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终总结
在撰写2020年年终总结之前,蓑翁仔细阅读了自己撰写的2016、2017、2018、2019年的年终总结,感觉时间越过越快,几乎是每份总结的共同开场语,这种时间上的加速感,一方面确实因繁忙工作生活所致,另一方面或许跟人至中年之后,对生命与时间的不同体验相关。正是基于对生命有限性的充分认识,每年留下这样一份详细的总结,才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今年的总结,照例还是从工作、生活、读书、文艺、写作这五个方面展开,愿这份总结,能给所有关注和支持蓑翁的朋友一个交代。
一、工作
2020年的本职工作,分为上下两个部分——1—7月份为上半部分,在办公室继续工作;8—12月份为下半部分,开启在综合处工作的全新历程。
就上半部分而言,在保持政务信息工作质量的同时,终于在离开办公室之前,于材料写作方面,取得了水到渠成的进步,仿佛一夜之间,领会到了材料写作的要领,上半年的多份讲话稿和总结材料,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现在回过头来看,无论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书治国”,还是当代语境下的“以文辅政”,在办公室近四年信息、材料的写作训练,收获的,不只是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让自己管窥本系统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全貌,人际关系处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而这种训练与提升,对自己来说,应该是受益终生的事情,其影响,一点也不亚于当年从业之初,在《新京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一线市场化媒体接受的训练。

就下半部分而言,调至综合处,回归业务工作,既是自己职业规划的应有之义,也是自己多年来经济学学习与训练的原生夙愿。当然,从办公室的领导讲话、工作总结、党建材料,到综合处的经济信息、经济分析、研究课题,本身也同样面临着又一次转型与调试。幸运的是,经过近半年的重新学习与调整,自己在综合处的工作已经步入正轨。如果说当年在《新京报》做记者时,每天从光明日报报业大楼上下班,看着远处的天安门,深深为自己守望这个国家的改革与发展进程而骄傲的话,那么将近二十年后的今天,在一篇又一篇的信息分析当中、一项又一项的研究课题当中,我们同样能深深体味到以调查、研究及富于实效的数据分析,守望中国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骄傲。所谓“不忘初心”,就是永远铭记林毅夫老师在北大国发院的毕业典礼上,强调的“经济学的第一要务,是经世济民,而不是升官发财”的教导,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认真打磨每一篇信息、分析、课题和建言作品,用自己的实际作品,推动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一个宏大的口号,最终都要落脚到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奉献与付出当中,而这种以劳动和奉献为主题的工作,永远让人充实,让人富足。
二、生活
2020年,是我跟小鱼相识相恋的第七个年头。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一整年,都没有安排任何出游。然而让人欣慰的是,夫妻俩的感情,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越发融洽。这一年,小鱼从主题出版到文学,再到数字出版,经历了两次变动、三个岗位的锻炼,最终在扮演好《青春》杂志编辑和“青春文学奖”深度参与者的角色的同时,还编辑出版了10本好书,其中两本书入选单位年终评选的十大主题出版图书。在下半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杂志、奖项、图书三方面事务的兼顾,曾让她无比忙碌,持续着“997”的工作状态。幸运的是,作为一位以编辑为志业的人,她一直乐在其中,虽然曾有过不少小情绪,但在我的陪伴和开导之中,也都一一化解于无形。