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情侣
【前置概念】
结论:
1、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分为两类,爱情以及其他。
2、友情和亲情的性质是一样的,爱情多了个“唯一性”,其他的和友情亲情没有区别。
3、“唯一性”是指,从能力上来说,也就是能不能的问题,人一辈子可能爱不止一个人(爱情中的爱),但同时 只 能 爱一个人。
论证:
人,光屁股来光屁股走,(1)什么都带不来,(2)什么都带不走。
(2)什么都带不走:留下的只有知识、记忆、信念等。
(1)什么都带不来:人一开始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是什么都没有的,什么都不知道。一无所知 意味着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未知是恐惧的唯一来源,对于新生儿来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都是危险。
先从 [其他情感] 开始,这之后在讨论爱情。
第一份原初的安全感一般来自父母,父母是感情关系,可以外加名义关系,有血缘只是让成为父母的可能性更高。没有血缘也可以是父母,父母不一定只有一/两个,可以有很多个父亲母亲,比如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真实关系和睦的重组家庭。
真正意义上的养育之恩,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原初的安全感。对于新生儿来说,父母就是这个蛮荒世界的第一个避风港,为孩子成长起来,能够面对风雨之前,提供保护、资源、知识、信念——这就是养育之恩的一部分。
亲情中包括与父母的情感,其他亲情 与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 是同一性质,属于一类(参考百家饭),程度不同,性质上是一样的。
另外,[正常]的师生之间也是亲情,除此之外友情和亲情的性质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方便分类才划分为友情和亲情。
(主流声音中所谓的 “正常” 是指更常见,常见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正常的正应该是正确的正,故加上 “ [ ] ” 以区分)
只要是帮助你成长的,提供了资助、指导、锻炼、呵护,期待你的成长,就是亲情。题外话——只不过现在 “帮助、指导、锻炼” 这些词都已经臭了。
亲情里有的,爱情里都有,性质一模一样。爱情只是多了一个“唯一性” —— 人一辈子可能会爱很多人,但同时只能爱一个。
爱情中是相互成长的,希望对方成为 [对方应该成为的样子],这个 应该 不一定是我认为的应该,也不一定是你认为的应该,这个 应该 不是谁认为的,但我们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应该”。当然,亲情中也是有这些的。题外话——和“帮助、指导、锻炼”一样,应该 这个词也臭了。
关于 [应该],举个例子,电影《末代皇帝溥仪》中的一个桥段(非常棒的电影,英文的,不推荐)。
溥仪问他的苏格兰老师关于苏格兰人穿裙子的事。老师说苏格兰人不穿裙子,他们穿方格折叠短裙。溥仪表示疑惑,为什么要细究裙子和方格折叠短裙。
老师说,也许措辞不同,但措辞是重要的。溥仪问,为何措辞重要?
老师说,若言不及义,那么便无法说出自己想说的,绅士要言行一致。溥仪问老师,你是绅士吗?
老师说,我想做一个绅士,我尽力去做一个绅士。(摘抄字幕)
( I would like to be a gentleman, Your Majesty. I try to be.)
言归正传,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尝试和摸索,谁都不知道自己应该成长成什么样子,都是摸索出来的。希望对方成长,帮助对方成长,爱情和亲情中都有。接下来要说的就是爱情与亲情唯一不同的那个“唯一性”。
人眼的视野,能够清楚看见的画面只有一小块区域,甚至手臂竖起拇指,能够看清的只有拇指甲大小的区域,其他区域都是模糊的。
人的思维也是单线程的,人只能同时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所谓的多线程工作、多线程操作,能够多线程的只有熟练熟悉的东西。
【重点:】心灵深处的共鸣,同时这只能进行一个,因为即使是同一个人,每次共鸣也都是不同的全新。当然,可以今天和小明共鸣,明天和小红,后天和狗剩。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共鸣也意味着感受和记忆。实际上,很可能,人一辈子的所有精力用来爱一个人都不完全足够。但人却又需要另一个这样的人,因为一个人的“存在”必须依靠另一个“存在”才能存在(证明略,有兴趣的话有时间我再写)。
感受和记忆是需要消耗精力的,假设我和小明、小红、狗剩三个人,每个都有深刻的感受和记忆——达到这种程度的共鸣。那小明对我的 “和小红、狗剩的共鸣” 能够感受到多少,这需要我用更多的精力才能让小明感受到 我的感受。再之外,第四个第五个人等等。
爱情的目的/目标,是找到&培养出最了解自己的那个人,同时对方也是自己最了解那个人。
也因此,为何情伤那么伤,因为人一辈子去爱一个人可能都不足够,却每次都要孤注一掷。很无奈的事,想要找到&培养出那个人,培养感情的过程中必须孤注一掷。可以不去孤注一掷,这样也不会受伤,但那个最了解自己的那个人,也是自己最了解的那个人,就不能找到了。
以上就是爱情的概念,“唯一性”、应该成为的样子、必须孤注一掷。
到此,前置概念完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