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语教育及语言学(第四回)
哈喽,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早起发现头发又突然变少的邓老师,好久不见呀!
经过了一个不算太漫长的年末年始,大家都还好吗?复习都准备得如何了啊?
考试日渐临近,那么我们的废话也该省省了,下面就进入主题吧。
日本语教育学・语言学专业课堂
第四回:言語相対理論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难发现以下现象。身边凡是有长时间学习过某个国家的语言(下文暂定为日语)或去该国家(日本)生活过较长时间的人,其行为表现及思考方式与该国家(日本)的民众极其相似,有人甚至开玩笑说:“你怎么越来越像xx(日本)人了”。而问起当事人时,他们基本都会认为自己并没有刻意模仿日本人,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么,能对上述现象做出解释理论,就叫作:
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
也称为:
萨丕尔-沃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
语言相对论是由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的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提出的经典理论。
该理论认为:随着个人所使用的某言语的发展,其个人的思考及行为也会受到语言的影响。
举个例子,A在日本生活了几年(期间一直使用日语),随着语言的使用及时间的推移,他的思想将会越来越贴近日本人,且可能会存在以下变化:
⑴对话时会大量地随声附和(あいづち)及フィラー(填补语言的空白如 啊嗯诶等);
⑵表达想法时会尽量委婉表达,不给别人带来麻烦(如 “这有点难...”不直接拒绝别人);
⑶与人交流时或与路人不小心擦肩时会不经意地点头(うなづき)微笑等行为。
那么,关于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萨佩尔沃夫提出了两个假说。其一为强关系假说:“人类的思考是由语言决定的”。这一观点的提出也正好与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观点符合,即语言是文化的最终产物,而文化又是语言的基磐,“语言即是文化-文化即是语言”。也就是说,从一个人所说的语言就可以看出其文化特征,并且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存在。
其二为弱关系假说;“语言的不同会对说话者的思考及对外界的认识产生影响”。比如在使用日语时,就会因为日语的拒绝性表达「これが難しいです...これがちょっと...」(此处需注意,日语中拒绝他人时是不存在「できない、だめ、無理」等过于直接表现)而渐渐影响该语言使用者的思考意识,导致今后他也慢慢地会像日本人一样委婉的拒绝他人。

那么今天的专业课堂就上到这里喽!
从本周开始,我们的更新将分为三个专题:大数据库语言分析、语言学知识点讲解以及“有毒的”日语词汇。三个专题的更新时间分别为周一、三、五,请感兴趣的小伙伴千万不要错过哦!
我们下回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