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岁读三毛
同样的书,不同的年纪读,能读出不一样的况味。譬如人的口味,小时候爱吃的,长大了未必依然爱吃,反之亦然。所谓成长,本质上是一种变化,至于这变化是否向好,只有自己一心知道。
中学的时候,读琼瑶的女生多,那时候琼瑶还没被大面积恶评。男生大部分留着郭富城的发型在街面上流窜,小部分爱读书的,也多是读金庸古龙。三毛自然也有人读,但因为是女作家,我是不怎么读的,怕被嗤笑。
大学时零星读过几篇她的文字,摘录性质,散见于一些台港澳名家散文集里,总有被打动的地方,但不太说得出来,彼时她离世已数年,热度早已经过去了,我也找不见人谈她。何况,我自己的兴趣也漂浮不定,很难聚焦在某一个作家身上不转移。
忽忽间这就又是小二十年过去,去年才详细了解了一下三毛生平,今年开始有意无意逐篇读她的文字,大概我也是上年纪了,读一篇需要停一下,有时候甚至篇中,就得停下来看看天,想一下,理一下思路,平静一下情绪。
不想如那些文评家一样给她贴各样标签,这就像我读唐诗宋词,绝不爱写诗论,会心处言语不能及。
三毛的文字,如实呈现了她是怎样一个人,人到中年我才发现,原来我和她其实很像,那种在书里时常遇到共鸣的感受,实在好极了。假如我有哆啦阿蒙的时光机,实在很想穿越到1973年的撒哈拉,寻着那个赤足游荡的东方女人和她的大胡子丈夫,和他们在夕阳底或者星光下,倚着滚滚沙丘,做促膝长谈,想必人生大乐事。
为什么台港澳,尤其是台,那里的作家常常细腻到人心尖尖上呢?真好啊,人应该怎么活着,我觉得三毛给我做了一个好示范,如果你天生有那么一点灵性,那么不要埋没它,使劲地延展你心灵的触觉,感知活着的每一分每一毫,真实,纯粹,无拘无束,就极好。
读三毛,让我更坚定余生的路怎么走,谢谢所有那些引领过我的写字的人,谢谢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