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建构的乌托邦
今天刚睡醒,收到前同事发的一条消息,说她年度总结里想用我朋友圈的一段话,我说当然可以呀,我自己都忘了是从哪本书里看来的。平时看的书多,有时候跟朋友出去吃饭、聊天,或者自己出去旅行,可能会突然想起曾经看过的某句话,很是应景,就记录在朋友圈里了,当做是只有当事人才看得懂的小日记。她想用的那段话,是很久很久之前,我跟一个好姐妹去琶醍喝酒的时候记下的。那时作为互联网行业的打工仔,初入行的时候都是抱着不喜欢早九晚五、一成不变的生活的想法的吧,觉得新奇特别重要。到三十多岁的时候,站在好不容易爬到的以前觉得很遥远的山头,却有些力不从心,回望这一路,借着酒精的作用,忽然意识到,那些我们原本以为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是一种很可怕的生活,但是那一刻我才忽然觉得,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是一种特别有安全感的生活,是一种很奢望的生活,因为我们的生活一眼是完全不知道自己明天在哪儿的,我才发现平庸的生活很奢侈,你必须要么就非常非常努力,要么就非常非常幸运,要么就非常非常聪明,你才能勉强过上一种平庸的生活。
那时候才知道,年轻时极力避免的一成不变的安安稳稳,其实是多么的难得。你不用担心突如其来的服务器报警,不用担心漏网之鱼的bug,不用担心紧急处理的用户投诉,不用担心企业微信的提醒,不用担心新收到的邮件,不用担心静音但依然振聋发聩的电话铃声,你知道你每天是怎么按部就班的生活跟处理,你知道你每年都一如往常,那是一种莫大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啊。人年轻的时候喜欢去远方看陌生的风景,喜欢走钢丝般的冒险,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体验够了呢,如果有一天我老了呢,能不能自己选择离开这个冒险家的乐园,就坐在门口当一个验票的大爷,晒着太阳,听着里面与己无关但又感同身受的尖叫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就能睡个安稳觉了。
可能人的成长,就是慢慢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过程吧,并不出众,也不想出众。和这位写年终总结的同事一样,我们很多同事,从不知名的小城一步步走出来,借着中国和行业发展的春风,通过升学考试,进名校进名企,依稀仿佛自己也有种阶级跃升的错觉。我们一路走来都很努力,可以说很优秀,所以很自信,因此也总想着再拼一把,看会不会有更高的山头,去看更好的风景。其实人很多时候的不开心,都是由于高看了自己,由于误以为本可以的不甘心。我觉得我累了,或者说我的能力就到这了,曾经的一帆风顺,不可否认有自己的努力,但更多的是运气的加成,所以现在我不想远航了,我想回到一个还可以安稳停泊的港湾。如果还回得去的话。
有个小朋友跟我说,他说你是因为已经看过很多很远的风景了,但他还没有出发当然不甘心返航。是呀,以我们的性格,我看过前边的风景了,我告诉你,其实也就那样,你不一定会喜欢,但以你的性格,你不亲自去看一眼,是不会甘心的,那就去吧。但是不要以为自己去了就会留下来,给自己留条后路吧,想退回来的时候,还有地方可以收留,不至于无处安放。
这两条被P厂一位刚毕业的女员工加班猝死的新闻刷屏了,资本家会在乎你的生死吗,会,如果影响它赚钱的话,但也仅此而已。就像我们也会爱惜手头的iPhone,因为我们花了钱,因为它有用。在资本家眼里,我们就像一部花了钱且有用的iPhone,如果不能用了,那就换一台,当然最好是不换,因为换要重新花钱,但iPhone会老化,卡机了,自然就得换了,会舍不得吗,不会的。如果这台iPhone因为被我们套上了精心挑选的手机壳,觉得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有了归宿感和自豪感,那就真的错看自己了。不离手的iPhone,也只是我们手头的一个工具、一个机器而已,仅此而已。
元旦假期的时候看了一部迪士尼的动画片,Soul。我宁愿把Soul看成好莱坞完成类型电影产业化之后对电影艺术初心的反思。我们急着赶路,到了目的地,却忘了为什么出发。所谓的找到火花,只是要让灵魂感受到任意一丝生活的乐趣而已。包括乔伊在内的许多人都以为是人生的目标或理想,乔伊实现梦想后,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兴奋,于是他重新审视了过往的人生和生活,他开始意识到,曾以为求一片活水而不得的自己,实际上早已身处于整片海洋之中。在所有已知的规则和世界之外,依然存在着数不清的可能性要去学习。如果忘记了追逐的意义是生活的幸福感,那么,我们追逐的目标,不过是披着上进心外衣的欲望而已。
所以,时至今日,我宁愿选择离开那些纷纷扰扰,宁愿选择放弃那些流光溢彩,因为我知道我不能什么都想要,我不能又想要大城市的繁华,又想要小城镇的安逸。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已经说过的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只有小孩子才以为他们可以什么都想要。我宁愿退回到一个自我建构的乌托邦里,安安稳稳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自己喜欢书,陪自己喜欢的人。置于未来会怎么样,我不知道,你知道吗。
以上算是迟到的新年日志吧。
顺颂祺祥~
-
W.W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05 21:4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