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环岛日记
环岛日记(2020年12月15日-12月19日)
十二月十五日 下午近四点的飞机,想着能在机舱看日落了,没想到靠窗的座位都没了,两个人只能分开前后坐。我是喜欢坐飞机的,但如果飞行像地铁高铁一样家常便饭,恐怕也要苦恼于漫长的候机和赶赴机场的过程,说到底还是在新鲜期。每次坐飞机我都会像第一次,在起飞时不遗漏一刻遮光板外的风光,直到飞机平稳在重复的云层上。地铁是站台与黑暗的二重奏,高速是由那绿色的杆和路旁的树组成,铁路是无边的郊外农田,所有交通工具,最后总是重复的旅程。
飞机上是没有宁静的,始终伴有萦绕耳边的巨大的嗡嗡声。然而在黄昏即将到来,当飞机倾斜角度使无边无际的云仿佛触手可及,让人不禁沉溺其中,想把脸埋进那松软时;它缓慢又庞然地在空中旋转,遮光板折射进来的光斑在机舱内平移,照射在旅人的手上、反光在杂志上时,我仍旧得到了一些无比温柔的时刻。平日里远眺天际线,去想那尽头是什么,此刻望着无垠云层构筑出的那条海平线,我会想,是不是我目之所及的那个地方,远到悄然绕过地球的某一段孤形。
抵达厦门时天色已暗,但气温并不低,我们换下冬装,和朋友热热闹闹吃一顿饭后,我在酒店的书架上简单浏览了一番,好几本不错的书都在心里记下了,就回房间了,明天开始,将是我一个人的旅程。
十六日 午前出发去小渔岛书店,下了公交车先觅食,跟着手机本来要去一家评价颇多的店吃沙茶面,路过一家路边的简陋老店,也卖沙茶面,简单思索了一下我便调头进去了,开在老社区附近总不会坏,也没有连锁店和品牌店的敷衍气。意外地好吃,拍了照片给好友分享,外地人吃当地特色容易被“经典”、“招牌”一类的词语迷惑,我碗里的是所谓招牌:海蛎、猪肉、卤蛋、丸子,但我不禁想知道后来进来的那些本地人,轻车熟路地点上“加鸭血和豆腐,再来一个脱骨肉”,碗里的是什么味道。
吃饱了继续往前,这次特地带了相机,一路看一路拍,好像多一了双眼帮我看,总能看到好风景。 书店很安静,书多,都是旧书,自从前年在广州遇到一家旧书店,我就开始对老版本的书有特殊的爱好,单纯的二手的我倒是不需要,只是那些80年代、90年代的文学小书,封面与字体设计俱佳,忍不住一直买。找书的时候一位大哥和我互相交换着手中选定的书,我真怕他牢牢握住不还给我,他看上了我的一本《艺海拾贝》,心惊肉跳地,我连忙告诉他还有一本在别处。
最终收获了5本小书,都很旧很喜欢。拐去路边的咖啡店坐了一个小时后,我出发去鸿山公园,去年来厦门时已经去过那些热门的地区,这次不打算再去,鸿山公园就在边上不远处,登高后可以俯瞰厦门。
从一个长长的的坡道楼梯上去,山脚下是一个老居民区,掩映在棕榈树下,依山而建的老住宅,个别单独的住户门头已经破败,却不减此处枝繁叶茂的生机,最是喜欢这种老小区,把陈旧的时间也锁在里面,如同旧书一般。往上走,唯有一位老人在石凳上看手机,往下看去小区内一片安静,猫咪缓缓地走,一会就消失在密林里。
登山石阶越发凹凸不平,我不敢再拍照,收起手机和相机,专心致志观看。厦门比杭州更热,虽都是亚热带但显然厦门的植被更靠近热带,棕榈树、火焰木,结着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果实的树,随时随地伸出的某一支红艳的花簇,但越往深处、越往高处走去,我感受到一阵孤独,风一吹,满树的叶子和我的心一起颤动。当一个人独自旅行时,没有语言对话,满溢的思绪和念头,一个人只可面对他的自我,于是灵魂的贫瘠或丰富都一览无遗,焦虑和孤独也无处可遣,尤其是在一个全新的地方,午后摇动的树影,远处淡蓝色的海面,都加深了这种独享的缺陷。
下山时,我心情已有所不同,几番停顿流连,才缓缓下了山去。
晚上,在著名的八市,终究还是美食抚慰了我。
十七日 上鼓浪屿。这次专门走了各种小巷,好在全岛没有机动车,巷道四通八达,偶尔让我驻足的,并不是某些景点或者热门拍照地,而是老宅阳台上晾晒的寻常衣服,路过一条狭长小道,不经意地一瞥,却发现深处自成一景,交错的老墙,密密的爬墙虎,配色微妙的窗格,自在生活的岛民。 鼓浪屿真正的生活是在这些坡道上去的地方,沟洼纵横的旧房里,可称之为景点的文物建筑终是走马观花,没有建筑学的知识与兴趣,对历史人文的热爱,是发掘不出什么可观赏之处的,只是雷同于所有游客的目光。
