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两岸尽凋黄——2021-01-03
最近两年看戏的次数不太多,大概略上了点年纪,体力不够,不太能跟十几年前那样振奋精神呼朋唤友山南海北地追戏了。加上疫情影响,不闻锣鼓声久矣。当11月底收到忘记啥时候关注却没怎么认真点进去看过内容的深圳粤剧团公众号在微信上推送的经典剧目演出通知后,我鬼使神差地打开了阅读界面。
推送的内容非常简明扼要,列出了两场传统剧目的剧情介绍和演出人员、时间等要点。头一出是冯刚毅的《情僧偷到潇湘馆》,我知道主演很有名,可粤剧红楼目前仍是我最没有胆量尝试的戏曲作品,单听“林妹妹”这三个字用粤语念出来,我已经坐立不安严重不适,只得敬谢不敏。——再往下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熟悉的剧名《三气周瑜》。
作为非广府籍人士,我听粤剧的经历不能免俗,启蒙是任白的落花满天蔽月光。在深港两地待得久了,风土人情多方熏陶,才逐渐理解并接受了粤剧大锣大鼓之下的精致讲究和生动活泼。数年前因常去香港公干,三心两意地看了几出粤剧,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林家声先生,除买全了市面上可能找得到的演出录音录像之外,还托香港戏迷之福,辗转得到过一张现场版三气周瑜的录音。虽然无法亲眼目睹林生盛年的舞台风采,仅听声音也能心驰神往,与当年台上那股浩然澎湃之气、壮志难酬之憾隔着时空略作呼应。一下子看到周瑜的戏码,顿时有种莫名的亲近欢喜之意。
接着往下看演员介绍。主演黄伟坤,海报选用的剧照十分俊美英朗,脸庞周正大方轮廓分明,正是我个人很喜欢的造型风格(我不喜欢某些瘦脸文武生,看着总觉得刻薄寡恩,当然脸太面包了也不行,感觉又太蛮横,话说这个还真是非常讲究眼缘)。——飞快地抢了两张票,就这么愉快地决定吧!
演出当晚跟老爸晃晃悠悠地赶到深圳戏院,走了一遍排队扫(健康)码再排队扫(订票)码的流程,进到剧院内已经七点一刻。我还是第一次来到深圳戏院的演出厅,好奇地四下张望,这算是中小型剧场,空间不大,但设施条件看着都还算不错,比起动辄什么什么大剧院更有温度些。等待开场的空档时间,老爸又开始讲起小时候听他的外公给他讲芦花荡这场戏的往事来,这晚倒是应景得出奇。老爸的外公是湖南乡下一名普通的种田农人,从没有进过学堂念过书,目不识丁,却因为爱看戏知道了很多历史故事,很多剧目的台词唱段亦能倒背如流。在他的影响下,老爸从小培养出了爱看戏的基因,当然这又是另一个长长的故事了。
“披头散发一员将,东吴来了小周郎。好好马前来归顺,免你一命见阎王……这就是芦花荡里张飞的唱词。我小的时候,第一次听我的外公跟我讲三国的故事,他就背了这一段给我听。”老爸眉飞色舞地回忆着幼年往事,眼神闪亮。
“花鼓戏也能演三国故事吗?还是湘剧?”
“我们小时候看的大戏都是祁剧,邵阳祁剧团还曾经是全省最好的剧团之一,可惜后来搬去了长沙,反而没什么影响力了……”
有一搭没一搭地哈拉着,陆续入场的观众也越来越多了起来。随着开场提示音响起,灯光渐暗,音乐渐起,我快乐又满足地叹了口气:哎呀,终于又到了俺幸福指数高涨的时刻啦!
