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胜刚强——读《橡树与芦苇》想到的
俄国著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有一篇名叫《橡树和芦苇》的寓言故事,大意是芦苇和橡树为它们各自的力量和耐力而争吵不休。橡树嘲笑芦苇没有力量,任何一阵风都可以轻而易举将它吹倒。芦苇不以为然。 过了一会,一阵狂风吹过,芦苇弯下了腰,顺风而倒,丝毫无损。橡树却迎着风,尽力抵抗,结果被狂风连根拔起。读完这个故事,我立即想到《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看来,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
什么是“强”?其实,它是相对于弱而言的。比如一个能够举起三十公斤麦子的人要比举起二十公斤麦子的人强。然而,举起三十公斤麦子的人,比起举起五十公斤麦子的人而言就不能叫强者。
而且,强和弱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人工作能力强,但是家务能力一塌糊涂。有的人沟通能力好得很,但是学习能力却不佳。强与弱是相对的,但是在世俗生活中,我们往往习惯上将之绝对化。比如说某某某是女强人,殊不知女强人在面临个人情感问题上却有极其脆弱的一面。强是一种优秀,有些人的某方面能力符合了社会流行的某种价值标准,就被认为是强者。其实,这往往遮蔽了人格特点的多元性,形成一种教条主义的认识。
即使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强弱,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强者往往是从弱者当中转化而成的。没有一番彻骨寒,哪有红梅扑鼻香。再伟大的强者,还不都是从平凡的角色当中形成的。这种成为强者的人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对自己进行圣人化,神人化的包装,让其他人望尘莫及。这就是强者通吃的道理。一个人往往可以因为某个优点非常难得而成为强者,但是也有的人却因为某个弱点较为致命,所以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强者往往有一种莫名的自信,甚至说是自恋也不为过。强者很容易变得目空一切,无视自己的缺点。至于弱者往往因为自身的弱势而变得低调,谦卑。一旦弱者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那么其迸发的力量足以摧枯拉朽。
强者与强者相遇,往往是必有一伤。在我看来,人世间的悲剧十之八九都是一帮自以为是的政治强者制造的,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穷兵黩武,不惜将民众当炮灰。若是强者与强者斗得死去活来,恰恰是为弱者成为强者提供了契机。一战、二战美国的崛起就是例子。所以,两强或者多强相争,往往弱者不经意地成为胜出者。如果一群弱者在一起,倒是更可能谦卑地相处,所以,中国人讲”柔者,和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