到2020年年底,我跟小鱼的工作,都进入了一个全新而充满延续性的阶段,未来这几年,是我们事业上的关键期,希望夫妻俩继续相互扶持,携手共进,在本职工作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生活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我跟小鱼一起践行的随园菜计划。从跟小鱼在一起开始,我坚持每天在朋友圈,分享我们的日常餐食,到今年疫情期间为止,加起来的日常餐饭朋友圈,应该已经有两千多条。疫情初期,曾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封闭时光,每次再发日常餐饭,总想找些新意。刚好小鱼所在的出版社推出了清代久居南京的大文人袁枚先生的《随园食单》一书,于是我们灵机一动,就制定了每月一期、一年十期的随园菜计划。这当中,由于工作繁忙、加上做法繁琐,小鱼曾多次想放弃,奈何遇上我这个执行力强的“工科男”一根筋,最终死磨硬磨,终于在今天做完了最后一期,坚持到了最后。本来只是想给日常生活增添一点色彩,没想到我们的随园菜计划,先后得到了金陵晚报、南京日报、新华日报·交汇点、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江苏新闻广播等媒体的报道,而中华书局的朋友也受此启发,制作了多期中华书局版的《随园食单》的宣传文案,并整整一年获得大卖。这倒是我们始终不及的,可见认真生活、用心生活,其传递的正向能量,总能得到不一样的释放。

就家庭方面,在度过了疫情刚开始的一段艰难时光之后,母亲和父亲的生活,基本上还是老样子。然而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身心健康成为我们做子女的,关心的第一要务。父亲的两次脑梗发作,虽然症状轻微,但足以让我们揪心;而母亲的心跳过缓,以及急性子性格导致的不时跌倒,也让我们颇为担忧。爷爷奶奶这一年,虽然没有大的身体状况,但爷爷记忆的减退、奶奶身体的持续性疼痛,都让我们慨叹生命的单线度规律不可阻挡。在年终给各位亲友的祝福微信中,“健康”和“平安”是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或者只有在人至中年之时,才能深刻体味这两个关键词的深刻意蕴。
三、读书
2020年,是我个人创办的梅园经典共读小组运营的第三个年头。因为疫情的原因,小组的共读沙龙,不只停办了大半年,还因为疫情期间的一些争论与分歧,导致沙龙的主场地,从小红梅转移到万象书坊。个中是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无论如何,感谢小红梅长达近两年的场地支持,更要感谢竹林和朱源对小组的创办,做出的关键性贡献,没有竹林的建议、没有朱源的LOGO设计,就没有梅园经典共读小组,这一点,不管小组能延续多长时间,我都会永远铭记和感恩。
从8月15日重启小组沙龙以来,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全年共举办了7场沙龙,其中新书沙龙4场,经典共读沙龙3场;线上沙龙1场,线下沙龙6场。而由于求学、工作等方面的变化,小组有闵洁、胡钲浩两位志愿者退出,肖立志、吴思瑾两位志愿者因离开南京、无法参加线下沙龙工作,吴欣欣则因为准备考研暂时退出,而小组重启之后,又有刘雅笛、叶玲玉、唐莉维等三位志愿者加入。我们的志愿者是在读本科、硕士学生为主,这一定位群体的特点,决定了小组团队肯定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管各位志愿者对于小组的工作有多少参与,持续时间有多长,都希望大家能从我们的经典共读当中,有所收获。而小至志愿者,大至每一个参与和关注过沙龙的书友,希望我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构建的这样一个纯公益性质的读书共同体,能或多或少,对大家的读书、工作与生活,能有所助益。

疫情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为小组开启了线上沙龙的新模式。2021年的小组沙龙,一方面将采取专题共读的形式,上半年和下半年各策划一个主题,每个主题由3—5场同一主题的经典系列共读沙龙组成;另一方面将加大线上沙龙的举办比例,在保持对南京本地优秀青年学者的充分调动的同时,让南京以外的优秀青年学者,也能参与到经典的领读与分享当中,从而把小组影响的书友范围,从南京和长三角周边,延伸至更广阔的区域。
