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读过的书
读书是缓解焦虑的处方药
确切的说是从德国疫情开始的时候(3月份)到此时此刻:12月30日下午5点18分,总共阅读了54本书。一路浏览下来,因为兴趣而读的书不多,更多是用来治愈。
治愈工作上的焦虑
六月份开始了一份新工作,起初最担心的是会因为缺乏专业性知识而产生焦虑,工作大半年下来才发现真正的屏障却是,也似乎永远是“沟通”,更确切的说是语言。通常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或是组不成满意的句子而选择闭嘴,在或者是待组织好语言,发言的机会也错失了;被逼着必须讲话的时候,又会被自己结结巴巴的节奏,或是旁人脸上的困惑搞得面红耳赤,更加的语无伦次。
202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为语言所困。大到如何冷静的、有条不紊的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并最终说服别人采纳我的观点,小到自然的参与茶水间的闲谈,成为了我2020年最大的焦虑来源。
为了治愈焦虑,“大声朗读”英文书成为了到目前为止的处方药。
从四月份开始,先后购入了Buyology, Contagious, Emotional Marketing, Writing for Emotional Impact, Infuence, How Brands Grow, 以及马斯洛的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高亮部分为已读)很悲伤的说,通读下来每本书都不怎么有意思,特别是在连续读完Buyology和Contagious之后,理论+大面积公司案例的结构简直味同嚼蜡,不得不找一本书调剂调剂口味——The Culture Map:
相比前两本书,这本书可以说是绘声绘色的读完的,就像是长时间行走沙漠遇见的绿洲,干涸的土地终于等来倾盆大雨……手不释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书中描绘的状况太能够感同身受,也同时带给了我看问题的新视角。
一味的弱化文化差异,把矛盾更多的归结到个人性格特点上是偏执的。judgement就是这种想法的输出,它是把刀子,割裂团队。对于大多数来说,个体习惯的养成极端依赖一国的文化背景,在表意高度概括的亚洲语境下,德式思维会认为对方是“懒惰”,“懈怠”,可实际上,亚洲式沟通是建立在诸多共识之下的,不必言传,只需意会。这本书算是给我们眼中的“怪人”找足了“借口”,也在为那些不同的言谈举止找到了原因。多数时候,问题结果并不重要,只要有了充足的解释,困惑便不复存在。
治愈压抑
Corona可能是2020年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了。错过了西班牙流感,见证了新型流行病的诞生,参与谱写历史的神圣感寥寥,因为疫情的蔓延和反复,以及接二连三的限制出行和长时间的足不出户,心情实在难以舒畅。如果在封闭的现实世界找不到心灵的解药,那么把目光投向书本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我是在最致暗的时刻开始读这本书的,当时伴随的新闻是“吹哨人”、是一个又一个得不到医治的无声哭喊……这本书行进艰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时刻提醒着我,要为历史做见证,尝试写过德国疫情日志,但最后因为“无料可报”也就无疾而终。
几个月以后偶遇亚马逊根据我的购买喜好推荐的一本书:
读罢,回想起四月份信誓旦旦要要做见证而不得的失望感才知道,原来那时候不是社会有多风平浪静,而是缺少了仔细观察的眼睛。
治愈拼写错误
拼写、错别字这类的错误可以统一归结为细节问题,认真严谨没有成为我的日常习惯。虽然这是个亟须解决的问题,但也深知“习惯”难改。
也不知道怎么冒出来个humiliating的办法:准备一张excel表格,记录下每个拼写错误的单词,为期一年。想象着一年后,布满单词的表格兴奋之余还有点恐惧。
后来某一日刷Behance,看到了Giorgia的主页在介绍DearData这本书,书中编辑整理了她和Stefanie一年内来往的明信片。这些明信片包含了她们策划并共同完成的手绘self-tracking计划,每周一个不同的主题,比如说谢谢的次数,看手机的频率,衣物的大汇总……然后将收集到的信息转化成图表的形式,绘制出来。这简直就是我一直以来记账,记录拼写错误的一个升级,于是毫不犹豫的下单,而且很快就读完了。
书虽然一气呵成的读完了,但是如何升级我的个人数据,暂时还没有什么想法。
源于一场关于奢侈品的谈话
本是饭后的闲谈,但是因为观点相左引发了一场让在场的其他人都提心吊胆的谈话。
朋友认为,如果没有上流社会的传播和社会的盲目崇拜,艺术一文不值;
我认为,艺术价值不能与商业价值同日而语,社会跟风的往往并不是艺术品的内涵,更多的是体现自我价值的工具。
谈话结束以后,不知道那位朋友如何,我是疯狂的搜索能够支持我观点的论据,结果踏破铁鞋无觅处,发现自己本来就有一本揭示奢侈品行业的书:
几天以后,因为查询纳博科夫生平,又意外的发现,他也有着类似的观点:
使一部小说流传不衰的,不是它的社会影响,而是它的艺术价值。
青黄不接时候的信手捏来
优秀的绵羊是下载已久的免费Kindle书。电脑里还有很多类似的盗版书,它们大多都是因为看到“推荐”而一时冲动下载下来的,里面不乏好书,但是因为“免费”而遭到无情的忽略。随着各大盗版电子书资源网站的关闭,一度伤心,但时至今日,暗自窃喜这给了处理“存货”的机会了,而且对于中译本的心理依赖也终于可以好好的治疗一下了。
选择读《优秀的绵羊》纯属两本书青黄不接之时的随机选择。读这本书的时候,确切的说是浏览完的,因为它又是理论+案例的俗套写法。全书观点并不多,探讨的主要的是大学教育模式,批判“文凭”铸就的精英社会。
“只读模式“的读书俱乐部
疫情维稳的八月,同事介绍我加入了一个当地的女性读书俱乐部。英语本就挠头的我推三阻四,但最后拜倒在了中文书主题月的活动下:
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相当的惊悚,像是真实的恐怖故事,以至于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重复的确认这是不是虚构的小说。与此同时,同事也时不时问我觉得书怎么样。我说,曾经以为大多数的中国女孩子都和我差不多,读了这本书才知道,我其实并不是那个大多数。
不过遗憾的时候,因为第二波疫情的袭来,此书的线下分享会被迫取消,我最终也没能真正参与这个“读书俱乐部”。
跨年之书
每天一首古典音乐和它背后的故事,又好听又看:
如果一年只有两季,我会毫不犹豫的保留下多彩的秋季和冬季,因为也许只有阴冷才能感知爱意的温暖。春季的情意过于暧昧,夏季又过于热烈,唯有在冬季,这份情意才得以冷静,克制,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