三气周瑜是个传统老戏,印象中我应该在CCTV11上看过少兰先生和李宏图或者包飞的全场。京剧的排面自然是地方剧种没得比的,少兰先生是叶派宗师,麾下一众弟子呼啦啦拎出来个个都是风流倜傥、华贵俊美,又能唱又能打的梨园才俊。无奈我对京剧小生的欣赏非常难以撑起对一整部大戏的热情(极难得的两个例外是梁祝与周仁),再加上我对一切以美化孔明、嘲讽周瑜为基本准则的戏剧作品都有种下意识的抵触,只能意思意思记得几个名场面。相比起来,反而是粤剧三气周瑜的版本更得我心,除了因为当年对林家声先生十分景仰之外,我觉得也跟后来看柳毅传书的感觉一样,粤剧版本编的更有人情味,更能引发我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共鸣吧。
偷步说个后来的话,看柳毅传书那晚,演出开始之前很意外地被捉到后台,听坤哥说了几句京剧和粤剧的区别。他说粤剧没法跟京剧比,我们可以学习京剧的技巧,但京剧绝对不会借用粤剧的元素(大意),我略有点心虚,怕他看了我的林冲随笔以为我扬京抑粤落笔轻佻。其实作为一个基本没啥本命剧种又比较博爱的另类观众,我看京剧享受的更是一种兼备了视觉和听觉综合美感的体验,对表演和剧情其实反而不太容易投入真情实感。
大概在我看来,京剧是一个非常讲究身份感、讲究程式化的剧种,他总是含蓄的,矜持的,骄傲的,他不太习惯把一些深刻的细腻的东西掰开来揉碎了细细演给你看,因为他觉得这么干很狗血。历经了百年的沉淀和打磨,京剧可能已经把尽可能多的东西都融进了音乐、唱腔、动作甚至于服装道具,融进了这许多虚拟写意的形式,配上角儿现场的活色生香,好带给你一种精彩的综合艺术呈现。
而很多地方剧种则不同,他们没有那么深厚的基础,往往更需要用一种生动的、热烈的、有血有肉的演绎来撼动观众的心灵。好看的也会极其好看,比如我看越剧、黄梅戏乃至于台湾歌仔戏,往往更享受的就是某种奔放活泼的人间烟火气息,不需要绝对完美,只需要真情投入,有时反而更有回归质朴的意趣。不过我举双手赞同地方剧种的演员应该多看些京剧名作,从老戏和名角身上多学一些大气雍容的东西,那会非常有助于拓宽眼界提升气质,令台上的表演更为耐看,换句话说,也就是气场更为强大迷人啦。
当然,这晚我看深圳粤剧团的三气周瑜时,对这个剧团和演员们仍然处于完全陌生的地步,是来不及也不可能像以上那样杂七杂八想上那么多的,只是快乐地享受周末看戏的美妙时光,也许心中隐有希冀:如果能有一些意外的惊喜,那于我自然就是就再好不过的收获了。
大幕徐徐拉起,时空悄悄转换,带观众回到那人间一股英雄气驰骋纵横的三国年代。上来先是赵子龙护着刘备孙尚香逃回荆州的情节,闪亮亮的白袍小将持枪出场,模样儿挺周正,就是气场略有些弱,台步略浮了一点。后面接着是刘备和胳膊肘儿全然外翻了的孙尚香,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地跑圆场。好容易配角们下场,乐声霎时大振,在四位小兵的开道铺垫之下,主角周公瑾同学终于粉墨登台。见他口含双翎手挽袍角,踩着如疾风暴雨般的鼓点来至台前顿住,真有点热烈如山火侵袭凝重似岳峙渊渟的味道,连坐到第九排的我都被小小震撼了一下,下意识坐直身子凝神细看,老爸啪的一下扔了个望远镜在我怀里,哈哈哈,实在是太懂我了!
