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告诉你,小红花优秀在哪里
12月31日,我看了2020年最后一部电影。
电影开场,随着四字弟弟的出场,影厅内传出了喜悦的笑声。
然而没过多久,一段家庭饭局的戏目,几乎令每位观众都泣不成声。
我旁边的一个姐姐,数次哭到摘下眼镜,遏制不住自己内心的伤痛。

喜剧or悲剧?
近年最好哭的电影?
与大多数业余媒体不同,我不想说些谁都能体会到的感动。
因为我本人,出生时患有进行性肌肉萎缩症。
二十几年来,我不仅一直瘫痪,更多次被医生预判过死刑。
和片中的女主一样,我从童年就开始大把吃药。
那时我就知道,活着,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是的。
作为不流俗的影评号。
也作为一名绝症患者。
我想从亲身经历出发,聊点层次更深的内容。
《送你一朵小红花》

1.小红花
什么是小红花?
十几年前,当我是一名孩童的时候,爸妈把我送进了幼儿园。
课余时间,别的孩子都在嬉戏打闹,而我却只能坐着观赏。
老师看我孤独,就给了我一盒笔,让我自己在那画画。
于是,我拿起笔,把眼前孩子们的画面,涂抹到了纸上。
于是,在我的小本本上,老师送了我一朵小红花。

老师为何要送我小红花?
因为某种意义上,我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了同学间的玩耍。
小红花,是给富有想象力,乐观、积极、勇敢的人的奖赏。
可惜,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并不乐观,并不积极勇敢。
很多人,都像韦一航(易烊千玺 饰)一样:丧。

韦一航为什么丧?
绝症圈,流传着一种说法——
早年就身患绝症的,往往比长大后才得绝症的人更坚强。
早在上幼儿园前,我就深知自己有绝症。
每天早上,我四五点钟就起床,刚刚洗漱完毕,就要坐车去医院。
我小的时候去医院针灸 大人都跟我说 你这个针灸了之后 可能你就能走路了

结果?
我扎了三千多针,哭了六七十场后,医生告诉我爸妈:没救了。
自此,我跌入了彻底的绝望,不再对治好病抱有任何希望。
然而,绝望过后,我竟渐渐变得乐观起来了。
去幼儿园,没人陪我玩,我就自己写字画画;
由于频繁生病,必须从幼儿园退学,我就回家打游戏,在网上找朋友玩耍。

经历了一切极致痛苦的负面情绪后,在我的潜意识里,产生了一种想法——
既然悲伤、失落和叛逆全都没用,那乐观和积极,就是避免我崩溃的唯一办法。
有时候,乐观并非天性,而是一种触底反弹,是绝望之人自我保护的生物本能。
所以,我看《小红花》最难过的时候,并不是主人公哭的时候。
而是马小远(刘浩存 饰)脸上洋溢的每一个笑容。
这笑容越多,就说明她遭遇过越多的伤痛。

与马小远不同——
作为新晋绝症患者,韦一航的伤痛,还没有触底。
他不肯与人交流,嘲讽父母的节省,掀翻病友会上的心灵鸡汤……
这一切的一切,表现出的并非彻底的绝望,而是一种桀骜,一种不服。
就像《大话西游》的孙悟空,明明深爱紫霞,却因为得不到,而对紫霞冷嘲热讽。

孙悟空是从什么时候起停止桀骜,停止冷嘲热讽的?
是五百年后,他饱经世俗的折磨,深知自己彻底失去了紫霞的时候。
那一刻,他不再觉得唐僧(父母)唠叨,也不再吐槽八戒(病友)是白痴了。
他脸上的笑容,就像马小远一样,只有痛哭过长夜的人,才能读懂其中的苦涩。

曾经,马小远历经八十一难,磨炼出了坚强与乐观。
现在,她要用一朵小红花,帮韦一航摆脱迷茫和痛苦。
2.知行合一
病友会上,老绝症患者张鹤松(张绍刚 饰)大喊口号,向底下的人传播心灵鸡汤。
韦一航却走上台,以炫酷无情的姿态,说了一堆扫兴的话:
“你们不会真的信这些吧?这不就是一骗子吗?”
“说什么期待奇迹,这世上哪有什么奇迹呀?”
“疼在咱们自己身上,根本没必要演给别人看,更没必要假装自己正常。”

听到这些话,马小远怒气冲冲:
“癌症对你来说,就是装疯卖傻的资格?”
“你要是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干嘛穿的人五人六的假装帅哥?”
“你如果真有本事的话,你就把衣服脱了,这才叫知行合一!”
没想到,韦一航真把衣服脱了。

