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专家之死》中有关高等教育一篇的感想。
很多同学在大学毕业后,都会说没学到东西。
其实没学到东西就对了,因为高等教育或者说是大学教育是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大学教育是为你接下来几十年的学习做准备的,而不是让你用大学学的知识去活的,文科尤甚。
所以大学的目的,总的来说就是:学习能力,即为你的终身学习做准备的。
所以,大学的教材也好、活动也好,都是学习材料,是训练和锻造用的,锻思维、锻方法,让你在一个绝对宽松的环境去思考和反思,得出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所以你会发现没经过大学教育的个体当处于有同样作用的刺激下,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极端的,不审慎的,这就是宽松的大学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区别。
但是现实是经过大学教育的个体并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所以和江湖派(没机会和不想接受大学教育的个体)比起来,不仅少了该有的包容和多样化的观点,还少了实用主义但管用的极端方法。
为什么从来没人骂高中,没人说自己没在高中学到了东西,那是因为大多数人高中是学习了的。所以,当大学提供了刺激材料和学习材料之后(不得不承认,大多大学提供的刺激和学习材料是不吸引人且老套的),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在学生自己。
但是现实中,学生心智的发展和生理往往是不匹配的,20岁的年龄,但是其认知水平和对自己的认知还停留在高中,甚至初中,所以多半是在玩弄意味的看待事物,而教育者对他们作为一个成年人已经会辨认孰轻孰重的假设也大多是错误的。
再进一步看主角,又会出现一个假设错误,就是假设人都可以靠意识完全控制住自己的行为的,其实不然,大量现实发现,人们并不能完全靠主观意识控制自己(比如想学习但是最后却没有学,想减肥却没有减等)。所以,他们轻易的就被娱乐和资本打造的陷阱勾走了时间和精力,这点也不能怪当事人。
而这种资本产物的入侵程度严重到当事人哪怕连一刻钟的思考时间都没有,因为他们已经习惯被动的接受零成本就能获得的低级快乐,比如短视频、游戏为首的产物,所以慢慢失去了思考的心理能力(问题的出发点和逻辑框架以及必要的知识、常识储备),甚至是生理上的能力(长时间的高强度刺激带来的感觉阈限的提升以及脑神经的损伤)。
同时,互联网提供的海量信息和便利性,让他们产生了一个错觉,认为自己是大量信息的拥有者,自己在认识世界、事务这件事情上是比其他人强的,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心理特点(不服输,不想比别人差),所以,这就造成一个情况:任何一个人都能凭借着零星半点的从互联网获取的知识对社会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互联网碰撞了50岁左右的中年后期男人之后,他们发表的各种政治高见。而你让他们在地图上指一下叙利亚在哪、美国位置在哪,他们是完全不知道的。
同样的,大学生虽然对政治、经济不会发表高见(一是没兴趣;二还是没有储备),但是他们在对自己的判断上存在着极大的误差,这就导致现实和理想的更大的误差,从而让本该能服务于社会、实现自身理想的青年人沉湎于自身的痛楚,苦困寻觅。
最后,话说回来,认识到大学教育只是起点,然后多点思考,不仅做小孩子里的大人,还需要做大人中的大人,才是一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该有的觉悟。
以上,不仅是对《专家之死》一书的拙劣思考,更是对我之前接受教育的一个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