说到读书,就不能不提到自己延续了五年的考博之路。尽管2019年年末,已经放弃了再次报考博士,但到2020年春天,之于我来说最大的这个执念再次引燃。从计划报考自己在国内最尊敬的学者之一——汪晖老师的博士,到异地读博的计划因为本职工作的原因而破灭;再到立足本地,尝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读博和经济学本专业的读博,一一因为导师选择、个人状态和本职工作等各方面的因素,而一一放弃。慢慢到秋天,多年以来的考博执念,已经逐渐释然。我知道学术之梦,永远不会消退,但从本职工作、个人年龄与性格等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考量,其实自己可能并不适合某一专业方向的读博,而真正热爱学术的话,是以学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人生志趣,这一点,自己其实早已经在践行和兑现,不进入学术体制,反而能让自己对学术,保持一种更加纯粹的状态。放下自己,放过自己,则人生或许能迎来更宽的天地与境界。是以自勉。
2020年读书方面的两点变化,一是“蓑翁论书”公号上的每月人文类和社科类推荐书单,在2019年1月暂停之后,于2020年10月恢复。由于评选完2020年最后一期的华文好书,出于个人工作和精力上的考虑,本人就将不再担任腾讯华文好书的评委,“蓑翁论书”公号上的每月和每年的推荐书单,就将成为2021年个人在论书方面,主要精心打磨的内容,对于入选书单的书籍,把关会更加严格,点评会更加详细,而这一切,照常还是建立在蓑翁对于每一本书的认真阅读的基础之上。尽管每期书单的阅读量只有几百,但我们要以自己的认真、客观和独立评判,对每一位关注书单和“蓑翁论书”公号的书友负责。
读书方面的另一个变化,就是书评刊发媒体方面的变化。两篇用心打磨的书评——《“图像证史”时代的城市史书写》和《以文绘史的“江南之歌”——评<江南繁荒录>》,分别刊发于《文汇读书周报》和《光明日报》,其中前者获周报当期导读推荐头条。而在合作多年的《探索与争鸣》杂志公号上,也刊发了关于成都城市史综述、城市传记综述的多篇书评。城市文学与城市史研究,已经成为自己书评写作的主要方向之一。而除此之外,受小鱼调任文学编辑的影响,文学方面的阅读与评论,也从下半年开始,重新成为自己业余的工作重心之一。这一年下来,写的最重要的几篇文学评论,除了刚才提到的城市传记综述之外,分别是评葛亮中篇小说《飞发》的评论《三重叙事下的命运无常》,刊发于《十月》杂志公号;评西西小说《哨鹿》的评论《复调结构的香港前史书写》,刊发于《文学报》,而关于何平老师策划的当代中国多民族经典作家文库的评论,也有望在2021年年初,于《文艺报》刊发。对于本职工作非常繁忙的我来说,书评方面的写作,不求多,但求精,写一篇是一篇,而且每写一篇,都要尽量在有全国影响力的一流媒体刊发。

同样是出于精力不足的原因,这一年,北大南京校友读书会的运作,就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全年只举办过服务于青年校友的婚恋心得谈这一期沙龙,而且参与人数和参与度颇为有限。2021年,考虑到个人精力原因,北大南京校友读书会,还是只能以举办1—2场沙龙作为计划,如何提升校友读书沙龙的参与度与互动性,是我需要重点考虑的命题。
四、文艺
民谣创作方面,个人第三张专辑《山河岁月》的录制,整个2020年,只完成了《陶庵梦》这一首歌的发布。而在工作繁忙导致的创作灵感不足的情况下,《山河岁月》这张专辑,改变了原有的完全由新歌组成的计划,转而由4—6首新歌加4—6首重新编曲的老歌组成。由于海笑录音棚下半年一直在重新整修,所以整个下半年,我主要都是跟制作人天宇沟通,陆续进行各首歌的编曲工作。目前已经完成编曲或重新编曲、等待录制的歌曲,有《双城之恋》《九月》《南朝四百八十寺》《雨花台》这几首,其中前三首都是老歌。本来《山河岁月》当中,《雨花台》和《乡鬼》,是我个人最为看重的两首作品,但按照目前的形势来看,这两首歌即使制作完成,也很难公开发布。不过2021年,我还是会选择把这两首歌做完,留待未来合适的机会,再行发布。
2020年下半年,在部门变换的过渡期,完成了两首新歌的创作,一首是校园民谣《长裙飘飘的年代》,创作灵感来自一位善良、美丽、上进的女性朋友,一首是自己网名的同名作品《江海一蓑翁》,改编自流传千年的唐代敦煌曲子词《浪打轻船雨打篷》。对于这样的创作成绩,我个人已经相当满意了,毕竟音乐之于我,只是自娱、放松和满足工作-生活平衡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已。
不过无论如何,还是希望专辑《山河岁月》,能在2021年6月1日准时发布,以仪式感,纪念我跟小鱼结婚五周年。
2020年,自己观看的演出,主要仅仅集中在国庆前后的那半个月,观看大型合唱交响音乐会《大运河》、新编昆曲《眷江城》和舞剧《朱自清》,各自撰写的短评,均被交汇点转载刊发。2021年的观演计划,能有一场心仪的昆曲、一场最爱的独立音乐现场,即足矣。

