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年度观影报告
查看话题 >回望2020 | 世界电影在中国,中国影展在北京,北京影迷在三环
文/CHRISTAN (豆瓣ID:平成宅叔)
2020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使得电影这类非刚需的文化产品成了这场黑天鹅事件中首当其冲的对象之一。得益于国内严苛的防控措施,在世界电影经历史无前例的寒冬之际,下半年久违的电影院终于敞开大门,向公众开放。于己而言,2020并不是观影最多的一年,但一定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年。全球电影产业急剧萎缩,北美第一大票仓的位置被中国取代,戛纳电影节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停办,有生之年第一次体验了隔座观影,虽然这种“待遇”令人向往,但还是希望今后永远不要发生。

由于待业的缘故,2020年我搬到了北京隔壁的一个“睡城”作为临时的安顿落脚点。它虽然是一个小县城,但配套功能跟二三线城市不相上下,是夹在京津之间的一块飞地,因为这里住着很多每天往返北京的上班族。我住的地方离通州区仅一河之隔,到天安门的直线距离不足三十公里。由于没有工作不用通勤,所以错峰出行坐公交到国贸三四十分钟就能到,另一个好处是可以省下一笔高昂的房租。言归正传,虽然我人不在北京,也不在北京工作,但是我70%的线下观影都是在北京完成的,所以斗胆妄称为一个北京影迷也并不过分,并且在北京这么多年,六环内至少65%的影院我都打卡过了,甚至顺义昌平和怀柔远郊我都去过。

下面我从一个普通“北京影迷”的视角回顾一下我的2020观影之旅。
看电影的主要方式无外乎三种:线上、线下和本地。为了方便后面的叙述,先简要介绍一下这三种方式。线上是需要联网才能实现的观影方式,通过主流的视频网站、电视盒子或者云盘来获取想看内容。相信随着后疫情时期的常态化防控和通信网络的更新迭代,线上流媒体会迎来一波井喷式爆发,而且我们正在见证这一过程,这也是当前很多人的选择方向。比如《花木兰》在北美就选择线上发行,华纳兄弟宣布2021年所有的电影都将在院线和HBO同时上映,2020年最火的网剧《隐秘的角落》(虽然是剧集,但也是按照电影的规格和标准制作拍摄的)。但是我个人很少采取这一方式,原因如下:第一是不厌其烦的广告,有些视频网站充了会员也去除不掉广告,或者需要单独购买片源(今年线上北影节春季影展我买了《春潮》,只能在手机端观看,体验极差,不能投屏也不支持Pad设备)。当然这是次要原因,画质的损失是我不选择在线观影的主要原因,如果你下载一部BDrip版的1080p电影,再对比视频网站所标称的HDR1080P,肉眼可见有着天壤之别。只有追剧、追综艺比如‘乐夏’、‘浪姐’,或者‘看理想’这类自制知识类视频的时候我才会打开视频网站(通常适用于下饭场景)。除上面两点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删减,有些当下热门的电影,视频网站总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剪辑手段来和谐掉那些“重要”的镜头。当然我也不全是排斥视频网站看电影,比如CCTV-6就很有多八九十年代的老片版权,谢飞导演的《本命年》我就是在央六看的,另外还有《独自等待》《那山那人那狗》等这些能勾起我们那个年代记忆的快被人遗忘的电影。2020年甚至上线了很多日本片,这让我一度产生早年在安徽卫视和央视看韩国肥皂剧的错觉。当然欧美大片也不少,只不过是译制片。因此我没事的时候就会开着电视当背景音,说不定深夜偶尔会有惊喜。另外一个我比较青睐的网站是B站,以前b站up上传了很多盗版电影资源,整改后的b站现在狂买版权,看弹幕也是一种乐趣,《信条》甚至因为逆向弹幕彩蛋上过热搜,而且b站在字幕上一直非常用心,现在也有高码率、高帧率和4K视频。数据统计我2020年在B站花费了将近800小时,如果换算成电影的话,相当于2020年我在线看了400部电影,这个数据也是让人瞠目结舌,堪比时间杀手。

第二种方式是本地观影,即足不出户,需要自己下载片源,购买或者租赁影碟,总之你需要实体的文件或者存储设备来存放电影文件。由于囊中羞涩,我没有购买蓝光机那样高档的设备,也没有买影碟,我只有去各个国家旅行的时候才会买一些光盘做纪念,比如去日本淘碟,乐趣无穷。因为日本音像产业极其发达,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租不到或买不到的,而且分类很细,有专门的成人音像店、有专门卖恐怖片的,还有动漫等等,品类五花八门。我个人的话更倾向于下载,所以会多花费一些时间,但有个好处是不用担心删减的问题。

