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读书笔记
2020,阅读各类书籍34本,和去年差不多。疫情宅家期间,阅读是为数极少能让心情平复下来,不去过度关注各种和疫情相关的纷纷扰扰的事情。下半年找到人生另一个新方向后阅读时间有所减少。本年度阅读质量也是非常的高,五星级居然达到5本创历史新高,四星级12本。
年度书籍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会讲故事的人啊?倘我年轻十几二十年,可能读完前五章就扔掉了吧,什么玩意儿?一句一句絮絮叨叨,不着边际,正说着一件事儿,突然又扯到另一件事儿,却发现原来最要命的是第三件事儿。这三件事儿,看似都是瞎扯淡的破事儿,黏在一起可真的要了命了。人到中年,真是读得满嘴是黄连,有苦都没法说出来。“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读的时候倒是没想到《百年孤独》,而是想到卡森麦卡勒斯,众生皆苦,刘震云笔下的都是最普通不过的中国人,但正因其普通,那种无可排遣,无话可说的感觉才是普世。
五星级
我与地坛/史铁生
至今仍能想起高中时初读《我与地坛》时,双眼噙住泪水的感动。除了哀叹作者悲惨坎坷的命运以外,更多的是对死生契阔,生命无常的喟叹。这也是我记忆中第一次严肃地去思考生死这道巨大的命题,感谢史铁生,以最优秀的汉语文字为千千万万个少年带来启蒙。书中其余的散文,也各有各的精彩,回忆平生的同时,更多是对生命的感悟。《我二十一岁那年》:上帝为锤炼生命将布设下一个残酷的谜语。《墙下笔记》:千万别把人和意义分割开来理解。不是人有欲望,而是人即欲望。《好运设计》:一个人长大了若不能怀念自己童年的痴拙,若不能默然长思或仍耿耿于怀孩提时光的往事,当是莫大的遗憾,
太实用了
明明是杜琪峰的剧本,为什么会被王家卫拿到,真是黑人问号。居然是《薄荷糖》的倒吃甘蔗的编排结构,真的是有被惊喜到,中文推理小说读得少,这本应该也算是文学性中的翘楚了吧。优点自然一目了然,原汁原味香港大时代的背景,熟悉香港文化的读者一定会食髓知味:TVB剧集中日常的豪门恩怨,向华强式的黑帮娱乐一体化(《黑社会》里面任达华演的角色也叫阿乐),《大事件》中的移花接木蒙太奇,《神探》中黑警插赃嫁祸浑水摸鱼,《雷洛传》ICAC和警察的矛盾,《投奔怒海》革命输出。缺点是受限于篇幅,每个故事的诡计的设计都不算非常独特,为了自圆其说很多bluff得不太流畅的成分。第一个和第二个故事的核心诡计都比较好猜。看到最后一个故事,联想到如今香港的局势,不禁掩卷长叹,历史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轮回,所谓永劫回归。
非常值得一读的关于死亡与疾病的沉思,从各种角度切入:医学的,伦理的,经济的。如何面对衰老,面对绝症,面对死亡。金句超多,如果是纸质书的话想必会画的是每页都是。“它对我内心冲击最大的不是他的决定之糟糕,而是我们所有人都刻意回避诚实地讨论他的选择”最严峻的威胁不是肺结节或背部疼痛,而是跌倒。医生工作是维护生命质量,这包含两层意思。疗养院的三大瘟疫: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
哲学社科
人类学部分有新知,脑洞开的够大,当然也可能是我这方面知识储备较少。语言的功能,以及对人类虚构传说成为构成人类社会的伟大助推器,这个概念植入得非常成功,能推而广之成新meme毫无意外。后面的经济,宗教,哲学,社会学认知就有点相形见绌了,只能算是加强版的知乎高赞,而且相比较而言缺乏一套统一完整的体系。论幸福部分有点意思了,可惜也大多是前人材料的堆砌,缺乏前面那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个猜想不一定错,此类社会人文科普读的越多,就越有可能坠入犬儒主义的陷阱,当然另一方面也更不容易极端化了。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高阶版本心灵鸡汤,金句王。“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1.人的自身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
