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读书记录
NO.1《马克吐温短评小说集》 分类:短篇小说 时间:1.1~1.9, 大部分篇幅都较短,有4,5篇较长一点,百万英镑在我印象中应该有在国内课本里出现过,那也时好早之前的事情了。
NO.2《论自由》 作者:约翰 斯图亚特 密尔 分类:政治学 1.10~ 1.22,这本书,有点难,读完先去看了下大神们的书评,发现国内出版过很多次,也有很多译者,读的kindle版,纸质书应该不厚,内容不算多,但深度足够深,一本19世纪中期出版的书,密尔也是在英国当时的大环境下来写的,可以说思想非常先进了。部分内容可能还要复读下才能理解的更深些。
NO.3《伪装的艺术:回忆录小史》 分类:回忆录 1.22~1.27 推荐一看,今年的第一篇书评就写个这本书吧,这些人的故事里隐藏着欺骗,而我们永远都不会发现,其他就不过多介绍了。1月份完成了3本书,不算多。
NO.4《如何不喜欢一个人》 分类:心理学 1.28~2.5 买这本书可能全是好奇心作怪,被书名吸引了。买完头两天读了20%然后搁置了几天,今天索性一口气速度看完,这其实是一本适合极小读者群的书,就是如果你曾经遇到过渣男或者渣女,或者被pua过那么你可以看下作者写的内容,如果没有以上的经历,那么及时你泛泛的读了,也不太容易理解书中写的关于“心里变态”“有毒型人格”到底是啥样,所以我觉得绝大部分人没必要看了。当然你又好奇心也可以翻翻看,买kindle版即可。
NO.5《第一个人》 分类:小说 2.5~3.6 加缪遗作,很多人说这本书是加缪写的最好的一本书,很早就加入想读书单了,最初感兴趣是因为看到关此书的一句话,一个比父亲大的儿子如何追忆父亲的过去,书中已此为开端展开了主人公对儿时的回忆,对父亲的回忆反倒没有描写太多,与加缪的《鼠疫》《局外人》完全不同,这本书虽然被分类为小说,但却是一本回忆录的写作方式,如果对加缪感兴趣还是不容错过的。
今年在扬州西西弗书店免费蹭完的,算起来也节省了买书的钱。 NO.6《图说西方建筑史》 分类:西方艺术、西方建筑 作者:佐藤达生 这本书通过时间轴和地理位置来讲述西方建筑艺术,对于建筑艺术的解读要比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里讲解建筑艺术的部分更详细,很适合普通小白入门阅读,不过对于外行来说如果要想深入记住作者讲解西方建筑知识可能还需要反复阅读。
NO.7《艺术风格鉴赏》 分类:西方艺术 作者:丹妮拉 萨拉曼 北京出版集团出版的,这本书如果是非专业爱好者就不太推荐了,因为是彩印当图册看算是不错,出版方印着37.5万字,我看连8万字都没有,定价69.8也很贵,关键是对于各时代的艺术分类介绍太细碎了,而且是绘画、建筑、装饰穿插着出现,每种艺术风格介绍的也都很短,书中的内容也有点虎头蛇尾,到最后几篇内容图册例子都很少了。
NO.8《饥饿:一部身体的回忆录》 分类:回忆录 豆瓣评分:8.5 这本是2021年的新书,去年读过一本书叫《伪装的艺术》是讲回忆录写作的,读完之后我其实对回忆录这类图书会报着某种警惕性阅读,因为大内心会相信作者会因为某种原因隐藏事实,但这边书还是比较推荐一看的,作者是一位最高体重达到400多斤的黑人作家,从文字中阅读作者的成长史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造成自己极端肥胖起因像恶魔一样驻扎在她内心二十几年,甚至不愿与家人分享,但是作者在书中并未提及太多那段不光彩的历史,而是对后来成长过程中因此造成的成长史分享给读者,其文字写的很简洁、轻松,但能感受的到作者依然承受着很大压力,我觉得黑人在讲述回忆录小史上有着自带轻松的气氛。
No.9《毛姆的书单》 分类:阅读推荐 豆瓣评分:7.6 看豆瓣出版信息这也是一本2021的新书,我个人觉得还相当不错,但豆瓣目前评分感觉很低,该书分两部分,一是毛姆对阅读和小说写作这件事的个人理解以及谈到了哲学(篇幅不算少)对毛姆的影响,第二部分这是毛姆推荐的书单,按书中的内容推荐了英法美俄四个国家的图书,当然因为是英国人,对本土图书的推荐和作家介绍稍稍偏多些,其中对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这些大作家个人生活的追忆和调查也非常有趣,很八卦。即便不看毛姆推荐的书,本书中的内容也值得一读。 NO.10《这书能让你戒烟》 分类:养生、健康生活 豆瓣评分:8.4 至少对我来说这本书很有用,书中观点很科学,唯一不好的书中也有说,就是因为参照书中方法戒烟太容易了,也很容易复吸。
NO.11《战时笔记》 分类:人物传记、哲学 豆瓣评分:8.2 读了很多哲学入门级书籍,当然也买了入康德的书但还没到能读完的级别,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一直都是我最能接受的哲学思想吧,所以今年读了他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有很多生活部分的记载还是比较容易些的。
NO.12《贫穷的本质》 分类:社会学、经济学 豆瓣评分:7.5 作者从观察实验来出发来解释为什么很多地区很多人会贫穷,又如何摆脱贫穷,刚好好像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我记得也是研究这个话题的,中国现在仍然有一亿非常贫穷的人,不过穷人不会读到这本书,而如何解决真正的贫穷还需要多方面的推动。
NO.13《长日将尽》 分类:小说 豆瓣评分:8.9 个人读的第二本石黑一雄的书,他获得诺奖那年读了《远山淡影》,隔年闲来无事又读了一遍,这次把长日将近也读完了,作者的有他自己的风格,这本书也不例外。他的书读完总是会让人思考,也会感觉有点压抑。
