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Designing Design》(仅我个人而言)
单从书本身,作为一件物品来看这本书是比较不错的。简洁的封面以及内部的排版,纯白的底色和黑色的印刷字,除此之外没有过多的丰富装饰,书本中穿插的图片多是另起一页,文字排列在空白底部或者后一页,只有几页的文字是直接印刷在图片之上的,视觉效果很好,看起来很舒服。 书本的纸张比较有质感,纸张较厚,除了色彩较深的图片以外,后一页的图和印刷字不会透到前一页上。抚摸起来比较细腻,虽然有轻微的书页感但并不是粗糙的感觉,也不会光滑到反射光线。但正是因为纸张较厚所以导致书整体较重,如果随身携带可能并不是很方便,但会是那种让人想要好好放在干净桌面上阅读的书本。 书本有带勒口的外封,外封纸张也很厚,但注意了一下内封是不带勒口的而且纸张相对外封来说要软些,但是包在一起后即使不是精装版硬壳书页也有足够分量。好奇日文原版和英文版的书本设计和用纸如何。
虽然是设计类的书但不仅仅是一本设计书,作者在书中对于社会、生活、自然、经济以及各类关系的讨论和思考非常有意思,是通过设计而展开的一种思想交流,并不是单纯地展现和解说某种设计产品。 在第一部分“Re-Design”中在意的是对火柴的再设计,造型为树枝状的火柴唤醒人们对最初人类祖先将树木和枝条用于生火的记忆,我觉得非常巧妙。而第二部分“HAPTIC”中木屐的设计最让我直观理解到这个主题。设计为各种自然地面或物体(青苔地、桦树林、针叶屑等)的木屐底,让穿着它的人感受到脚底传来的触感。书中提到在原始时期,鞋袜等都没有被发明出现的时候,人类都是直接赤脚踩在大地上,他们感受到潮湿的土地、树叶和青草、尖锐的碎石、溪水和泥土下躲藏的昆虫,人类和自然的联系来自于肌肤的直接接触,人的脚底自然非常敏感。而如今当人们的双脚被棉袜和鞋子包裹,缺少了对这些事物的直接接触,敏感度便因此降低。 这个关于木屐的设计理念和想法让我很感兴趣,而结合接下来作者提出的“发生在皮膜上的事”,让我肯定了设计也需要关注“触感”,除了能直观地带来冲击性的“视觉”,“触觉”也是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
最有想法的应该是第三部分里对书籍的讨论。“作为信息雕刻的书籍”这个标题很有吸引力,开始便讲了抛却书籍作为媒介的特性,单纯从材料的角度来看书籍,而后讲了信息与媒介的关系,传统的书本媒介和当今流行的电子媒介的区别,书本作为媒介除了传递信息,作为一种材料,它带给人们的更多是一种体验,而电子媒介带来的则是大量的纯粹信息。 尽管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用书本阅读,但同时也知道自己无法抛弃电子媒介带来的便利,这其中自有选择和取舍。在我看来虽然现代人都说着“纸媒终将被电子媒体取代”,但电子媒体是无法完全取代传统书本的,如果有一天确实发生了这样的事,那我只能感到遗憾。 实体书籍的质感是电子媒介无法替代的,每次选书时除了内容也会在意书本的印刷和纸张等问题。去年找工作室印了自己的小说做收藏,在选择封面和内页纸张时稍微研究了一下,因为一开始就想做有质感的书本,所以内页挑选了较厚的道林纸,封面则因为小说主题和想要的氛围感而选了珠光纸,最后拿到实体时感觉还不错,尽管在我个人看来珠光纸的厚度还是不足以用做封面。因为那本小说只有十万字,页数不算多所以没有做外封。如果书本的厚度能达到两厘米,那做了外封的效果会比不做好很多。 可如果追求好质量,那书本的印刷成本肯定会增加,就像这本《设计中的设计》一样,质量确实好,但价格放在大陆实体书市场来看并不算便宜,是那种放在书店里会让人犹豫是否要买下的书籍。因此追求质量和控制成本,以及之后的销量,综合起来又是复杂的事情了。 话说起来国外的书籍和港台的书刊价格都比大陆的贵很多,几年前看到过解释但现在忘了,有时间去研究一下。日本的原装书籍没怎么研究过,但感觉漫画单行本的价格还在能接受的范围,并不算昂贵。
第四第五部分同样让人有许多思考,作者对于“白”的解释很巧妙,而对無印良品这一品牌的主旨和概念解说,使得我这类普通消费者对它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很喜欢作者在第五部分讨论的“设计的未来”和“欲望的教育”。
如果市场营销在一个不成熟的国家比较准确地完成,则产品也会是不成熟的,虽然在局部市场也会卖得好。反之亦然,除非到全球市场上去流通,否则不会出什么问题。现在如果成熟的产品流入了不成熟国家的市场,消费者很可能受到启发,培养出一种从其他成熟国家要产品的欲望。相反的情形则从不会出现。(第285页)
“培育土壤”这个概念很让人触动。而书中那句“欲望的管理是民主,而欲望的竞争是自由市场经济”实在让我笑了出来。尽管作者说这句话时“冒着遭误解的风险”,但至少我认为自己没有误解他,并且我很认同这句话。
后半本书中最有感触的是第六部分中“挖掘无的意义:无何有之乡”和整个第八部分。 “丰富蕴含于可能性之中”,这个论点非常美妙。让我想到先前提到过的,对于一件事物不必给出确切的解读,不同的人对同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而这些多样的观点填充了“空”,使其变得丰满丰富。 第八部分作者提出的“exformation”的概念更是有趣。“将世界未知化”的观点从我的理解来看,包含了重新观察我们身边熟悉且认为平常的所有事物,将它们视作未知并理解发掘。这一章节中用武藏野美术大学的学生们所做的研究课题为例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其中将四万十川作为研究对象而做出的报告中,我对将河流模拟为公路和脚印景观印象深刻。前者的概念解读和模型建立都很有趣,结合图片来看真的是一个很棒的想法,我无法描述,更多觉得是个体验型的研究,需要自己进行阅读。而后者在我看来即是和作者在第二部分讲到的“HAPTIC”展有相似之处,注意力更多被拉到“触觉”。之后对“度假地”这个相对抽象概念的研究里,“将东京变为游泳圈/彩条”也很有意思。
不好说这本书讲了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但或许这是一年多来我首次连续并认真地阅读完的一本书籍。我认为它非常有意思、非常有趣,阅读之后除了对书中提到的各个设计有印象之外,作者原研哉的思想和观念也触动到我,这是一本让我想要好好收藏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