自然科学
上帝掷骰子吗? : 量子物理史话/曹天元
优点是确实花了大力气去尽量让“不可言说”之事变得可以让人理解了。身为文科生,我想我应该算是模模糊糊弄懂这本书了吧,或者说是在“懂与不懂的波函数之间”?我的物理知识就是到高中为止了,回想起当时讲到光的“波粒二象性”还是有点印象。但是老师也没细说,学生也没多想,打打马虎眼就过去了,根本就没深究,谁曾想这就是量子力学的根源啊。
从一到无穷大/乔治·伽莫夫
虽然前面几章有很难理解的概念和导入,但是总体而言可读性甚佳,是第一流的科普著作。能够从最简单的数学开始逐渐推导到相对论,现代化学,生物学,再到宇宙学,线索贯穿其中,大千世界尽在掌握的感觉,非大家达不到这种境界
人物传记
史蒂夫·乔布斯传/沃尔特·艾萨克森
之前雪球有个历史上最伟大的企业家评选,我考虑了很久还是把盖茨排在他前面,因为我更热爱开放的系统并且讨厌他暴君式的掌控他的消费者。读完这本书后第一感觉是,what a brilliant asshole! 他的激情、完美主义、阴暗面、欲望、艺术气质、残酷以及控制欲,这一切都跟他的商业理念和最重的创新产品交织在一起。这种融合在其个性和产品中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极致。有时候这种极致是迷人的,然而有时又很恐怖,当他伤害别人时,并不是因为他感情上意识不到。正相反,他可以把人看透,明白他们内心的想法,知道如何随心所欲结交他们、诱惑他们、伤害他们,这就是所谓的“现实扭曲力场”,a.k.a PUA。这个立场下诞生的成果: Apple II(PC的鼻祖),Mac(图形界面),Pixar,iphone...
明朝那些事儿(壹) : 洪武大帝/当年明月
网络爽文,快餐历史,还是那个味儿,一看到装模作样厚黑学分析的文字就忍不住打冷战。
经济金融
资本的秘密/赫尔南多·德·索托
算不上是严谨的学术著作,因为更多的是在阐述各种事实和场景而不是用数据去论证。但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说服力已经足够让他以此为蓝图开始新的社会实验。立论:发展中国家无法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是因为它们无法创造资本,而他们无法创造资本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完整的所有权法律制度。这不正好就是改革开放时期“产权明晰”的提法么?所有权效应之1)确定资产中的经济潜能,2)把分散的信息综合融入一个制度,3)建立责任制度,4)使资产能够互换,5)建立人际关系网络,6)保护交易。论述美国所有权法律制度建立的过程我认为反而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至少对我来说是相对陌生的领域,土地所有权是如何固化下来的,即使是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也有其野蛮和血腥的一面。
Kindle Unlimited操作真的骚,进度条还剩30%就下架,要读完还要再花30大洋,不奉陪了。写得算不过不失吧,主要是整个创业故事都有其传奇性,梁山好汉大聚会的既视感,看得有点让人热血沸腾。手机制造差不多是地球上最精细最复杂规模又最大的行业了,能够在短短10年时间内达到这样的成就,不得不说也是个奇迹吧。查了一下八卦,那个得罪三星,在内部横着走的正是创业八君子中唯一一个硬件专家周光平。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
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是车轱辘话还是比较多,没办法,估计管理学还是要务虚的比较多。更搞笑的是前面拼命找些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人写序凑字数。当然也怪自己一直没有管理上的经验,在可见的未来也没有,自是没有感同身受的体验。
艺术
剧本 : 影视写作的艺术、技巧和商业运作/理查德·沃尔特
