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书报告
我不属于任何圈子,但是,我照样可以过得舒坦。
我当时买这本书的原因,好像是因为当时在京东上众多书籍里面被《局外人》这个书名吸引了。尽管我曾读过这本书,它却没有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为我读完后,没有非常深入地去写读后感探索主旨,而是读完后,就将其抛弃在我家的某个抽屉里了。再者,我当时追求“快阅读”,所以没有琢磨语句。所以,选它作为本学期的最后一本PRP阅读书目是因为我想更深入地去挖掘这本书。这次翻开这本书,我不打算像从前那样,随着那些给默尔索带上“存在主义”的标签的“专家”去带有批判性地阅读,而是“代入角色”,去感同身受。
翻开书,我发现我的书上有一些以前阅读时注释和高亮的字迹。我以前划下的句子都是默尔索说的令我震惊于他的薄情的句子。比如在门房问默尔索是否想最后看母亲一面时,他回答的“不想”。还有母亲生前的好友问默尔索“她老吗”时,他回答“很老”后,写下的“我不知道她到底多大年纪”。在母亲过世的章节的最后,我写下:“和母亲就像陌生人一样。这便是局外人吗?”和“为什么默尔索那么冷酷无情?”。后来,我在一些章节最后陆陆续续写了一些句子:“默尔索就像一个侦探一样,观察力很强,就像上帝。”【现在回过头来看就是自己曾经刻意强加给默尔索的标签,实际毫无意义】;“默尔索先生到底在想什么?”。我也非常渴望于知晓本书的主角,默尔索先生,他的经历和“存在主义”——局外人,是一个是什么样的角色?
重温这本书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熟悉的感觉。默尔索的言行让我想到了我们两个月前英语课上阅读的《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中的主角,Christopher。他和默尔索非常地相似,比如他们的观察力都非常敏锐,他们都不喜欢说太多话或者听别人和他们说太多话,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很冷漠,遇到什么事情都是以超乎常人的理性对待。不过,Christopher是自闭症,幸运的是他是个理科天才(那本书的作者留了悬念没有讲明Christopher的病症,但是许多专家读者通过他非常古怪的言行、过于理性的思维和他的异常的理科天赋可以看出来他患有自闭症)。以下引用为Christopher在得知母亲过世后的反应。
爸爸说她是因为突发心脏病过世的。
妈妈才三十八岁,而心脏病通常是老年人才会得的。而且妈妈又很爱运动,经常骑自行车,吃的是鸡肉、蔬菜和坚果谷物早餐这些高纤维、低饱和脂肪的健康食品。爸爸说,他不知道妈妈得的是哪一种心脏病,况且现在不是问这些问题的时候。
我说可能是动脉瘤。突发性心脏病是由于一部分心肌得不到血液供养从而坏死所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栓塞,就是有血块堵塞了某条向心肌供血的血管,吃阿司匹林或多吃鱼可以预防。爱斯基摩人就不大会得这种病,因为他们经常吃鱼,吃鱼能防止血液凝固;但如果他们受了伤,而伤口又很严重,就有可能因为血流得过于通畅、失血过多而死。
第二种则是动脉瘤。它会造成血管破裂,血液渗漏,从而无法到达心肌。有些人得动脉瘤仅仅是因为他们血管的某个地方很脆弱,就像住在我们那条大街72号的哈迪斯蒂太太,她脖子上的某处血管比较脆弱,结果在扭头把车倒进停车位的时候她突然死掉了。不过妈妈也可能是因为栓塞,因为长期卧床(比如住院)的时候,血液更容易凝结成块。
爸爸说:“对不起,克里斯托弗,真的很对不起!”但这不是他的错。
后来希尔斯太太过来给我们做晚饭。她穿着拖鞋、牛仔裤和T恤,T恤上印着“冲浪”和“科孚岛”的字样,还有一个帆板图案。
当然,Christopher跟默尔索最大的区别还是:C是先天性的“局外人”,而默尔索并非从小都是冷漠,对什么都不抱有希望的,他是自己选择成为一个毫无追求的局外人。之所以说他并非从小都漠然,是因为他在老板批评他“没有雄心”后,他坦白过:
「回想我的生活,我还不算不快乐。我当初上学的时候,也有过不少雄心。可我辍学后,马上就懂了,有没有雄心其实就那么回事。」
默尔索步入社会后,看清了这个虚假的世界,对其感到厌恶【或许“厌倦”更合适】,选择做一个不关心局外人。
来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吧。
第一次阅读的时候,我觉得:默尔索把所有生活中很不起眼的细节都刻画得很具体,比如对话和人物的动作以及环境描写等等。这样过于具体的描述真的会让我这样一个不耐烦的读者感到很难熬。我不懂,默尔索为什么那么怪异?连母亲下葬前,最后一面都懒得见的默尔索,为什么在监狱里又反复提起她?
默尔索并非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
他喜爱自然,对世界观察入微。审完案子,在囚车上,他听到了热爱的声音——卖报纸的吆喝声、晚归的鸟的鸣叫声、三明治小贩的叫卖声、有轨电车穿过城市高处的急速拐弯声、夜幕包裹海港前天空中的嗡嗡声……一切的声音,朴素又大众——默尔索并不讨厌这个世界,大自然的一丝温度就能温暖他好些时候。
他厌倦的只是他早已看透的人情世故罢了。他在法庭上懒得争辩,讨厌虚伪地胡编乱造;讨厌把信上帝的概念强加于他的神父——他接受绞刑的针对道德的惩罚,但是他不接受惩罚带来强加的信仰。老莎拉玛诺和他的狗、暧昧女友玛丽、邻居之间的殴打、神父的训斥、甚至最后他面临的属于自己的绞刑,他都厌倦地敷衍。好像,他没有在乎的人。
不对,他在乎母亲。他在监狱里,总提起和母亲的往事。他拒绝见到母亲的遗容,只是因为,他知道世间早有一死。他没有把母亲放在身边,是因为没钱。他不得不被法官套上“不孝子”的标签,作为被判死刑的最大因素,
说到死刑,他并没有因为被判死刑而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审视自己,他从没有阐明过对自己做错事的感想;在众人的目光下,被法官肆意地侮辱、鞭打的他也不在乎这些,反而在想过去的生活,夏天的趣味,傍晚的天空,玛丽的长裙和笑容。他是这个社会的局外人,也是自己的局外人。
这样听着他好像挺悲惨,他被社会误会,被神父“洗脑”,他没钱没圈子没朋友。但我倒觉得他的生活非常洒脱,甚至“幸福”。他没有被他所处的社会的愚昧虚伪的人们所同化,而是直面地丢掉追求、丢掉愿望、丢掉自我,却唯独没有丢掉内心最深处最难触及的母亲。
所以说,他并不麻木不仁。
虽然默尔索最后还是被执行了死刑【不像众多那些自带主角光环永远不会死的主角】,但是结尾真实却温暖人心。
「如此接近死亡,妈妈一定感受到了解脱,因而准备再重新过一遍。
任何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她。
而我,我现在也感到自己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
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与默示的夜,
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
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
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他死去了,却又同时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