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堂松庄等雪 寻古及放空
暑期旅游时,碰到一位颇有气质的民宿管家,她热情邀请我们去她的杨家堂。言谈中,她对民宿经营有自己的思考,对环境意识有不错的品味,对服务内涵有丰富的定义,于是,我答应会在合适的时候去看看。
平淡的日常,我想要外出释放一下,决定去杨家堂。直觉告诉我,下小雪的杨家堂应该是最有诗意的时候,我约了一位志趣相投的高中同学择时同行。
掐着希望下雪的时间点动身,天气预报却不断变化,一会儿说下,一会儿说不下,但我们的心已远行,容不得犹豫,充分考虑结冰可能的行车危险因素后,决定出发。
从杭州到丽水松阳的杨家堂车程起码需要近4个小时,后面一段路基本是弯弯绕绕的山路,越进入山麓越有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神秘和悠远。杨家堂有350多年的历史,是依山而筑的坡地村落,黄泥墙壁、黑瓦和马头墙,整个村落合着风水坐东朝西,陷在四面环山的山坳坳里,破败颓废却又炊烟袅袅,那种遗世独立,那种从远古而来的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不失“小布达拉宫”独具一格的魅力。立在村口的两棵父母大樟树送走了村里很多文人志士,看似封闭的村庄,民风淳朴雅香。夕阳照射下的斑驳树影恰逢黄牛归来,金黄黄的强烈光茫里一幅“夕阳归牧竖,牛背数舂锄”的画面,突兀而来,这个村头强烈场面感的意境,瞬间让这位来自西安的萧芳决定留在了杨家堂。
冬夜,我们围坐在萧芳烧着的炭火盆,我们喝着萧芳调制的清香家乡花茶,一会儿看书,一会儿说些悄悄话,一会儿美滋滋的拍些照片,内心里企盼着晩上能下些许小雪花。屋外气温已是零下6、7度,而屋内三二闲坐,灯火可亲。
清晨醒来赖在床上,听到了远远近近的鸡犬之声,还有叽叽喳喳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听得出鸟儿在玩耍,鸟儿在欢唱。
萧芳发来微信,说快看窗外,下雪啦!人品爆满!
一个腾跃起床,拉开窗帘,哇,小雪密密的悄无声息地已经下了很久,瓦片上已是白白的。如意!感谢上苍!
迎着小雪,我们去了杨家堂的宗寺庙,穿梭于石块小路,高高低低,在最好的景观亭中摄入最美的村庄雪影。还有那红透了的残存在柿子树上的柿子,像是一个个的小灯笼,这一抹深红点缀在杨家堂金黄色的泥墙和满天白色的雪花中,惊艳却有着深深的内涵,空气中都带着一点点甜味。
古老的村子,鳞次栉比的古建,翘首相对的马头墙上,韵味十足的壁书壁画,在水汽和炊烟氤氲中,宛若画卷。杨家堂人将《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宋氏宗谱家训》里的文字悉数搬上墙,几百年之后,虽字迹难辨,但历史和文化的气息依旧浓烈。
下了一天的雪,第二天又如期的蓝天白云,暖阳高照,我们去了三仓殿、松庄。三仓殿有颇具阵容的杮子树,背景雪山,画卷秀美显气势。真是“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柿树挂灯笼。欲问谁家怎不摘,等到风霜甜不溜。”
路过三仓殿,10多分钟就到了松庄村。松庄村是江南600年历史的古村落,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称为“最后的江南秘境”。村中心的古石桥,有100多年的历史,纯粹地用溪流中的石块堆砌而成。松庄和很多松阳高山村落不一样的是,整个村庄被清澈无比的溪水S型汩汩穿过,非常有灵气。古村依山傍水、黑瓦黄墙、鸡犬相闻,有着中国乡村最原始的美感。村里还有几十户老居民,阿婆阿公在溪里洗衣挑水,在山脚下劈柴,自然祥和。
在这里,遇见了原始的生活烟火气息和避世的纯净灵动味道,也许,我们还会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