形而上务虚的文学性分析考究不如《故事》,实用性又不及Sid Field的教程,总体来说定位相对尴尬
编剧课堂 : 著名编剧导演制片人倾囊相授编剧的秘密
好剧本如何讲故事 : 创意写作书系/罗伯•托宾
又是一本适合初学者读的傻瓜类书籍,好处当然是即插即用,易上手,坏处是进阶以后很容易就油了。后文分析铁达尼号就是作者老油条的活生生案例,Rose变得更成熟当然更符合逻辑,但是纯真的失落对电影的情感本身不一定是好事。当然现如今的中国影视圈连上手的编剧都不多就是了。
21天搞定电影剧本/ 维基·金
内容比较空洞了。不过最大的好处是定了个日程表,让拖延症晚期患者有个念想
外国文学
特雷庇姑娘/保尔∙海泽
欧陆风情版男琼瑶阿姨既视感。《犟妹子》和《特雷庇姑娘》身为一个德国大叔,这么喜欢yy意大利烈性女郎的韵事,还真是挺有趣的。《安德雷亚·德尔棻》革命者误杀好友的悲剧,有莎士比亚之风。其余篇章印象不是很深刻了。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陪女儿一起读。以情节为主要卖点的童话故事,如果已经提前剧透过,味同嚼蜡也是很正常的,不是罗琳阿姨的错。
中国文学
寻路中国 : 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彼得·海斯勒
我很早之前就已经理解并接受了一个关于中国的事实:中国太大,中国人太多,中国社会太复杂。这当然是一句废话,但是这能很好的让我理解并接受,更重要的是包容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在有些问题上会显得犬儒,但是也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态度。作为一个从小到大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人,《寻路中国》所描绘的中国,是我在电影、互联网、报刊杂志上所知晓过的,也是熟视无睹的。但是只有借助一位最敏锐的观察者的眼睛,尤为重要的是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我才能真正的知晓,并深思内里的细节和关联。本书的纪录范围之广让人佩服,人文风景,地理环境,乃至商业经济,甚至最为敏感的基层政治制度,都有入木三分的观察。然而何伟更让我佩服的一点是,他能如此轻而易举的赢取相关人士的信任,能够真正以局内人的身份代入,这甚至比他的观察力更为厉害。
万箭穿心/方方
想不到老作家方方是以这样的方式成为了顶流网红。虽然都是一般货色,但是电影还是比书要好一些。几个改动的情节都比较符合人物逻辑。尤其建建,书中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电影里面流里流气的痞子样更加的有人味,算是作者恩赐给宝莉一个不错的结局。但是在闺蜜的描绘上小说又要略胜一筹,不过总体来说这不重要。中国的作家写现实主义题材也真的是太缺乏想象力了,不但是在情节编排上,更是在语言上,简直味同嚼蜡。
妻妾成群
果 断 弃 坑,我为什么会花三个星期去读这本垃圾???
科幻小说
群星,我的归宿/阿尔弗雷德·贝斯特
前面还算有点意思,越到后面越玄乎,和众多的赛博朋克一样神神叨叨缺乏语言上和想象力上的美感。而且最大的动机就是主角的复仇愿望,感觉并不是特别的强烈。
是属于那种特别容易想到的主体情节,但是推进方式和抒情段落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所以虽然总体来说偏鸡汤向,倒也不觉得有硬煽的痕迹。“我学了那么多知识,精通各种语言,面对站在门口凝视着我的她,能说出的却只是妈”“智慧离间了我和所有我爱的人”“如果没有人性情感的调和,智慧和教育根本毫无价值”
推理小说
人性的证明/森村诚一
死了七次的男人/西泽保彦
作者还挺老实承认灵感来自《土拔鼠之日》。前90%都感觉平平无奇,有点浪费这个设定了,近亲相奸的情节也有点膈应人。但是结局10%还算是有点妙笔,是一个双重翻转的玩法,比较新鲜,也算圆得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