第一眼看真的印象,我下意识觉得周瑜这扮相好像不是那么地粤剧,妆化得很耐看,白色部分不突兀,粉色部分融合得也自然,越发衬出鼻如悬胆目如朗星的精致来,就是比起海报上的形象要丰腴些,——后来才知道这里头最少隔着10年的光阴,增添的点点滴滴都是岁月的印记。
跟所有舞台上成功的周瑜一样,这个周郎从一出场便尽显了英武而骄傲的本色,但有趣的是,他的骄傲倒不像有些名家那样带点高冷和疏远,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演得似乎并不那么自我为中心吧。虽然跟孔明刘备针锋相对时他也会流露出讥诮不屑的神情;听到周郎妙计安天下那句虚假恭维时也会笑得有些儿跋扈张扬;临了也被气得血气上涌昏迷倒地。但仔细品味的话,在得知刘备逃走的信息之后,他心心念念的都是东吴利益受损,这才不顾安危夤夜亲自追来,在骄傲易怒的外表下,内心满满都是大写的“忠直”二字。
写到这里,忍不住描述下我心目中真正的周瑜。《三国演义》抑瑜扬亮的基调咱们改不了,但如果戏曲舞台上的演员只抓住了周瑜的年少气盛不肯服输,在人物塑造方面可能还是欠了些丰满。周瑜固然是心高气傲的盖世英杰,可让他始终不能放下的并不完全是个人斗智输给了孔明,更是眼睁睁看着东吴利益被他人侵占却无力挽回的纠结痛苦,是深受吴侯重用将士爱戴却未能建功立业以谢国人的自责凄凉,是一腔热血却壮志难酬的含恨,是恩爱夫妻竟中道分散的悲恸,所以这出戏演员如果没办法在细节情感上做好铺垫和呼应,就算因为技艺超群而受到好评,估计也算不上真正的经典。但是舞台上真正能领略个中精妙的人应该不多,所以才越发觉得眼前人的可贵来。
第一场戏结束,第二场是我仰慕已久的艳曲醉周郎。记得林家声先生重病后,有一年坐在轮椅上举办了一次小型演唱会。当晚他的老搭档吴君丽小姐,持了一把白色的羽毛扇轻歌曼舞,用最特别的方式与他再次合作了这段曲子,最后含泪在他额上轻轻一吻。我没福看演唱会现场,只在杂志上看过当晚的几张照片,深为这数十年的默契和情谊感动,遥想当年佳人如花个郎如玉,在舞台上该是怎样的珠联璧合辉映生光。
但这晚的艳曲醉周郎,比起我期待看到的完美效果,略有一点儿距离。曲有误周郎顾,再加上夫妻情深,原是何等的风流韵事。当晚台上两位颜值肯定是足够的,小乔唱得好舞得也妙,但这场戏不知道为啥就是少了点眉目传情的甜蜜缠绵。周瑜演得没话说,面对爱妻的款款柔情,不忘国事的执着坚定,刚柔并济得很到位,但是这晚气息好像有点不太稳定,不小心还错了一处词,实在太遗憾了,好想打巨型横幅强烈要求近期重演!
另外我还是要吐槽一下道具,当丫鬟们给小乔捧出硕大的、顶上缀以多根孔雀翎毛的黄色羽扇时,我莫名就有预感这扇子可能会出点小问题,果不其然,当小乔打开扇子的那一刻,有最少两根孔雀翎毛吧唧一下塌了下来……话说在演出之前稍微对重要道具做下必要的检查,应该不是件很难的事情吧?
剧情继续往下走,中场休息之前有个过渡,来到孔明的军帐。这里出场的四个人物都是对剧情有着极大影响的主要配角。整体来说,孔明中规中矩,但这份规矩其实很难得,因为拜京剧和央视版糖果叔所赐,现今舞台上大部分的诸葛亮都表现得非常意气风发,一视一笑极具挑逗性。可我觉得该怎么演还是得看具体的场合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呼应。孔明多智近乎妖,在三气周瑜中,周瑜是奔放热情的,故而孔明得演得更收敛一些,冷静一些,保持那种笑看风云运筹帷幄的气定神闲可能更为恰当。
三名武将中黄忠感觉很不错,演出了苍老遒劲的味道,魏延整个人需要再挺拔大方些,不然在台上有点像个奸角,张飞不够俏皮活泼,演到中间帽子也掉了,基本功还得再继续加强。
整个戏的下半场基本上都是周瑜的重头戏,从起兵到中伏到芦花荡到写表归天,中间仅有个十来分钟的诸葛下书过场,有点一气呵成江河直下的感觉,不但考究演员的唱作演功底,对很多细节驾驭感情表达方面也是极大的挑战。
客观评价当晚的观感,我首先得承认客观条件上坤哥已不复盛年时代的英勇无双,尤其是后来在网上找到他12年左右拍摄的全场周瑜来做比较,明显看出当年的利落刚劲气势磅礴,可能都不需要他怎么过多用力都能驾驭得轻松到位,让我有些遗憾怎么十年前没有机缘看一次他的现场。——当晚的周瑜,身上略有些沉重。估计这戏现在不常演,有些地方动作略有些溃散不顺,场上的配合也不能说十分默契。
