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的虚伪性
——情景问题,中国谦虚内敛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导致我们讨厌别人出风头,而更容易出现文人相轻。因此得到的社会认同较少,(比如父母就更愿意为了防止孩子骄傲,才采取能力理想不信任策略。)这导致,很多优秀临界点上的学生,需要通过竞赛考试获奖,来证明自己有某方面天赋,而争取家庭支持等等。这在数学方面,娱乐性质的奥赛活动,成了一种资格预选考试。而浪费了相关学生的许多不必要学习精力。毕竟很多中小学奥赛题目,过两年就成了后续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这种时间浪费导致这样努力的学生,人文素养更差一些;更容易形成偏激固执,敏感多疑的不良性情。也容易有更多焦虑反应。当然,这种性情也可以归因为家庭关系紧张以及父母的不信任。 ——这种不信任是语言层面的,并不是情感实体上的。一方面当着孩子的面打击孩子,另一方面又把孩子的这种积极想法告诉亲友,来赢得亲友的赞赏。不过当孩子并不知道,这种语言层面的不认同只是一种策略,而不是真实的父母情感态度;它们就更容易自卑敏感,觉着父母不支持不理解甚至看不起自己。如果父母都看不起自己,严重的反复唠叨,会造成这样的人懦弱缺乏主见。而当下青年存在普遍性的选择困难情绪体验,也是懦弱缺乏主见的表现形式。道理都懂,理性指导下的哪个选择更好,它们是能意识到的;它们有时候担心的是,我要是果断的做出选择,大家会不会觉着我太无情了。也就是,【习得性】难为情。而这种做作的习得表演如果太投入,就会造成一些优良机会的损失,而自暴自弃怨天尤人。 ——案例举例:【某学校招聘教师】有一个笔试第一名的人,面试时被淘汰了。她在网上说:面试一开始,面试官就点名面试笔试前三名的人,大家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它们三人。面试官还用一些刁难型的问题问我们。而问后面那些笔试成绩差的人时,给予的面试题目都比较简单,或者说友好。这面试也太不公正了。——这个笔试第一名的人,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并且情绪不稳定,以及人格独立性。——不知君看出才没有?当然,上面案例的措辞,我尽量客观化了一下。原始的主观型情绪表达更明显或者说更极端。
——就像《西游记》里孙悟空被菩提老祖打了三戒尺,关上大门后,菩提祖师就回房休息了。其他学生都是指责悟空不懂课堂纪律;而悟空为什么不这样理解?当然,悟空的研究生阶段考试,就是在这三戒尺之前的对话。于是,对于语言,那些不能领会【精神意旨】的人,怎么补救?我遇到更多数学差生,它们在求助语言的组织表达上,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自我遮掩,也就是不够坦诚。二是,问题遮掩,不愿意提供完整的问题信息。这都是让人拒绝帮助的因素。——就像病人不承认自己有高血压,还要求医生给拿高血压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