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复制时代,我们都是二手货吗
去年十二月做了这个学期的第一个报告,以本杰明批判“二手货”(我自己起的名字)的文章《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为出发点讨论大众文化现象。
“I came into the world under the sign of Saturn—the star of the slowest revolution, the planet of detours and delays…”
His characteristic form remained the essay. The melancholic’s intensity and exhaustiveness of attention set natural limits to the length at which Benjamin could explicate his ideas. His major essays seem to end just in time, before they self-destruct ... His sentences do not seem to be generated in the usual way; they do not entail. Each sentence is written as if it were the first, or the last … His style of thinking and writing, incorrectly called aphoristic, might better be called freeze-frame baroque. (p.24) -- 苏珊桑塔格对本杰明的评价
本杰明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之后生活流利停留在许多地方,印象很深刻的是他对在巴黎的记忆,“it taught me about straying“。最后因为犹太人身份被迫在一个西班牙小镇自杀。作为一个法兰克福学派的边缘人士,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被学术届承认的作家,他仍然创作出了许多另后世惊叹的文学理论作品。其中之一便是他在《机械复制》中提出的aura的概念。
读德文原版也许比读译版更能理解到aura的概念,这大概是就是德语的魅力,理智地去辩证,melancholic去表达。本杰明批判的是大规模艺术复制的时代下,艺术品原真性,被膜拜的狂热性如何被廉价复制品替代;伤感更多是一些无能为力和尽量积极地去对待艺术品aura的消失,尽量辩证地去看电影广播电视(这类作品被他形容成机械复制的典型代表)的发展。
本杰明对aura有一个十分诗意地描写:一个旅行者因为长途跋涉在山脚一片树荫下乘凉,这时候一阵风轻轻吹过,树叶随之轻轻颤动,投在旅行者脚下的阴影也在随之慢慢摇曳。这棵树的影子就是艺术品的aura,它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它的不可接近性,即时性,不可复制性,原真性使它拥有宗教价值,而这是机械复制时代遥不可及的。
文章提出aura这个概念后,更多的其实是对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的心理社会学分析。艺术的原真性在机械复制时代被大众文化取而代之,所谓的此时的艺术品最重要的特质就是迎合大众的喜爱,以成为市场工业中流通的消费品,艺术需要被消费。法西斯正是利用大众对“一致性”“消除异己性”的心理在社会中逐渐蔓延,并使人们坚定不移的相信,要将所有与自己所在的这个群体的意见不合的个体抹除掉,要将所有与这个群体特性不符合的建筑绘画音乐人种抹除掉。
其实这篇批判散文对当下信息时代是有振聋发聩的影响的,即使在他的时代并不被人所重视。独一无二性的作品几乎湮灭,人们也不愿意费劲去法国卢浮宫,伦敦博物馆在真作面前发发呆,因为有无数的纪录片,电影让人们打开nexflix就可以身临其境。随之而来的是浮躁,即使他们站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前,他们也没有耐心去驻足,而是拿出手机拍摄,然后发一张带定位的照片。感觉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humanity的丧失,自己也是在滚滚历史长河里毫无反抗的小沙砾,不知道会被卷到何处去。
不过庆幸的是还有那么多书没有读。
虽然读德文读地很艰难,但是通读下整篇文章还是被本杰明严谨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所深深触动,也为那个时代能产生出的这种思想而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感到羞愧。文学真是一片广阔的海洋,文学理论其实也根本没有那么枯燥,发挥大脑所有功能去思考的感觉真好。迫不及待地想读本杰明的更多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