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专业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入门书?
查看话题 >当我们谈论抑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抑郁自救指南
《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于玲娜著 中国法制出版社)是写给抑郁者的实用自救指南,帮助抑郁者认识抑郁,走出抑郁。
本文节选自第一章第1节。
当代社会,抑郁症得到了如此多的关注,「抑郁」二字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刊、公众号文章、心理自助书籍、心理测试,以及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谈话中。与此相伴的,正是对这个词的「滥用」。
既然《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是为抑郁者写的自助读物,在进入正题之前,恐怕要先弄清楚,我们各自认为的「抑郁」是不是同一种东西,而本书要谈论的又是什么。

来看下面几个例子:

从这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观察结果,是正式开始讨论抑郁问题前需要明确的:
01
说自己「抑郁」的人,不一定真的抑郁,比如A;而抑郁已经严重到要自杀的人,也可能仍然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承认)自己抑郁,比如C。
02
尽管把心理问题视为正常困扰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但在不少人的感受中,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的认定,仍然会带来一种羞耻的感觉——我们称之为「病耻感」。C的生气,有可能就是被激起了这种病耻感。
03
和病耻感相对的,是「污名化」和攻击:既然你有可能因被认定为抑郁症而感到羞耻,就可能有人通过说你是抑郁症来攻击你,让你感觉羞耻,比如B的领导。
04
当抑郁作为一种常见的身心问题被接纳时,自然会带来一种「病患的特权」。正如在学校里发烧了老师会让你早点回家,也许还允许你明天不用交作业,抑郁者和同情他们的人,也会希望周围人对他们「温柔以待」。
05
对应(4)的是,并非所有人都乐意给「抑郁者」额外的优待,一些学校可能会因为学生有抑郁症而劝退他,一些企业也可能会找借口裁掉那些有抑郁症的员工。
像小D父母这样的,更是大有人在,他们不能接受孩子以任何「理由」或「借口」放松学习,不愿意承认孩子有「病患的特权」,也就更不愿意承认孩子得了「抑郁症」,或允许孩子因「抑郁症」在家休息了。
部分出于这样的原因,很多人发现自己得了抑郁症时,都会犹豫要不要告诉父母,要不要用诊断书来向学校申请休学或向公司请假。
他们会担心自己的父母像小D父母这样,担心「患过精神疾病」的记录被写进自己的档案,担心被学校劝退,担心公司不再重用自己……
而这些担忧,不论真的发生,还是仅仅作为担忧停留在内心,显然都会加重抑郁者的心理负担。
06
最近几年越来越流行「抑郁是心灵的感冒」这种说法。一些人这样说的初衷,也许是希望大家接受抑郁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理问题,但「像感冒一样」的说法还是会带来很多误导,比如:
多喝热水,休息几天就好了。
不用特别做什么,该干吗干吗。
不会有生命危险。
不用担心复发。
当然不是这样。虽然一部分抑郁症听之任之也会自然康复,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可能要耗费多年时间。也有很多抑郁症,如果听之任之,会越来越严重。
而抑郁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会导向自杀的心理问题。还有相当多抑郁的人,尝试了各种身心疗法,中医西医,都只能勉强控制症状,到了特定季节还是会复发。而几乎没有抑郁症是像感冒一样休息一两周就能好的。
所以,「心灵的感冒」这种说法,用于缓解病耻感是可以的,但如果当真,反而容易延误抑郁问题的解决。
07
也是近几年,在一些公众人物自杀的新闻中,常常出现「疑为抑郁症」一类的描述。其实当事人是不是因为抑郁症自杀,最有说服力(或许也是唯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生前的诊断书。
尽管抑郁症可能会导致自杀,但并非所有的自杀都是由抑郁症直接导致的。
公众人物的死,常常牵涉很多利害关系,死因到底是什么,对外人来说并不重要,但在利益相关的人那里,却可能关系重大。
说某个公众人物是因抑郁症自杀,其实更像是一种「结束话题」的动作:是死于一种心理疾病,大家都散了吧!
那么,到底什么是抑郁症呢?
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区分了两种与抑郁有关的心理问题,一种称为「抑郁症」,另一种称为「持续性抑郁障碍」。
「抑郁症」的诊断指标包括:
1、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
2、大部分时间对几乎所有活动缺乏兴趣或乐趣。
3、明显的体重增加或减少(>5%),食欲增加或降低。
4、失眠(通常为睡眠维持障碍),或睡眠过多。
5、他人观察到的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未自我报告)。
6、疲劳或乏力。
7、无价值感或过度的、不适当的内疚感。
8、思考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或犹豫不决。
9、反复出现自杀意念,企图自杀,或制订了自杀的具体计划。
以上至少要符合5项,并且在2周内几乎每天存在,(1)和(2)至少存在一项,才能判断为「抑郁症」。
而「持续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指标是:
1、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
2、失眠或睡眠过度。
3、乏力或疲劳。
4、自卑感。
5、注意力不集中或难以做出决定。
6、绝望感。
以上至少要符合2项,并在2年以上多数时间内存在情绪低落,或者前面的「抑郁症」持续2年以上没有缓解,就是「持续性抑郁障碍」。
不同版本的诊断手册、教科书会略有不同,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大家也很容易在网上找到抑郁症的自查量表,其中的条目会更细致些,但都和上面列出的这些大同小异。
不过,在具体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我经常发现,不少人对一些条目是感到困惑的:

的确,如果严格对应诊断标准,很多人恐怕会发现,自己虽然既不是「抑郁症」,也不是「持续性抑郁障碍」,但似乎有那么一点「疑似」。
如果你感觉到了这种「疑似」,那么,本书也是为你而写的,虽然你从来没有被正式诊断为「抑郁症」,虽然上面提到的这些状态从来没有给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致命影响,但我相信,这本书会给你不少收获,帮你改善内心状态。
而如果你已经被诊断为「抑郁症」或「持续性抑郁障碍」,甚至被它们困扰了很多年,四处求医都得不到好转,那么,本书会为你提供一些新的理解抑郁症、理解自己的角度,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本书讨论的主题,相比「抑郁症」或「持续性抑郁障碍」,我更愿意称之为「抑郁型人格」。
这意味着,它是一种性格特质,是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当你有这类特质时,不论是「抑郁症」「持续性抑郁障碍」还是「疑似抑郁」,都可能时不时出现在你生命里。
在本书中,我很少使用「抑郁症」这个词,而更多地用「抑郁者」或「抑郁的人」,来指代这一类抑郁的「易感人群」。本书正是为他们而写。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一本资深心理咨询师撰写的实用抑郁者自救指南,以专业的心理学视角、生动的案例和简明的分析,探讨了现代人(自己或亲友)可能产生的抑郁思维习惯、情绪感受及抑郁的身体表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抑郁者和抑郁问题的成因、特点及可行的解决方法。
在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抑郁的心理学原理、缓解方法的同时,也帮助读者减少对抑郁固有的成见和担忧,增进对抑郁问题的了解;帮助读者做好心理调节,自救或助人,走出抑郁,收获更好的人生;同时启迪读者对生命、生活环境做更深入的思考。
作者简介:
于玲娜,浙江大学心理学学士、硕士,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高级组毕业。心理咨询师、督导师,日本东京映心堂心理创始人。业余从事小剧场表演多年。具有10余年心理咨询从业经历,超7000小时咨询经验。在抑郁、强迫、焦虑、恐惧、疑病以及躯体化问题、轻度人格问题、女性成长、创伤陪伴等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心理写作者,长期撰写心理学科普文章,并开设知识付费课程“如何与人格障碍型家人相处”,广受欢迎。译有《母爱的羁绊》《为何母爱会伤人》《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