目前我主要下载电影的网站是r***g、电*街和下**这三个网站,基本上能满足95%的需求,当然有些冷门佳作没有字幕也是很闹心,所以学好一门外语也是相当有必要。因为我喜欢截屏,所以我没有买投影仪之类的设备,我用的是一块32英寸的外接显示器(有条件的话推荐Samsung或者sony等主流品牌,色彩比较准,b站也很多选购视频)。目前我已经积攒了超过24个T的资源,按照我下载的单部9G来算,已经超过2500部优质资源了。如果将来经济实力允许,我会组装NAS,那样更方便,不用每天插拔硬盘(感觉如果我是b站up的话这里可以恰很多饭了,哈哈)。关于这个方式我不再赘述,有时间单独写一篇详细介绍。总之目前我观影的方式主要就是线下和本地这两种。


谈到线下,在世界电影票房损失惨重、各大影展和电影节纷纷折戟沉沙的背景下,国内成了复工最早的市场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标题里说世界电影在中国的原因。2020年国内大大小小的电影节和影展我光顾了二十个左右,其中一半以上的坐标在北京。放眼全国,北京也是影展最多的城市,即使上海也甘拜下风,这就是标题里第二句话“中国影展在北京”的由来。

2020年伊始,由于国内处在疫情漩涡的中心,所以影院停工了长达半年之久,《囧妈》甚至转为了线上首映,这也是国内第一部院线转线上的春节档较大制作电影。现在回过头看,虽然当时有一些争议,但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至少是成功了,真要上映的话市场反响不一定能达到预期。七月份最先启动的电影节是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第14届fisrt青年电影展,我本人是日本电影爱好者,上海电影节是国内日本片占比最多的,尤其新片,加上半年没去影院,所以看日本电影已经成了我去上海的第一驱动力。但很可惜,刚复工的电影院上座率控制在30%,所以票很难抢,我想看的电影只买到了不足10张票,索性放弃了去上海的念头。上海可能也是对日本和日本电影认同度最高的城市,反之亦然,就连我买的《架空OL日记》嘉定剧院那么远的地方挂闲鱼也很快出掉了。难怪坊间流传一句话:日本人眼里,中国只有上海一个城市,像山田洋次等很多日本导演,比如在《东京家族》《家族之苦》里选择男主去中国出差也往往是上海。上海可能是国内日本电影引进的第一站,然后北京会选取经过沉淀的口碑好的片子与帝都影迷见面,比如滨口龙介的《夜以继日》、《欢乐时光》,这两年很火的《小森林》以及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步履不停》等,甚至很多日本电影都成了北京电影资料馆的“月经片”(日常放映)。2019年我的日影新片最佳:《夜以继日》、《你的鸟儿会唱歌》、《爱情是什么》、《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等也都在北京悉数亮相。


八月,第10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姗姗来迟。相较于上影节,北影节的抢票顺畅了许多。排片相对于往年最明显的变化是大师经典少了很多,据说是为了北京产业和探索的方向,这个单元逐步从电影节撤了出来,同时也是给新人更多的空间和舞台,对新人的作品予以更多的关注,避免大量的老片影响电影节的本质,这也是为什么资料馆在十月到十二月连续办了费里尼和侯麦的大师展,规模也是空前盛大。今年我也变得比较佛系,不再死磕一票难求的经典,每天在各大转票群里乱窜,告别了19年那样为了求票寝食难安的状况,反而在新片里收获了不少惊喜。

本届北影节我总共看了20部电影,没有我喜欢到想打满分的作品,但有几部还是印象很深刻,在此我重点推荐5部。第一部是《热带雨》,本次北影节的大热门之一,为了保险起见,我找了朋友帮我抢票。本片用日常化的笔触精准刻画了中年女性所面临的来自社会和家庭多方面的困境,包括婚姻、生育、职业等,没有多少冲突,这个题材也是老调重弹,但是在儒家文化圈的民族都能感同身受,而且导演营造出的那种来自热带的潮湿暧昧的氛围给人极强的代入感。恰好我是在天幕新彩云的巨幕厅看的,北京朋友都知道这个厅虽然大,但是亮度比较暗,很适合看这种潮湿氤氲的电影,比如王家卫的《阿飞正传》我就是在这块大银幕上看的。

第二部推荐的是《小伟》,之前叫《慕伶,一鸣,伟明》,令人惊艳的处女作,在新人导演里我见过为数不多镜头感把控很好的,故事并无新意,但是镜头语言张力十足,还有诗意化的表达,非常值得褒奖和肯定。第三部纪录片《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较为完整地回溯了俄罗斯著名导演塔可夫斯基的创作生涯及其艺术追求。另外今年我也在资料馆看到了瓦尔达奶奶的纪录片《阿涅斯论瓦尔达》,这些艺术巨匠们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总能引发心灵上的共振。第四部推荐《默片解说员》,用喜剧的方式讲述了日本电影发展史上默片解说员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经历。第五部推荐的是《燃烧女子的肖像》,真可谓一票难求,不过我很幸运在临场前不到一小时收到了极限转票,也是本次北影节看的最后一部电影,观众素质极高,安静到俩女主气若游丝的呼吸声都纤毫毕现,体验极好。这部电影我觉得就是为大银幕而生的,油画般的质感、唯美的灯光和摄影,在影院看是一次难得的视听享受。此外《马丁·伊登》、《休日》《南法撩妹记》等也是出人意料的惊喜佳作。值得一提的是,《从宫本到你》是本次北影节在大银幕看到的尺度最大的片子,苍井优的主演的作品我是一路看下来的,感觉戏路和画风跟早期的小清新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年末在资料馆看的《她不知道名字的那些鸟儿》也是尺度令人咋舌。