但,这并不叫知行合一。
何谓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明代“圣人”王阳明,所悟出的哲学道理。
正德年间,因反对宦官乱政,王阳明被贬到了偏远落后的贵州龙场。
极端困难恶劣的环境下,王阳明彻夜苦思,终于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在他看来,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扫清杂念,避免被外物左右,了解我心的本性,同时付诸实际行动(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圣人之心如明镜,无物不照……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翻译成白话,所谓知行合一,就是清晰的明白我想做什么,并且去行动,去追求。
韦一航脱衣服,并非出于本心,只是因为被骂得恼羞成怒,被负面情绪左右。
韦一航又丧又作,也并非出于本心,只是因为得了绝症,控制不住失落。
他不想跟任何人产生联系,只是因为害怕失去,只是被恐惧支配罢了。

那么,如何才能摒弃外物,了解自己的本心,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换句话说,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在韦一航最迷茫的时候,马小远出现了。
她带他去小区天台,感受北美的飓风;
她带她去海鲜市场,感受海洋和海风;
她带她去冷冻工厂,感受南极的寒冷;
她甚至还带他去坐缆车,仿佛翱翔于空中。

傻么?
我们再看看片中的其他角色——
医院中,一个小朋友因为化疗,掉光了所有头发。
爸爸带小朋友去假发店,找吴晓昧(岳云鹏 饰)帮她做了一套假发。
假发虽是假的,但当小朋友戴上假发的那一刻,她露出了真诚的微笑。
后来,通过上霜的玻璃,小朋友画了一朵小红花时,同样露出了真诚的微笑。


小红花并非真花,为何还能令人喜悦?
王阳明认为,我心即世界,我心之外的花,即使客观存在,我也是感知不到,并且没有意义的(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王阳明还认为,我心生万物,我心在欣赏这朵花,这朵花就会被赋予意义,就会变得明艳起来(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心即理,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其实一点都不玄。
电影都是假的,倘若你不用心去看,再牛的画面也只是杂乱的光谱罢了。
相反,倘若你用心去看,那些虚假的影像便会被赋予意义,生出真情实感。

在马小远的引导下,韦一航的心境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他终于明白,所谓真实,并不是承认自己有病,敢当众脱光衣服。
而是要找到自己真实的本心,并用它去感受世界,给世界以光亮。
何谓知行合一?
我知道。
我想要。
“我喜欢你”。

3.卡夫卡的一生
后半段,韦一航回到课堂,老师在讲卡夫卡。
卡夫卡穷尽一生,一直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可最后,他却把毕生所思,浓缩成了一句话: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什么意思?
我们看过太多电影,看过太多真人事迹,都对这句话的给予了解释。
比如《遗愿清单》中,老者得了绝症,才终于开始旅游,开始回归家庭。
比如《阿甘正传》中,珍妮得了绝症,才终于戒了毒,和阿甘相守余生。
死亡的逼近,会使人放弃俗念,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对时间的珍惜,会催生出积极生活的动力,催生出追求善和美的意识。
这就是为什么,被绝症折磨到绝望过的人,往往都特别懂事。

电影结局,马小远虽然走了,但却用一朵小红花,把韦一航渡到了梦中的湖畔。
透过湖畔,韦一航看到了平行时空中,许多美好的景象。
在那里,孩子们没有病痛,每个人都健康的长大。
在那里,就连父母的争吵,都是一段惬意的时光。
在那里,他和她可以肆意玩耍,不用害怕身体会不会被累垮。

豆瓣上,有一篇影评这样写道:
“他们看到的平行时空,不就是平凡的我们吗。”
我也很希望,自己能有资格说出这样的话。
但,就算没有,又怎样呢?
上帝可以左右人生命的长短,却无法约束人心中的光。

最后,再说一件看似和电影无关,实则却与之密切相关的哲学典故吧。
王阳明有一弟子名叫徐樾,自称在静坐中,理解了心学的真谛。
于是,王阳明就让徐樾举例子说明。
然而,徐樾每举一个,王阳明就否定一个。
否定了所有例子后,王阳明告诉徐樾:你太执迷于外物。

接下来,王阳明指着已点燃的蜡烛,说:这是光。
王阳明又指向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
最后,王阳明对着空气画了个圈,说:这还是光。
光,不仅在烛上。
更在人的心中,绵延不绝地传递、生长。

关注罗罔极,不定期推送有独立思考的高质量影评
罗罔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五一档,院线神作,没有之一 (8人喜欢)
- 建议某为的老总来看看这部新片 (1人喜欢)
- 「封神」的影评,我这篇全网第一 (1人喜欢)
- 喝了瓶二锅头,我斗胆解读下「封神」 (8人喜欢)
- 解读「唐探1900」,我这篇全网最狠 (2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