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创业 VS 投资
(转自一点资讯专栏)
我自己在创业前,就做过一些投资,这几年随着创业,资本也在不断增加,于是开始思考,怎样的投资才算是成功?
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是我读下来那么多创业和投资关系中,比较好的一篇。
我认为如果只是通过投资获益,可以算是成功了一部分,但不是我们最终应该达到的目标。在我创业的时候,我也时常想,如果我只做一个投资者,是否会获得轻松一些。
现在我觉得,创业也是,最好的投资。
其实这个话题在我脑海中存在好久了。
我一直在投资,也在创业。这两件事情有很多相似之处,却也有不少不同点,需要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原则和方式来处理,很有意思。
本来想让这篇文章在我的潜意识里再多生长几年,但今天突然有些灵感,就把它们记录下来。
在开始之前做个说明,这里说的投资更偏向于二级市场投资,我的读者里有很多一级市场(VC)朋友,我觉得 VC 尤其是天使投资,介于这里说的投资和创业之间。
1
低概率 & 高赔率
投资和创业,都是创富的摇篮。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财富排行榜上,最有钱的人都是企业家或是投资人。
但其实,投资和创业成功的概率都很低,你看到的只是少数幸运儿,大多数失败者都消失在人群中。
从数据来看,股市有七赔二平一赚的说法,也就是只有 10% 的人最终能在股市赚钱。
创业就更惨一些,如果拿存活率来看,95% 的创业公司会在 5 年内死掉,如果世俗一些,用 IPO 来衡量一个创业公司的成功,有统计说这个概率只有五万分之一。
当然,最终的结果等于“概率 X 赔率”,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和资源管理好这个公式。比如你在投资的时候,通过分散、低价等方式降低投资单一标的失败的概率。
创业怎么管理呢?大概只能是连续创业了吧,哈哈。开玩笑,后面会说说我的想法。
2
机器
在《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里,有这样一句话:
太多人把投资理财当成了一件非常抽象的事情,而忘记了只要我们在做投资,我们就是把钱扔到一个非常真实的、希望用这笔钱创造更多财富的组织里。
比如很多人在买 P2P 的时候,只会盯着收益看,只觉得这是一个“投入 1 万块返回 11000 块”的“理财产品”——但世界上并没有一种神奇的机器,把钱扔进去一年之后就能返回 10% 的回报,而只有真实的、创造财富的公司、人与双手。
换一个角度,如果把创造财富的公司来比喻成一个机器的话,投资时,我们在寻找这样的机器,而创业时,我们则是在打造这样的机器。
阿里是个机器,百度是个机器,腾讯是个机器,格力是个机器,乐视是个机器,瑞幸咖啡也是个机器,有知有行也是个机器。
如果你把 1 万元放进这样的机器,最后的结果会大不相同,因为每个机器创造财富的速度、质量和方式是不一样的。
3
生命周期
从这个角度,投资和创业都是在寻找那个机器。不同的是出手的时机。
创业是从 0 开始打造这个机器,最早的时候,甚至一切都在创始团队的脑海中。
投资不同的是,可以在迷雾逐渐散去的过程中开始下注。
天使投资人更接近于创业者,因为他们选择这个机器的时候,大概率也只能看到创始人描述的样子。
VC 好一些,MVP(最小功能产品)跑出来,有了数据甚至爆发性的增长,死亡概率大幅下降。
二级市场投资,或者我们俗称的买股票,这时候我们已经大概率能看到这个机器的80% 了。
巴菲特在苹果从科技公司变成消费公司的时候才出手,是因为这个“机器”的可预测性大大地变强了。
创业和投资,是在这个机器的不同生命周期出手,概率不同,赔率不同,经历的旅程也不同。
4
解构 & 建构
投资是“解构”的过程,创业是“建构”的过程。
投资是在不停地解构,希望找到这个机器的核心密码,判断这个机器未来是否还能继续地创造财富和价值。
“创始团队的初心”、“强悍的技术能力”、“拥有很好的产品感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这个机器已经形成后去试图寻找到机器的核心要素。
一方面,这些核心要素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这个机器未来是否能持续或者赚更多钱,另一方面,这些核心要素也帮助我们总结规律,可以找到更多其它机器。
但其实,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直接的“因果关系”。把你“解构”后的要素放在一起重来一遍,就能得到同样的结果吗?大概率不会。
我们看到的结果,背后是由无数“因”构成的,还有“运气”掺杂其中,这也就让这个解构过程更加困难。
创业则是从 0 开始建构,更难。
这是个“认知”变现的过程,你究竟有多大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后的结果。当然,必须承认这一路还得和“随机性”共舞。
相比投资,有利的一点是,这个过程你可以有更多的掌控权和调整机会。这也是我更喜欢这个游戏的地方。
5
商业模式 & 企业文化
投资研究到最后,我觉得一个企业或者机器,最重要的是“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商业模式就是巴菲特所说的雪坡,选择了不同的商业模式,大概率决定了这个机器创造财富的结果。
拿银行业这个赛道来举例。招商银行和其它银行,在同样的赛道里面,采用了不同的商业模式。
大行是用低成本的资金或者其它方式对接各种各样的客户(和他们的钱),而招商银行则是先通过高质量的服务、一卡通等找到人,再为这些人匹配合适的产品,做好服务。
不同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结果(ROE)。
再说“企业文化”。业务终究会死,文化生生不息。信息时代,商业模式被挑战甚至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企业能不能迎接各种挑战、抓住机会、在艰难的时候挺过去、在有诱惑的时候坚守初心,都依赖于企业文化。
百度曾经有很好的商业模式(姑且不谈这个商业模式的商业伦理和社会价值),也曾经是 BAT 的排头兵,但现在百度的市值不足阿里、腾讯的十分之一,也远远不及字节。
