑战一下我们的聆听习惯和生理极限.1958年5月31日 潘德列茨基《广岛受难者挽歌》首演于华沙当波兰作曲家潘德列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在1960年前后以一部为52件弦乐器而写的作品,命名为《广岛受难者的挽歌》问世时,其造成的震荡,以及所含当量,即使在专业音乐界内,也绝不亚于作品所可能表现的原子战争。你能感受到作品描绘的二战时日本广岛的战争场面?能聆听到弦乐器尖锐的叫嚣是警报汽笛声,宣告灾难的逼近,乐队全奏而发代表飞机大炮的轰鸣......吗?现在当代中国所有的作曲家因写不出优美的旋律。但他们有一条:醍醐灌顶,震耳欲聋,醒聩震聋,发人深省,昭聋发聩,振警愚顽的理由。 那就是所谓的?我们中国当代作曲按此《广岛受难者的挽歌》模式视为音乐模范经典式作曲的榜样以及审美标准——《广岛受难者挽歌》,杨晓东藏王评论说:《余下只有噪音》是闯荡“噪音世界”一群的“盲流”!中国人再也听不到优美的音乐与纹理的整体质量优秀的作品,而“粗糙”的音乐常常在中国舞台上演绎。而“光滑”或“细腻与精致”具有“开放”的纹理音乐几乎是皆为“旋律死亡”。 我认为一首乐曲的皆须有悦耳动听的质感以及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全部理论及特征、符合这个特征中国似乎只有唯一的一部,那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呃,其它的曲子都排在它的下面几乎是13多亿人之下,即是上台表演也是一种滥竽充数。甚至是根本不能赴舞台上“亮剑”!中国的音乐何时能走出这样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