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想读书会系列之《批判性思维与沟通 理性在论证中沟通》
本系列是记录我在认真想读书会(李万中公众号)的读书笔记。
书籍如下
课前阅读:“丛书总序”、“前言”、“译者后记”
“丛书总序”
21世纪技能框架虽然彼此不同,但是基本都包括三个部分:4C技能,ICT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基本包括三个特征: 横向的或通用的,不与特定领域相关联,但与很多领域相关(跨学科) 高维度,包含知识、技能与态度(底层模型) 与高阶技能和行为相关,涉及应对复杂问题和突发情况的能力
第一部分是批判性思维技能为何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核心。
阐述为什么需要将3R技能改变为4C技能,4C技能中最重要的就是批判性思维技能,因此,重点介绍Critical thinking,也对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一些内核做出界定。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核心是作为道德成熟和理智成熟的个体为自己思考并承担起自己的学习和行动责任的能力。这是一种强大的反思能力。这种反思性在这几个方面进行了体现。
- “生活和职业技能”就是要个体适应多种不同的角色和职责,要在具有模糊,多变的环境中有效地工作,必然需要自我调整和自我反思的技能;
- “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的核心是个体批判性地评估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技能;
- “4C”: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沟通与合作。
第二部分是批判性思维精神史的考察
阐述批判性思维精神的起源以及发展。不消说,希腊大人物自然逃不过。难怪现代西方2000多年的研究只是希腊时代的脚注。希腊三大家及以后的学者都强调系统且理性的思考,借以超越事物表象,探讨更为深层的现实。
第一本批判性思维教科书,培根《学术的进展》
第二本批判性思维教科书,笛卡尔《谈谈方法/指导心灵的规则》
批判性精神在化学领域的运用,波义耳《怀疑派的化学家》
批判性精神在经济学领域的运用,亚当斯密《国富论》
批判性精神在理性的运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批判性思维逐渐在学校里面开展,但是似乎都没有很大的效果
批判性精神在学校教育的探讨,杜威《逻辑:探究的理论》
批判性思维精神在美国发展的三次浪潮,1970-1997
- 第一次浪潮
由哲学家主导,专注于逻辑、论证和推理,批判性思维被发展为一个独立领域。这个时期主要从相对狭隘和技术的角度看待推理和逻辑,忽视了逻辑的广阔运用。
- 第二次浪潮 20世纪80年代
第二次浪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批判性思维,并形成松散的群体(认知心理学、批判教育学和女性主义,有的从生物学、商业和护理等角度来研究和实践批判性思维),并探讨了第一次浪潮所忽视的因素:情感、直觉、想象和创造力。总的来说,第二次浪潮要比第一次更加综合,更多从传统的逻辑和修辞之外来看批判性思维 要比第一次更加综合,更多的从传统之外的逻辑和修辞之外看待批判性思维。尽管第二次浪潮呈现出一种模糊的综合性,比较松散,不够整合,不够一致,也不够严谨和深入,但是各种讨论促使批判性思维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发展。
- 第三次浪潮 20世纪90年代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有目的的,自我调整的判断,这种判断是理解、分析、评价和推理的结果,也是基于证据、标准和情景的考虑而得出的。
- 第四次浪潮 21世纪
这一次从经济竞争和技术发展的角度,把批判性精神技能视为21世纪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第一技能。
总结:批判性思维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不过今天的思维技能更加具有跨学科性、多维性、合作性和高阶性。
“前言”
第一部分“为论证构建概念框架”关注的是论证的概念框架。第一章讨论了论证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以及论证为什么能够提高我们分析复杂议题的能力。
论证领域:理解论证情景和论证语境如何形成以及它们如何被用于调整和分析论证的关键。
论证场域:提供一种方法去理解构建和评价论证的指导原则和规范。
其他待读的时候在进行总结提炼。
“译者后记”
这一部分是这三部分中知识密度最大的,而且整篇文章逻辑严密,可见论证写作功力。
首先指出本书中值得关注的部份是如何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日常交际中,作者非常强调影响的意图,如果我们不尝试影响他人,我们就没有必要进行论证了。言语沟通除了传递信息进而表达情感以外,就是影响他人。提出主张并给出支持主张的证据和推理,加上影响他人的意图,就构成了论证,而论证是我们运用批判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对他人施以影响的方式决定了论者与受众的关系——或以权力或优势,或以利用个人魅力或修辞谬误,或以赋权并启蒙受众,使受众能够自助做出抉择。第三者不是单边和对抗性的,而是共向性的。论者视受众为同伴们愿意妥协和协商,致力于达成共识,这种共向性正是沟通和协作的关键。
论证内容本身的可靠性,还有语境、情景和价值的因素在影响着受众。
- 语境可理解为一种抽象的论证背景,包括论证所在的领域和场域。
- 情景可理解为具体的人、事物和关系及迫切状态的背景。
- 价值与论者所处的文化紧密相关,文化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沟通方式、论证模式和价值预设。
批判性思维被定义为一种探究的循环。第一步:评估,第二步:探索,第三步:评价,第四步:整合。要注意的是,我们无法一劳永逸地获得真相,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和修正的过程。
基于批判性思维循环和传统的图尔敏论证模型之上,作者构建了一种共向性的论证模型。这种方式**没有将论证视为由真的证据有效地推理出真的结论,而是将证据和结论视为某种相对且可变的状态。
某个陈述能否成为证据,取决于争议线的高低,也就是论者和受众的共识,我们以争议线之下的公式推理出主张,当主张被接受以后,争议线就得到提高,原来的主张就会被视为证据,这个过程不断循环,形成完整的论证链。当受众接收到论证的论证方案时予以反驳,那么论者和受众的角色就调换了,这种角色互换不断持续,形成一种平等协商的关系。
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了沟通和论证的最终目的时达至合作,我们常常认为批判性思维会造成一种对立的关系,事实上却恰好相反,沟通和合作才是批判性思维所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