NO.14《老人与海》 分类:小说 豆瓣评分:8.7 这本书应该是推荐经典阅读系列里,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语文课有书中的内容,早就听说了海明威这本代表作了,只是到现在才第一次读,内容不多算个小中篇吧,不过让我印象深刻的事书中描写老人喜欢棒球的段落。
NO.15《社会契约论》 分类:政治、哲学 豆瓣评分8.8 很经典,特别是如果用当今道德、法律观念来思考作者100多年前的观点,真的惊叹卢梭的超前思想。
NO.16《墨菲定律》 分类:心理学 豆瓣评分:6.9 想必墨菲定律大多数人都听过,也还有其他同名内容完全不一样,这本是国内作者拼凑出来的心里学现象大集合,书中内容感觉是其他心理学书籍东拼西凑整合在一起的,如果真的想读心理学方面书就不要看这本了。
以上6~16本书全都是在书店阅读的,总计11本,没有买实体书也没有买电子版本,也算是做到极简读书了。
NO.17《夜神科尔内尔》 分类:小说 豆瓣评分:8.9 短篇故事组成的一本小说,5个月前读完的,到现在基本忘了书中的任何内容,小说对我来说可能偏向长篇以及非虚构类描写现实主义生活那种。
NO.18《卡拉马佐夫兄弟》 分类:小说 豆瓣评分:9.4 这本书应该不用过多介绍了吧,即使没读过的人应该也听过,之前读过一些俄国的作品,都是长篇为主,这本书非常值得读一读。
NO.19《烧纸》 分类:小说 豆瓣评分:8.6 读这本书的初衷纯粹是为了扩充下世界各国作者的书单,第一次读韩国作者的书,作者也是一名导演,这本书本身内容我也蛮喜欢的类型,穷苦百姓生活的回忆,那段历史又与中国很接近。
NO.20《双城记》 分类:小说 豆瓣评分:9.1
NO.21《傲慢与偏见》 分类:小说 豆瓣评分:8.9 上半年读了一本书叫毛姆的书单,毛姆本人推荐了一些他认为经典的书和作家,此前我读这类经典历史小说偏少,很多都是近代作者或者并没有那么大名气的书,所以今年读了前面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狄更斯《双城记》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说类型都是经典长篇,只是人物、生活背景和故事有所不同,当然如果如果能全部读完这些读者也是会很容易区分哪本书是经典中的经典的。
NO.22《弹性习惯》 分类:管理、自我管理 豆瓣评分:7.6 这本书还挺有意思的,虽然评分不高,这本书适合做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看看,我们做很多事情无法坚持、比如建设、烹饪、读书、学习等等等等,如果你有这方面困惑,这本书真的很适合。
NO.23《克拉拉与太阳》 分类:小说 豆瓣评分:8.3 这是我读的第三部石黑一雄的作品,这本书背景是未来,有点半科幻式,写作手法还是作者的一贯风格,只是年代感不同之后总觉得不如《长日将尽》和《远山淡影》好看。
NO.24《人性的枷锁》 分类:小说、长篇 豆瓣评分:9.0 毛姆的书,真的有毒,谨读,这是读过毛姆的第五本,三本长篇一本短篇和一本毛图书推荐,之前一本书《刀锋》已经再我身上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读完之后很久我一度以刀锋里的拉里原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且十分羡慕和敬佩拉里的勇气,读完这本《人性的枷锁》后又重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和对待人生的方式。所以读毛姆的书最好不要入戏太深。
No.25《偏见的本质》
分类:心理学,社会学
豆瓣评分:8.4
这本书主要以西方国家的视角描写白人对少数族裔的偏见,特别是黑人和犹太人,非常全面的写出了偏见产生的种种原因和可以缓解的办法,对于中国人来说虽然我们没有族裔矛盾,但现实中依然存在很多因群体分类而产生的偏见,如果用心阅读此书,现实中还是可以避免很多偏见的问题。
No.26《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分类:经济学、社会学
豆瓣评分:8.1
这本书是二十年前作者写西方国家从生产型社会慢慢转到消费型社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对于国内来说目前好像因为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也正处在转型过程中,目前看中国仍有一部分人还摆脱不了去工厂做基础工作的命运,而少部分人已经步入了消费型社会同时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底层人民对消费主义的向往,该书作者虽然写的比较激进,但也把转型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和痛苦描述的很准确。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No.27《马可瓦尔多》
分类:小说
豆瓣评分:8.9
第一次读意大利文学,读完书后看了下其他豆友的书评,这本书写于1965年,书中写的是一名意大利城市中的普通搬运工人他眼中所看到的城市的样子和城市四季交替变化的样子,从书中能感受到工业革命后对普通打工人生活的定义,刚好上一本书读的是《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社会学书籍,感觉这两本书真是完美的感受了一次西方生产者社会的运转方式,也确实早于中国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