名扬中外的万国建筑群,和独立于岛外的半封闭式生活,奇妙地在岛上共存,居民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在岛内自给自足,但一天中见到的人,不是几十年来的熟人就是几乎一面之缘却日日都不同的游客,我反而想象着那样的人:住在岛上的老宅里,午后出来找个便利店买包烟或者牛奶,找个僻静的无人经过的角落,逗逗猫,打打瞌睡,再回到房子里打开每天固定档的电视。却不失为我的一种理想生活。
以前我以为人旅行多半是在寻找新的东西,在一个新的地方,得以换上一副全新的目光,于是看路边的行人也觉得趣味很多。但这次上鼓浪屿,内心一个强烈的驱动还是让我明白,我不过是为了寻找我12岁那年在岛上度过的那一个月时间,去体会成年的我,再看到这些景物时的心境。这么说来,旅行对我而言是种回溯,把当下变成回忆,把回忆再变成当下。每当我触景生情,这个“情”,无非是过去的某种回忆,绝不会是我从未有过的新感受,而当下一次故地重游,这一次的情叠加上去,更深更浓。《忧郁的热带》里说,“每一个人身上都拖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着的那个世界去。”我无法割舍我当年短暂生活的一个月时间,像真正的岛民一样的生活,那和我之后每一次旅行都不同,那并不可以称作旅行,如果此刻去问与我一同生活的父母,他们也许并不会有太多感慨和回忆,但对当时幼小的我来说,似乎永远留了一部分在这里,而我现在,随时都能看见那个小女孩的身影。
天色渐暗,我打算在天黑前出岛,于是跑了起来,这次终究还有岛屿的另外一端没有来得及去,正好留给下次。
十八日 还是去了环岛路,一路走,想找辆自行车骑行,遍寻不着。今天厦门天气不好,阴沉沉,海也变得黯淡无光,翻上来一层层打碎的贝壳和垃圾。
去了一个人不算多的沙滩,但还是遇到了好几对拍婚纱照的,在光线不好的沙滩上用几乎同样的姿势依次排开,不断地听到摄影师的指导和快门,我想,要是一个浪过来,打湿谁的衣服,才有可能拍下最自然的表情。去年来厦门时住在这附近,夏天炎热,阳光充足,海滩上全是人,沿着步道和海岸线,能走走停停消磨一整天,一直走到夜晚热闹的沙坡尾附近去。今年来时是冬天,阴、大风、微冷,不能穿单薄的衣服,海也困倦无力的样子。
沿着海走了有几公里,挑了一辆环岛的公交车,我饿了,决定去市区觅食。去了有名的佳味再添小吃店,便宜,量大,但我不知道芋包里有酸笋,吃了两口还是接受不了,可惜浪费了。麻酱拌面倒是美味,吃的时候对面坐着一个像是常客的奶奶,一边吃一边和店里的服务员聊天。
出了小吃店我就去找咖啡喝,在咖啡馆等人,一起去吃晚饭,今天我好像患上感冒,整个人萎靡不振,鼻塞头疼,晚饭匆匆且味道一般,心心念念的姜母鸭好像不合我的口味,心怀忧郁地睡了。
十九日 今天是在厦门的最后一天了,今晚就要搭飞机回杭州。
我终于不是一个人玩了,特地把岛外的行程安排在今天,要去集美学村,坐传说中的“海上列车”,顺便去石鼓路觅食。
地铁上到地面上的一刻我们还是兴奋了,不停地呼喊彼此看窗外,环顾四周,其他乘客仿佛已经习以为常,只有我们两个人脸上写着两个大字:游客。长时间住在一个地方,就会对那里的美景失去敏感,甚至忽略,这件事也蛮可惜的,我愿我永远有第一次看事物的目光。
我们找了一个偏僻的海滩,只有废弃的渔船和一个在浅滩钓鱼的大叔,一片浓绿的不知名的小树林长在沙滩上,纯粹且盎然。有一半的天空忽然蓝了,云被吹散了,太阳终于出来了,于是原本灰暗的海面变得波光粼粼,像鱼鳞又像碎金,梦幻得叫人心醉神迷。桥下的渔船横七竖八地在水面轻荡,小时候我曾想自己如果住在船上会怎样,我知道有些渔民家庭一生都住在船上,无论躺着、坐着、站着,都晃悠在水波里,幼小的孩子也生在船上,可能还没上学,就认识各种各样的鱼类和水生植物,船上也晾着衣服,摆荡在近海时,犹如一座插满旗帜的小岛……
沿着海滩走,遇到一个正在和上钩的鱼拔河的钓鱼人,鱼线绷得很紧,我们都猜肯定是大鱼,相机和手机都准备就绪,总也不上来,不知道是鱼力气太大还是水流急难以掌握方向,他几番颇有技巧地调整后用力一提,哗!一块生了锈的废铁片。我们调头离开时,他还嘴不肯休:“我这一上午真是被搞死了……搞死了!”
中午吃了大阪烧、扁食、拌面、冬粉鸭,扁食店惊现老鼠,我吓得头也不敢回,恨不得双脚不要沾地飞起来才好。
回程时是公交车,拍了海上的风景给爸妈,爸爸说当年带我来过这,我却全不记得了,心想老爸挺时髦,那么多年前就知道带我来这外地人不太知道的地方玩。
晚上八点,我们上飞机了,该和厦门说再见了,夜色里飞机缓缓上升,下方璀璨的岛屿渐渐远了,淹没在黑暗之下,我闭上眼睛,心想,这终究还是一次,无比温柔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