更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是百度的企业文化(包括价值观、认知 …)无法支撑它的继续成长。
创业则是同时创造“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的过程。
一方面,你需要选择行业,打造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还得找到商业闭环的方式获得收入。
另一方面,创始团队每天的行为举止,就变成了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这点通常在早期不被创业者所重视,毕竟活下来的概率都不高。
但真正等一个公司站稳脚跟后再来审视企业文化,则会发现很多已经无法改变了。
6
挥棒
投资和创业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是“运气”因素在其中的占比不同。
投资是一个很长时间的连续博弈,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好运气和坏运气会相互抵消,最终概率会让你的能力体现在结果上。
创业的残酷之处在于,即使你做对了很多事情,如果没有运气的垂青,可能最终还是无法走的很远。
股神巴菲特经常用棒球来比喻投资,如果抛过来的球不够好,你可以选择不挥棒。创业则真的是棒球,你必须挥棒,否则会被三振出局。
很多风险投资家把创业的过程比喻成开着飞机换发动机,你必须在飞机坠毁之前让发动机重新启动。
对于创业者来说,可供试错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个资源不止包括资金,还包括团队的士气。不挥棒,这些也会失去。
必须挥棒。
7
风险
只要是在资本市场待的时间够长的人,都会对风险足够敬畏,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武器”来管理风险:
比如“安全边际”—— 让我们买得更便宜,给估算留有犯错的空间;比如“分散投资”—— 通过持有多家公司,来分散掉一家公司失败甚至破产的风险。
对于创业来说,这些武器并不适用。
我喜欢《让大象飞》中霍夫曼的比喻,创业的过程像是在一个充满浓雾的森林中寻找出路的过程。风险是什么呢?最大的风险就是死掉,在资金和士气耗尽之前,无法找到出口。
怎么解决或者管理这个风险呢?
最直接的想法是分散,兵分几路去探路,就像投资中的分散一样。我不同意这种做法。
创业者本来的优势,就是在局部的认知和投入兵力上能够超过市场上的大公司,快速打开突破口。像投资一样分散的结果,大概率是在不同方面上都用兵不足,收获几个失败。
我觉得更好的办法来自下面这张陆奇博士的幻灯片:
迈出第一步 + 迭代。
先说快速迈出第一步。我们要打造的机器,最早是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存在于脑海里面的推演,大概率会快速被现实打脸。与其不停在虚拟中想象,不如快速把产品拿到市场上检验。
霍夫曼有一句著名的话,大意是:如果你没有为你的第一个产品感到丢脸,只能说你推出的太迟了。
再来说迭代。
产品上线后,我们会快速收到反馈。这些反馈有用户的声音,也有真实的数据。这些反馈可以帮助你判断产品是否走在正确的路上,哪里需要修改。
甚至连创业的方向,可能都是错的。当然,这里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到“高质量”的反馈,毕竟“坚持”和“固执”的界限没有那么明显。
其实,更重要的是,在迭代的过程中,团队会成长。大家会从这些或成功、或失败的反馈和迭代中,收获认知、锻炼能力,变得更好。
这个更好的团队可以让笼罩在森林中的迷雾,变得稀薄一些。
一方面浓雾变得稀薄,一方面我们快速奔跑、撞墙换路,剩下的就坦然交给运气。
8
沟通
很多人喜欢投资,是因为他可以是一个人的游戏,不需要别人的认同。
好的投资大多都是与共识在对赌。
如果你管理的是自己的钱,就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让其它人认同你的想法,最终让结果证明对错。
如果你是基金经理,管理的是其它人的钱,你就必须沟通。大到你的投资理念,小到每一个投资案例,你需要你的持有人理解、认同你的做法。
对于创业者来说,沟通简直是最重要的事情。
一方面,就像前面所说,打造的机器存在于你的“脑子”里,看不见摸不着,你需要让团队相信你看到的东西;
另一方面,创业早期存在高度不确定性,这也意味着公司经常需要快速应对变化,可能上午的主意下午就变化了,高效、充分的沟通可以让团队接受甚至享受这种变化。
从一个人,到管别人的钱,再到带领一帮人创业,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说服大家、寻求共识,沟通的难度和浓度急剧增加,但另一方面,也收获了更大的杠杆。
9
热爱
不知不觉写得太长了,我要赶紧收个尾了。
每当有人问我是否要创业的时候,我都会问他这个问题:你热爱你做的事情吗?
这不是矫情,而是最重要的问题。
创业本身非常难,过程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你无法像做投资一样,用概率和赔率组成的数学期望公式来管理结果,做出决策。
投资需要理性,但创业有时需要非理性。
创业的感受就像坐过山车,时而觉得自己是世界之王,时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突然发现这和我最近写作的感受很像……)
支撑你在最难的时候挺住并继续挥棒的,只有热爱。
就像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面讲述的:
当斯科特带领伙伴们奔向南极、当祖特尔只身一人前往荒凉的旧金山、当菲尔德决心横跨大洋铺设一条电缆,他们并没有反复计算成功的概率,也根本不知道等待自己的结果是什么。
热爱,是支撑你留在赛场上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东西,而只要你还在赛场上,就一切都有可能。
作者:孟岩,互联网金融行业15年、长期主义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