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生活的养成之路
查看话题 >少有人走的路1 - 读书笔记 (关于“自律”)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之处在于,一旦我们领悟了这句话的真谛,就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人生苦难重重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会释然,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却不愿意正视人生的苦难。
虽然我在别人眼里似乎是个聪明上进的人,我自己和真正熟悉的人就会知道我的平庸和怠惰。这是我喜欢这句话的原因,它出现在这本书的第一章的第一段。人的肉体是无法摆脱苦难的,生老病死没有人可以逃脱。怠惰、甚至放纵的灵魂也做不到,因为无暇、也不愿意去面对苦难,一如我曾经连续几天没日没夜地读着没营养的爽文。只有坚强而勇敢地直面苦难,心才有所安、有所归。
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学校刻意为孩子们设计各种问题,让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的心灵渴望成长,渴望获得成功而不是遭受失败,所以它会释放出最大的潜力,努力将所有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承受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痛苦,我们就能从痛苦中学到很多东西。
我注册过一门网课,因为被一个大作业卡住,足足拖延了四个月,多花了几百块的月费。但是荒诞之处在于,这四个月我甚至从来没有主动访问过那个网站,任凭我的脑海里一直挂着这件事,月费也一个月一个月地扣下去。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把那个大作业打开,花了一个晚上,做完了。那个一直折磨着我的问题,并不是因为难而被延误,只是我不愿面对,把它脑补得很难而已。
我们要让我们自己,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通过自律,在面对问题时,我们才会变得坚定不移,并能从痛苦中获取智慧。我们要求自己和孩子自律,其实就是在培养双方如何忍受痛苦,获得成长。... ... 而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人只有在两个前提下才会推迟满足感:一、未来是稳定而且可预测的;二、“我是有价值的人”。弗洛伊德学派的心理学家喜欢把心理问题追溯到童年甚至婴幼儿时期,对此我部分认同。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崇尚爱、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以及谨慎的警告和责备。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才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不论是物质上,还是心理上;孩子知道自己做得好就会让父母开心并且认同自己,而做错事则相反。成人也一样,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多少人还会去上班?如果觉得自己是个废物,又何必照顾好这样一副皮囊、珍惜垃圾时间?
承担责任,就是和自己“逃脱”的本能做斗争。人是很矛盾的,所以我们经常也说人性经不起考验。面对责任,我们有三种选择:坦然接受、直接逃跑或是拖延。拖延其实就是一种慢性逃跑,和抽烟等于慢性自杀一样。因为直面责任让人恐惧和痛苦,直接逃跑在很多情形下是不可行的,所以拖延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更可怕的事情在于,我们有时候甚至会欺骗自己到一定程度,真的相信只要耐心拖延,问题就会自行消失,但往往事与愿违。归根结底,人生就像闯关游戏,这关过不去,就不可能知道奖品是什么、下一关有好不好玩。我们当然可以选择不玩,但是人生沙漏里的沙子越来越少,不玩,可能这一生就都卡在那一关。不论游戏的后面设计得多么美妙都将与自己无关。书中有一句话真的一阵见血,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大大小小的集体当中,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我不愿意去承担的责任,就会变成另一个人或者另一群人的责任。有句说俗了的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其实就是这个道理。照顾好身体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医生的;管理好时间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老板的;养家糊口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父母的。但是如果我想躲开这种责任和随之而来的压力和痛苦,就意味着“把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上司甚至是独裁者”,是为“逃避自由”。
关于忠于事实,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次疫情的芸芸众生相。即使是疫情已经爆发了一年、医疗系统不堪重负、死去了三十五万美国人,仍然有些美国人(包括他们的总统先生在内)固执地认为这次疫情不过是另一场流感,全世界都在小题大做,侵犯了他们的自由。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很难相信这些人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接收着同样的资讯。但是这本书告诉我:
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在于需要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的内容准确翔实。 ... .... 一旦新的信息与过去的观念发生冲突,需要对地图大幅度修正,我们就会感到恐惧,宁可对新的信息视而不见。我们的态度也变得相当奇特——不仅抗拒新的信息,甚至指责新的信息混淆是非,说它们是异端邪说。我们想控制周围的一切,使之完全符合我们的地图。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捍卫陈腐的观念,其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远比修订地图本身多得多,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 ... 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类的天性,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才能逐渐克服现实的痛苦,及时修改自己的地图,逐步成长。我们必须忠于事实,尽管这会带来暂时的痛苦,但远比沉湎于虚假的舒适中要好。我们必须忍受暂时的不适感,追求事实而不是假象,并承受这一过程的痛苦。要让心灵获得成长,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完全忠于事实。
但是反躬自省,我自己也仍然难以避免不愿意修订人生地图的偏狭。罗翔老师说过一段话,大意是:“如果你读的每一本书都让你觉得爽,那不过是一次次重复你自己而已。一定要读那些让你不爽的书,并且辩证地思考其中的内容,你才能真正获得成长”。这也是爽文小说的可怕之处,即便心知肚明它们纯为满足读者而写、全无营养,却仍然避免不了我曾经为它们彻夜不眠,在应当去学习或者工作的时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我面对一个自己不了解的领域、一种新兴的技术、一个创造性的理念、甚至是一个公司的新人时,我是否做到全然敞开胸怀、客观冷静地去观察和了解、并在忠于事实的前提下修订我的人生地图?接下来的人生里,我要常常这么问自己。
对前三条原则的遵从,并不意味着无脑地去吃苦、冒险。只要不逃避、不欺骗,寻找合理的捷径以获得心灵的快速成长,这并没有什么问题,但重点在“合理”,也就是平衡。以撒谎为例,我基本同意一个观点,就是“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但是得加上一条,即:真话不全说的目的是出于良善而不是恶意,如搬弄是非就不在此列。
说实话,平衡真是一件太难太难的事情。道家讲阴阳、儒家讲中庸,说白了就是分寸感,也就是平衡。这是一个至高原则,但是本书的作者并没有提出什么让我受益匪浅的论点,这可能也是最不可说的人生道理了吧,就像那不可捉摸的“情商”。但是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关于放弃的一段:
自律的过程,就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放弃的痛苦是死亡的痛苦,但是旧事物的死亡带来的是新事物的诞生。死亡的痛苦与诞生的痛苦是同一回事。生与死,好比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要建立新的观念与理论,旧有的观念与理论就必须死去。
从这一点拓展出去,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放弃,也都是得到。因为我们的肉身是唯一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在事实上就要求我们去做一个又一个的选择。选择恋爱和婚姻,就得到了二人世界和另一人的关爱,放弃了与之相当的独身自由;选择苦干苦读,就得到了精进的学业或升职的机会,放弃了与之相当的享受和快乐;而选择自律,就得到了自我的发展和完善,失去的则是自己无比熟悉而迷恋的过去。但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否则,就会“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