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遵宪与他的《人境庐诗草》 》陈再明21、1、7
黄遵宪,也就是黄公度。他是光绪三年(1877)30岁时,随中国第一任出使日本公使何如璋,到日本任了一名参赞,这是他自己说的″做三十年外交官″的开始。其实,他在日本任参赞,只有四年零三个月;接着任旧金山总领事,也只有三年半;又任驻英使馆的参赞,不到两年;后任新加坡总领事,将近三年,综计他一生正式做外交官的时间,总共不过十二年而己。
不管怎么说,黄遵宪是外交官出身,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他的成就,却不在他的外交官仕途上,而是在他出版了一本诗集《人境庐诗草》十一卷。他自己说,这本诗集是他的″我手写我口″的"新诗″,可是细细读他全部的作品,真正所谓″新诗″,最多也不过占十之二三,其余的则无论在内容上或形式上,都还是十足地道的旧诗。并且,他的旧诗还搬弄许多生僻的典故,如果不加注译,未必能完全了解。
黄公度的诗,被称作″诗史″。他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卒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只活了58岁。他生存的这个时代,正是中国遭遇内忧外患的一个多事之秋。《人境庐诗草》上的诗篇,确实能对这一时代的阴影,给以充分的反映。尤其对于甲午中日战争、戉戌维新失败以及庚子拳变的经过,他所留下的鸿篇巨制,和慨当以慷的短什,合计起来,何止两百首以上。
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中国人中真正能了解日本的,殆莫如公度。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公度因张之洞的奏调,到了南京。但张对公度并不怎样重视,而以闲散置之。后来公度在《己亥杂诗》(收在《人境庐诗草》)中,有一首追述当时郁郁不得志的心境说: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茫茫人海浮沉处,添得闲鸥又二三。
他度着这种″闲鸥″似的生话,一直有两年多。在《人境庐诗草》中,有关甲午一战的各篇,如《悲平壤》,写我陆军在朝鲜的失败;《东沟行》,写我诲军的败绩;《哀旅顺》,写旅顺要塞的陷落;《哭威诲》,写我海军最后的被歼;《降将军歌》,写丁汝昌的自杀与乞降;《台湾行》,写台民的始而反抗终于屈服,大率都成于这一时期,真可当得起″诗史″两字而无愧。
中国最早从事改革运动的,有四个最重要的人物,都是生于广东:孙中山,广东香山;康有为,广东南海;梁启超,广东新会;黄遵宪,广东梅县。光绪二十四年(1898)6月,公度奉派出使日本大臣之命,延至8月戉戌政变以后,他还滞留上海。当时有人传说,康、梁便藏匿在公度的住所。请廷也巳确认黄遵宪(公度),乃是参与维新运动的一个要角,想把他逮捕到北京问罪,幸而得着中外人士的多方援救,才幸免于难。他有一首题为《仰天》的七律,用以表达他的满腔孤愤。诗曰:
仰天击缶唱乌乌,拍遍阑干碎唾壶。
病久忍摩新髀肉,劫余惊抚好头颅。
箧藏名士株连册,壁挂群雄豆剖图。
敢托鸩媒从凤驾,自排阊阖拨云呼!
1990年,庚子这一幕,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北京城大火。公度有一首《京师》,是写北京乱后一般的景象,诗曰:
郁郁千年王气盛,中间鼎盛数乾嘉。
可怜一炬成焦土,留与东京说梦华。
鹨鹆来巢公在野,鸱鸮毁室我无家。
登城不见黄旗影,独有斜阳咽暮笳。
在庚子年(1900)的前一年,亦即己亥年(光绪二十五年),公度因戉戌党祸,得罪家居的第二年。在其所作《己亥杂诗》八十九首的第一首,诗曰:
我是东西南北人,平生自号风波民。
百年过半洲游四,留得家园五十春。
这首诗,脍炙人口,是黄公度的第一首好诗,特附骥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