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去悲伤地,无可奈何地接受死亡,接受现实。
“如果早知道那天是我们最后一面
我绝不会和你谈论琐事浪费时间。”
——许嵩《如约而至》
早上在微博上看了一个关于人体冷冻技术的视频,可以去微博上搜一下“#中国第一家人体冷冻中心”,视频里采访中国唯一一个冷冻者的家属。
“你不经历这个事,你站在外面说话你永远不行。”
今年九月份我看过凯特琳的《好好告别》,现在想想这本书很值得看。我们应该接受一定的死亡教育,当然只是适当的教育。
接受死亡,接受每个人都会随时离开的可能性。这不是教我们像强迫症一样担心,在路上被车撞死,去的商场发生持枪抢劫,而是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不会哀痛不已、满心怨恨地问自己,问身边的人,“人为什么会死亡?”“为什么要让我经历这种事情?”。
考虑到社会实际效益,我们这里正式开始实行火化。零零后的我们在应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时候,总是会被冠以“开放”“不一样”的称号,仿佛我们与已经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人们生活的年代相差甚远。实际上,在“死亡教育”这方面我们几乎相同。
当一个完整的人,变成了一些尘尘粉粉的东西,那种握紧的无力感摧毁了我的最后一道防线,毫无征兆的悲伤漫天而来。
突然意识到,我们还是传统的人,至少是在面对死亡时。
我们擅长转移情感,或者说情绪转移,很难让情绪断连。而死亡永远都是突如其来,无论我们提前多长时间都无法充分准备好面对的事情。
“实际上我们没必要一而再地购买丧葬用品,我们缺少的是葬礼仪式的真正内涵。”
结婚仪式可以一拖再拖,但是葬礼绝对不可以。我们试图通过葬礼这样庄重的仪式,转达给死者的一些没说完的话,好的坏的无关紧要,向身边的人也向自己正式地宣布这个人真的离开了。要知道葬礼不是为了弥补我们的遗憾,而是让我们面对现实。
“尸体不需要你的惦记,事实上它什么都不需要,能躺在土里默默烂掉就很欣慰了,需要尸体的是你。只有看到尸体,你才知道这个人死了,退出了生命的游戏;只有看到尸体,你才能看清自己,知道自己也有那一天。有所见才能有所悟,这就是智慧的开端。”
凯特琳在这本书中介绍了为死者美容的一些事情,如果稍微了解一点,对于死者体面离开这样的心愿就得再做权衡,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死亡这种事情。
理想中的死亡教育是面对死亡时,我们可以专注于悲伤,不要质问为什么会死亡,也不要试图弥补我们的遗憾,尽管去悲伤地,无可奈何地接受死亡,接受现实。
June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199:此刻想喝一杯然后跳一下
- 197:美好是个正在进行式的动词
- 196:我的心骤然明亮起来 (1人喜欢)
- 195:叽叽喳喳,好幸福!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