2020年,主要得益于疫情在上半年带来的封闭,让我把关注目光,聚焦到中国电影史,聚焦到那些有质感的老电影上。全年一共观看了74部影视作品,其中接近一半,都是中国老电影。为此,我付费成了1905电影网、爱奇艺、优酷和腾讯视频的VIP会员,观影之余的产出,就是在《探索与争鸣》杂志公号上,新开设的“中国电影史”系列专栏,全年下来,共刊发费穆、阮玲玉和工农主题老电影的三篇长随笔,字数均在6000—10000字。而随着疫情的消退,工作的步入正轨,自己这个专栏的写作,反而因为要么没时间、要么选题敏感等原因,处于搁置状态,关于孙瑜、赵丹、《武训传》、郑大圣三代艺术家族传承的四篇长随笔均未完成,从实际的角度考虑,这四篇长随笔,在2021年,能完成其中的1—2篇,即可欣慰。
而在《探索与争鸣》杂志公号的“中国电影史”系列专栏之外,蓑翁还在群学书院公号,启动了“中国文艺名人的情感生活”这又一个系列专栏,并在2020年完成专栏的首篇作品——从王菲、窦唯的代表性音乐作品,看二人情感生活与情感观的《“菲”常,“唯”一》一文。准备这篇6000字左右的文章,跟2019年在《探索与争鸣》刊发的朴树音乐随笔类似,不只在网易云音乐上,建了一个专题歌单,还先后将王菲、窦唯的代表性专辑和作品,先后聆听了上百遍。2021年,对于这个专栏,不贪多,能完成1-2篇即可,初步选题计划,是郝蕾与李光洁,和汪峰的音乐与情感这两个选题。
文艺写作方面,最为值得一提的,是两本小书的写作计划。一本是关于BEYOND音乐影响之下的20个人生故事,这本书的书稿组稿,已经接近完成,只差3位作者的文章。自己会在春节前,整理好书稿,并完成自己跟BEYOND音乐的人生故事随笔(代本书自序,计划在4000—6000字),如期提交给出版社,希望能在南京大学出版社陈卓兄那里,于2021年顺利出版。一本是郑大圣导演三代艺术家族传承的小书,其中文章编选部分已经完成,只等待大圣在完成电影《1921》的拍摄之后,找个时间,来进行面对面的口述访谈。这本小书,也希望能在2021年,于活字文化刘盟赟兄那里,顺利出版。
五、写作
2020年,仍然没有万字左右的长文问世,篇幅最大的文章,就是《探索与争鸣》杂志公号上,“中国电影史”系列专栏的三篇长随笔。其他前面提到的几篇重点书评,字数都在2000—4000字。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这个成绩,已经可以聊以自慰。2021年,初步确定的4000—15000字的长文主题,有这样几个:BEYOND音乐作品影响力与个人成长历程回顾(以前文所述代自序),当代南京学研究在城市文化方面的开拓点探讨(给《南京学研究》的投稿),葛亮文艺创作生涯回顾(述评加访谈),鲁敏文艺创作生涯回顾(述评加访谈),“藏地新浪潮”封面文章(《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的约稿,包括万玛才旦、松太加、拉华加三位导演电影作品的综述,与各自的导演访谈),宋方导演电影创作回顾(述评加访谈)。

2020年,自己创作计划中其他几本书的进展:一本是《江苏文科名家访谈录》,是关于长期在江苏工作生活或者故乡来自江苏的国内顶级文科学者的访谈录,2020年在刘东和茅家琦的访谈之后,只完成了张宪文一位老师的访谈;2021年,计划完成周晓虹、周宪、张一兵这三位学者的访谈。一本是《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2》,其中杨弋枢导演的访谈已经在2019年完成,2020年暂无进展,2021年,一方面将“藏地新浪潮”的三位导演访谈收录其中,另一方面在前面提到的宋方导演访谈之外,还计划完成张律导演和杨平道导演的访谈。一本是2020年年初确定的《九十年代访谈录》一书,2020年因疫情影响,仅完成张献民老师的访谈,而汪晖、陈平原、葛兆光这三位老师,虽早已达成访谈意向,但都要推迟到2021年春天进行访谈;除此之外,贾樟柯、阎连科、朱伟等的访谈,也都在积极联系与沟通之中。这三本书之外,《领读中国2》的写作,也一直在间或进行之中,对2016年访谈的部分读书会会长进行回访,同时对这几年国内涌现出的新的代表性读书会进行案例访谈,这本《领读中国2》,希望能在2022年世界读书日,即《领读中国》出版问世五年之后出版。
新的一年里,最大的期望相比往年,几乎没有变化,无非是:夫妻恩爱,亲朋康健,工作尽心,诗意生活。愿这篇总结的每一位读者都能平静面对岁月的流逝,
以积极、奋发、努力和达观从容生活于这个纷繁多变的世界,真心祝愿大家新年快乐!
2021.1.3上午作于竹林斋
江海一蓑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年4月推荐非新书书单 (1人喜欢)
- 2025年4月音乐分享
- 2025年4月推荐新书书单(社科类)
- 2025年4月推荐新书书单(人文类)
- 2025年4月电影分享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