写到这里,就来到了我今天要说的重点,中国电影资料馆,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隶属中宣部,是国家级电影学术研究和电影档案的收藏、保管和利用机构,也是“国资联”(国际电影资料馆联盟)的正式成员之一。有时候你会在资料馆片头看到电影的声音制式、幕幅等信息,那是因为资料馆也负责数字电影母版的收集、审查和技术鉴定。资料馆位于海淀区小西天文慧园路,紧邻地铁积水潭站,在北京的影迷无人不知,也是影迷心中的圣地,古今中外的艺术电影你都有机会在这里看到,大量的修复甚至4K修复会在这里第一时间面世。比如由上海国际电影节组织修复和申报的影片《祝福》就是委托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完成的,该片入围2020戛纳电影节经典单元。



资料馆日常放映的电影票价10元到120元不等,但基本都在40-60之间。于我而言,资料馆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良好的观影氛围,在这里你很少看到屏摄、聊天等等商业院线那些令人恼火的不文明观影行为(如果有那一定是新来的,但概率很低,而且会被呵斥或明令禁止),观众素质极高。我觉得一个良好的观影氛围甚至比影院的硬性条件更重要,它会成为一个默许的下意识的潜在的自觉遵守的规则,在全国很多影院,你都无法安静地看一场电影,无异于花钱找罪受。另外,在这里看电影,你不用过多担心删减问题,当然不是说完全没有,而是比重比其他地方少很多,比如去年欧盟影展的《高个儿》就把同性戏份删除了,结果剧情完全变成了另一部电影。但是拿今年我看的两部苍井优来说,就一刀未剪,再比如费里尼的《女人城》,一个硕大的臀部充斥整个银幕,这样的镜头相信不太有太多影院有机会见到。顺便说一下,资料馆也面向社会招收研究生。

另一家放映厅在百子湾,影厅比较小,我不常去,但也偶尔光顾。在地铁四惠东出来骑行12分钟左右即可到达。购票时注意区分,别买错了。

获取资料馆第一时间的排片信息可关注其公众号,每个月的排片一般在月底发布,除周一闭馆之外,基本每天都有排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资料馆入场需要出示“电子购票访客证”,需要提前在淘票票填好资料。小西天还有个2号厅,大概和百子湾一般大,购票时也要注意区分。以前资料馆有线下售票,但是疫情原因,统统改为了网络售票方式。

三环内除了西边的资料馆外,还有资料馆北边的天幕和深影,形成三角合纵之势,此处不再介绍。重点说一下东边的百老汇,百老汇也是一个影展很多的地方,位于moma园区内,但是我个人不是喜欢这东直门的万国城店,因为离地铁还有一段距离,冬天的话骑车太冷,打车又太近,而且影厅不宽敞,除非有大展,小展我现在基本只去百老汇的东方新天地店和apm店,地铁1号线王府井站就到,交通便利,音响也更佳,闲暇时间还可以逛东方新天地和王府井步行街。不过百老汇有个好处是有休闲区,有不少电影刊物可以阅读,而且对面有个库布里克书店,可以打发两场电影的间隔时间。在东二环和东三环的工体西路,还有一个法国文化中心,顾名思义,基本只放法国电影,影厅不大,没有纸质票,也不用选座位,在这个影厅内我看了《天使爱美丽》,以及酷儿影展的几部片子。

法文购票在一个“攒片”的小程序里,关注其公号就能看到,每个月还有很丰富的文化活动。票价基本都是40块。


三环内还有个值得一提的私立放映组织-----林象,两年过去了,这家组织仍然坚持每月放一次《大象席地而坐》。除此之外,讲述东北精神病院生存状态的纪录片《囚》也是林象长线放映的“常客”。林象文化成立于2017年12月,本意“Jungle Vision”丛林里的影像,是一种参差多态又包容万物的意象。三年以来,林象已经坚持进行了300多场放映活动,尝试把中国乃至世界的新锐艺术电影带到普通观众面前,策划了“向南的暧昧”“亚洲腹地”“山水乌托邦”等主题影展,承办了费那奇北京动画周,无论是从放映的延续性、视野的开阔性、主题的策划度、组织的成熟度等纬度,都堪称北京青年文化推广机构中的佼佼者。

以上大体介绍了三环内主要的艺术影院,当然很多的私立放映组织也没有提到。限于篇幅的关系,我将另起一篇来盘点我2020去过的影展,如果放在一个文章里会非常冗长,丧失阅读的耐心,就此搁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