忽然想起坤哥讲过一个小故事,他说他的一位戏迷曾经评价十年前的他在台上是最好最真实的周瑜,大意周公瑾这一辈子就该如他舞台上所示般轰轰烈烈,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很能理解这份“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的求全唯美,不过我也更相信,随着年岁的增长,一个好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会有着更深刻的体现。
问我是否喜欢这晚台上的周瑜,答案毋庸置疑是肯定的。虽然有着上面提过的小瑕疵,但这个周瑜是如此地鲜活而真实。整个下半场,从他点兵出征时的踌躇满志,到兵临荆州城下的大喜大怒,从芦花荡逃亡的仓皇狼狈到狭路遭遇张飞明知不敌还要咬着牙拼死一战的倔强悲怆,最后到强支病体持笔写表时那种把心血都耗尽了的万念俱灰,情绪递进得合理而饱满。特别难得的是,下半场其实大部分都是排场群戏,但能抓住观众眼球的,始终都是这么一个要直直走进你心里去的人物,这就是名角的魅力所在了。
说回到剧情方面,我以前看林先生及其他人的演出视频时,翻来覆去看得多的总是芦花荡一折,隔着屏幕感受那英雄末路的无奈悲凉。这次看现场,反而更喜欢的是攻城和最后的上表。
现场看攻城,风尘仆仆的周瑜领兵前来,尚未知前路叵测。他是骄傲英勇、一往无前的,满心满怀都是要一雪前耻诛杀孔明的执念,才不辜负吴侯厚爱、众将尊崇,不辜负他盖世英豪的胆略和英勇。——“江茫茫,水茫茫,水波掩映千里寒。山荒荒,地荒荒,山路崎岖极目看。”台上周郎抖翎耍枪中唱出的这段曲子真是好听啊,在大锣大鼓的烘托之下,竟然有了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这一刻在周郎心中,这山这水,这两岸漫天飞舞的芦花,都将见证他一战功成的盛况;只是作为台下观众的我,欣赏之余,不由自主地预想到片刻之后他的愿望落空,从此再无重来之日,心头涌起的更是天意弄人的惆怅和不舍。这种复杂的情绪,大概不在现场观赏还是难以体会到位的。
而最后的上表归天,当副将们挽起帐帘,见端坐其中的周瑜一身纯色加金红色花纹锁边的素服,额间一抹鲜明的胭脂红,徐徐睁开双眼,我扔了望远镜倒抽一口冷气:这颜值实在有些爆表,明知这会儿不宜花痴,忍不住还是暗赞一声美哉周郎。
当然这场戏好的肯定不是周郎的颜值(哈哈哈我觉得要被人打了),而是他惊醒后的愤恨不甘,以及被孔明来信气到吐血后不得不把心灰尽了的凄凉。以前看评论花旦的文章,说无法让人一见之后顿生爱怜之意的花旦,她的容貌肯定不过关;而换在这出戏里,演到角色临终含恨无力回天的文武生,如果不能让人嗟叹心酸一把,他的容貌,啊不,他的演技和感染力肯定也算不上一流。
这晚的周瑜归天,我看得入戏颇深。也许是过了不惑之年,越发懂得体会某些人生际遇藏在轻描淡写“无奈”两字之下的无限伤痛,不由自主地生出了更多的共鸣来。我看他吐出一口血来,回望身边的妻子,颤声说道“不好了”;看他在妻子好友的搀扶之上,步履艰难地挪到书案前巍巍提笔留书;看他一笔一顿,含泪自叹到头来竟然毫无一用,看他踉跄着遥遥拜别远方的吴侯,不由地也有了些淡淡的伤心。甚至于忍不住还有了些迁怒:为什么鲁肃在给他带信之前不能先把把关看诸葛亮到底又胡说了些啥?——当然,后来我重温视频网站上传的当晚实况录像,才发现跟周瑜互动呼应的最好最到位的就是鲁肃,比小乔更关心周瑜的一举一动,那又是后话了。
然而戏的结局早已注定,有太多的不舍,也不能改写水流花谢春去也的遗憾。全剧在小乔的哭声中结束,大幕重新拉起时,再看到的就只有笑意盈盈地走到台前向观众致意的坤哥。
看完这场周瑜,好几天回想起来都有一点儿心神恍惚。有天忽然想起02年游三峡的一段经历,接近黄昏的时刻,我们的船经过一段极其宽阔的江面。夕阳西下暮霭沉沉,粼粼的长江水被染得金红一片,极其缓慢又无比坚定地东流而去。当时甲板上没几个人,我凭栏当风,只觉得心神大爽。我像周仓一样在心中呐喊好水啊好水,但这不是水,这是千百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而这些英雄的故事,我们只能在戏里重温了。
正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