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顾廷烨说了不娶县主的方法,为什么小公爷不肯听
文/汤小小
01
小公爷一直是我的意难平。
他是清风明月一样的人,干净,正直,有学识,又长得好,家世还好,简直浑身是优点。
若说缺点,就是性子有点软。
他的这种软,不是软弱可欺是非不分的软,而是什么都明白,最终却愿意保全别人,而让自己委屈的软。
小公爷决定娶县主时,弹幕里一片骂声,全是骂他太软的。
站在他的角度,他的选择没有错。

当时邕王正当权,是太子呼声最高的人选,他们关押了小公爷的父亲,只有小公爷同意结婚才肯放人。
小公爷去找王妃要人时,带了刀子,准备自刎。既然县主为了嫁给我这么费尽心机,我死了你们总可以消停了吧。
这一点其实挺像余嫣然的,我直接把自己作践到最狠的地步,让你们欺负都没办法欺负。
只是,小公爷遇到的事情更大更严重,而嫣然是遇到一点小事儿就这心态。当时他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又救父心切,所以才出这一招,看似软弱,实则是以退为进。
但是王妃把他拿捏地死死地,告诉他,如果你死了,盛家的姑娘也活不了。
小公爷不怕死,但他怕连累别人。
这也是他的人品决定的。
所以,为了保全齐家和盛家,他只能答应和县主成亲。

顾廷烨知道以后特意去找他,跟他说,这事儿很好办,要不你面见圣上,把邕王一家子都告了,要么把人绑了,这事情拖一拖也就算了。
并且,他跟小公爷承诺:人我去绑,刀山火海我帮你上,你只要点头。
小公爷思索良久,没有点头。
02
我们先来看看,顾廷烨说的这两个方法可不可行。
面见圣上告邕王的状,这一条肯定行不通。荣飞燕被害死时,荣贵妃天天哭,把御林军都派出去抓凶手了,但是,这么大的事儿,没人敢告诉圣上。
连贵妃妹妹死了都见不到圣上,小公爷家只不过是侯爷被请去喝茶未归,还找不到证据,又怎么可能见到圣上。
小公爷又没有官职,进宫更是难上加难,这条路行不通。
第二个方法,把县主绑了,这亲也就成不了了。

这个方法有两种后果。
第一个后果是,现在兵荒马乱的,邕王确实不知道谁绑了女儿,想报复也找不到地儿,亲事只能作罢。
第二个后果是,邕王知道是小公爷所为。以邕王家的性格,荣飞燕只是跟小公爷议亲,他们就把荣飞燕绑走逼死,报复小公爷一家不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就算不明着报复,暗着报复齐家也受不了呀。
小公爷是一个很谨慎的人,一半的成功率,他不敢冒险。
很多人说,小公爷对明兰还是不够爱,这一点我不同意,小公爷是很爱明兰的,他那么孝顺的人,为了明兰都愿意忤逆母亲,可以好多天不吃饭,怎么可能不爱明兰呢。
包括他答应娶县主,一半是为了齐家,一半也是为了明兰不遭殃。毕竟有荣飞燕这个前车之鉴啊。
小公爷不答应顾廷烨的提议,完全能理解。
03
顾廷烨这个人做事,从来不会想这么做了会失去什么,他想的从来都是这么做了我会得到什么。
所以他特别有冲劲,当然副作用也很多,比如名声不好啊,运气差一点还可能早早就丢命。
这种类型的人很容易成事,也很容易坏事。

小公爷完全相反,他是特别谨慎的人,做重大决定时,他考虑的是这么做了会失去什么。
顾廷烨盯着目标,小公爷盯着损失。
所以,对于这件成功率只有一半的事情,顾廷烨觉得必须得做,做了就成功。而小公爷想的是,不能做,做了有损失。
很多人喜欢顾廷烨这样的,觉得有担当有勇气,小公爷这样的太软弱。
换成生活中的场景,你就会发现,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
比如,同样是炒股,顾廷烨想的是,这件事能发财,我要重仓。
小公爷想的是,这件事有损失,我只能拿小部分钱玩。
你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呢。
每一种性格,都有优劣。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觉得看了个寂寞,说了半天,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到底怎么才行啊。
人生的很多事,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啊。
另外,只盯着目标,和只看损失,其实都不够全面,综合看可能效果会更好。
同样拿小公爷要不要和县主结婚这件事来说,可以列出结婚的坏处和好处,再列出不结婚的坏处好处。
综合对比一下,哪个更有利就做哪一个。
小公爷和县主结婚,好处是保全了齐家和盛家,坏处是齐家一辈子被邕王拿捏,他也一辈子过得不舒心,而他不舒心,父母也不舒心。
如果不结婚,好处是可以和真正喜欢的人在一起,不必受邕王家的气。坏处是可能齐家和盛家都要遭殃。
这个时候怎么选,就要看你想要什么了。小公爷更想保全齐家和盛家,所以他选择结婚。
如果不把各种做法好处坏处列出来,很容易做错误的选择。

最典型的例子是淑兰要和离,淑兰母亲首先想的是,这样品兰以后议亲是不是会影响啊。
明兰告诉她,如果不和离,品兰以后的夫家会不会也有样学样呢。
淑兰母亲只看到了和离的损失,明兰补充了不和离的损失。两相一对比,她们心里立即有答案了。
当你为一件事情纠结的时候,这是不错的方法,可以试试。
如果做了最合心意的选择,即使别人说你懦弱也没关系,你想要什么,自己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