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小店
元日登山。从山上下来,林嬢嬢组织一群人又去打卡六娃子餐馆。这家店最近在朋友圈很火,我是一周内去吃了三次。张小虹则最近三天每天至少有一顿在那里吃,S先生去的次数也不少,老龙前一天才和办公室同事在那里约了饭。我们以不同的组合形式频繁出现,老板都已经印象深刻了。藏在老城的巷子里这家餐馆已经营十几年了,我们从它门前经过无数次,甚至我们的目光也曾扫过它,但从未关注过。它不过是这条小巷中无数小店之一,平平无奇。不知为何一下子就成为了朋友圈的热门。我们不断相约到这里吃饭,和不同的朋友,把老板写在墙上的几大必点菜逐个点来尝,对每一道菜都赞不绝口。菜品都是川渝老百姓很熟悉的家常菜,剁椒鱼、泡菜牛肉丝、粉蒸肉、回锅肉、鱼香茄饼。剁椒鱼铺满厚厚的青椒,却一点不辣,只有剁椒的香,鱼肉的嫩;泡菜牛肉丝用泡萝卜和榨菜 ,牛肉很嫩,泡菜有味却不咸;高压锅粉蒸肉 ,红薯甜;鱼香茄饼,茄饼外酥内嫩,蘸料是最纯正的鱼香味,两者完美结合,是小朋友的最爱。吃了再来一碗热络的萝卜汤,真是心满意足。



在北碚,有不少类似六娃子这样的小店,店面不大,招牌不起眼,设施简单,老板夫妻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忙时全家总动员,杀“家搭子”。这些小店在好吃狗心中的江湖地位比高门大户的豪华餐馆高很多,总有那么一两道菜让人念念不忘,时不时要去光顾一下,以慰内心的馋虫。
嘉陵江对岸的黄桷镇,曾经因黄桷码头而繁荣,如今早已沉寂。东阳大桥连接着嘉陵江两岸,正处于桥下的黄桷镇和高速畅通的现代化市镇擦肩而过。镇上的黄桷树依旧守着时序发新芽落旧叶,树下住着本地的老居民,守着各自的营生恬淡度日。路边有一家很旧的老房子,斜屋顶上铺着青色的瓦,瓦上长着稀稀拉拉的草。屋门口有一条坑坑洼洼的石子路,时不时有大车开过,扬起一阵阵灰尘。屋子比公路还矮,从公路到屋子,需要下几步梯坎。就这么一个路边店,却有极好吃的豆花和肉片汤。一到饭点,这个叫做“李二娃餐馆”的店里就坐满了人。我们吃出经验来了,每次要去之前,都会给老板打电话,叫留几碗豆花。刚开始老板都不太愿意。周围有不少工厂,不少工人将李二娃作为午餐首选,一碗豆花一碗毛干饭,一顿午饭就这么解决了。花费不高,吃得又满意。所以豆花得给那些工人们留着。一来二去,我们和李二娃也混熟了,尤其是S先生,每次都能哄得老板开心。后来只要S先生打电话,老板就会给我们留着豆花。每次我们一去,豆花端上来总能引发一阵欢呼。豆花绵软洁白,点得恰到好处。夹一筷子白色的豆花放在调料里裹一下,油亮的红油点缀着绿色的葱花浸润着洁白的豆花,看看都养眼。一口吃下去,口齿生香。再用土碗盛上一碗甑子蒸的米饭,颗粒爽利,米香扑鼻,任谁都胃口大开。每次到饭点,周围工厂的工人就会准时出现,一边聊天一边吃着豆花饭,偶尔也有要一瓶啤酒的,也有几个人合在一起多点几个菜打牙祭的,那必然是他们开心的时刻,说话的声调都会高不少。


豆花好吃的还有张飞古道上的“张哥豆花”。张飞古道隐藏于嘉陵江岸温塘峡畔,连接着东阳和澄江。近年来徒步爱好者众,张飞古道也越来越有名。“张哥豆花”在张飞古道的中途,白羊背老街上。白羊背以前曾有矿,也有过欣欣向荣的时光。如今矿是早就没有了,人也散去,剩下当年一些老房子,住着一些不肯离去的老人。张哥的店开在路边,一边是他的住房,另一边搭着一个棚子,棚子里摆着几张桌子,作为行脚人打尖之处。棚子外全是高大的香樟树,每逢春季,香樟树换新叶,阳光下,新绿的树叶、湛蓝的天空,有重庆难得一见的明亮色彩。风吹过,绿叶随风飘散,散发出阵阵的清香。坐在棚子里,可远望嘉陵江,似乎时光都要走得慢些。实在是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所在。如今徒步古道的人多了,张哥的店热闹起来,菜单上的菜品也丰富多了。有些菜还要预定。最好吃的有豆花、干烧鲫鱼、清炒素菜,还有张哥家屋檐下挂着的香肠腊肉。吃饱喝足,继续前行,一般都走到江边,乘过河船到对面的澄江码头,再搭车回城。战斗力强的沿嘉陵江向上,走到合川的草街,到那里参观陶行知纪念馆。



这几家小店都是老板掌勺,菜品新鲜,猛火热油,很快能炒就的一道道地道的家常菜。一口热饭,一碗热汤,一盘热气腾腾的回锅肉,热络的人间烟火气让生活都变得更温暖。几家店的老板也各有特色。六娃子的老板长得多帅,有点像张鲁一,每次都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老板有个性,对食材也很挑剔,重要食材他都要自己亲自去挑选,“撇了不得要!”李二娃家人口兴旺,儿子媳妇都在店里帮忙。李二娃看上去年龄不算太大,但已经升级当爷爷了。我们三五不时的去吃,他家也成了我们聊天的话题,“李二娃的儿媳妇怀孕了!”“李二娃的儿媳妇生了!”“李二娃当爷爷了哦!”没有比我们更八卦的食客。张哥人话不多,人很好,有时我们路过,跑去蹭他家的厕所,他从来不得说啥子。一旦聊起他家菜单上的菜,张哥就活泛起来,由着我们去看他怎么点豆花,和我们聊怎么烧鲫鱼蒸烧白。

三个小店,一个位于城市中心的老巷子,坚持“恪守传统,绝不创新”;一个停留在小镇,哪怕镇上的人越来越少,也还继续着旧日生活的轨迹;还有一个远离城镇,在古道中守着一份营生,看门前江水东流。他们不属于快节奏的城市,他们只属于他们自己。
想要去吃饭,还是要提前打个电话问一声,因为几位老板都有个性,想放假了就把门一关,不知哪里逍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