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养娃日记
查看话题 >孩子总是宅在家不出门?可能是社交恐惧的锅
手机和网络的发展,催生了很多“宅男”“宅女”。 最大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有一间自己的房子,有足够的钱,有网络,有手机。
这是很多社交恐惧者的最大梦想。
尽管与人打交道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社交恐惧的发生率,却比我们以为的要高很多。
根据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在一生中曾经得过社交焦虑症的人,高达12%。而当他们调查一年中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数比例,也就是年度患病率,也高达 7%。
来自英国国家精神卫生合作中心2013年的数据显示,社交焦虑症是排在严重抑郁和酒精上瘾之后的第三大常见精神疾病。
我接触的厌学孩子中,起码有一半的孩子,是因为人际关系问题,因为害怕社交,而无法正常上学。

这个被我们忽视的状况,正越来越多的发生在我们周围。
什么是社交恐惧?
又称社交焦虑,核心表现围绕着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
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故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
常见的恐惧对象是异性、严厉的上司、老师,或是熟人。也可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几乎所有情景。
也就是说,除了与家人的交往,任何其他的社交场合,都会让他们坐立不安、紧张异常。
在青春期孩子身上,这一状况会体现得更明显。青春期因为身体和心理的发育,孩子会进入一个典型的“自我中心”阶段,关注自身的长相、身材,在意穿着,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我接过一个孩子,因为害怕课间上厕所被同学关注,一整天不喝水,中午不去饭堂吃饭,只吃自己带的面包。
诸如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便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紧张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跟异性说话便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一个孩子说他上了三年初中,除了课代表问他收作业,没有跟女孩子说过一句话。
更是青春期孩子常见的困难。
这些表现,都不是简单的内向或者胆小,而是社交恐惧。
而他们内心的煎熬,却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不就是跟人说个话吗?有什么好紧张的?想到什么说什么呗。
于他们而言,只要是与人打交道,便不简单,与一群人打交道?那就是上战场。
隐藏的社交恐惧
我们可能从未想过,一些“看起来”人际关系很好的人,可能也会有社交恐惧。
是的,他们只是看起来人际关系好。
有一类孩子是这样的,一坐下来就侃侃而谈,文学、政治、历史,无论谈到什么话题,他们都兴趣盎然,侃侃而谈,面带微笑,肢体语言丰富。
我总是疑惑:他们明明很擅长社交嘛。
他们却告诉我:我只有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才能真正放松,只有身边有人在,哪怕是父母,我也是神经高度紧张的。
我问:“你不说,我完全没看出来你紧张。”
“我只是掩饰得好。”

他们力求给每一个人都留下好印象,努力做到尽善尽美,他们表面云淡风轻,实则内心波涛汹涌。
他们最怕的是什么?是拒绝对方,表达自己的观点。
拒绝会带来“尴尬”,而对方的尴尬,会引发他们的自我怀疑: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引发了对方的尴尬?他会不会因此讨厌我,疏远我?
不会拒绝,有求必应,换来表面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疲于应付每一个人,哪怕是去超市买个东西,也希望给收银员留下完美的印象。
在人际关系中,他们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当然,最后大多是能换来好名声,好社交的,大家都喜欢他们,愿意跟他们交朋友,他们自己却并不喜欢社交,也无法毫无保留地信任身边的人。
他们的恐惧藏于心底,轻易不得见。
始作俑者是过度焦虑
社交恐惧的始作俑者是社交场景引发的焦虑。
只要想象一下社交场景,都会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胸闷心慌,这些都是焦虑的表现。因为过度焦虑,产生回避反应,不敢出门,不愿见任何人,就是典型的社交恐惧。
为何会焦虑?在我们无力阻止未来将会发生的危险、灾难或者不幸的时候,就会感到焦虑。
这个危险和灾难,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中,而社交恐惧者们的焦虑,大部分时候是产生于想象中。
每个人恐惧、焦虑的社交场合统统可以被归为两类:
一类是与他人打交道的“人际性情境”,比如参加聚会、和别人闲聊、开启一段对话、直言说“不”等等;

另一类则是会吸引到他人注意力或者成为众人关注焦点的“表现性情境”,比如上台演讲、公开发言、参加面试、在公共场合吃东西写字等等。
按照这样的标准,是不是发现,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社交焦虑的经历或体验?但这并不代表我们都有社交恐惧。
根本的区别是在于度。
克服社交恐惧就必须尽量避免焦虑吗?答案是否定的。焦虑本身,是人类面对危险,或者预见到可能的危险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
当遇到人身威胁时,要么正面硬刚,要么拔腿就跑,也有少数情况会完全被吓傻,僵在原地。这是人的本能反应。
战逃反应会极其迅速地被激活,自发地保护我们。
社交恐惧对于社交场景危险性的检测,明显是过于敏感,就像一个过度灵敏的雷达,不仅检测敌机,连飞过的小鸟,也会被识别为大敌当前,令他们胆战心惊。
对于社交场景中危险的识别,过了度。
大到对方生气,冷战,小到对方皱一皱眉,耸耸肩,都会让他们大脑飞速运转,发掘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哪句话说错了。
每一次社交,他们都是全程高度警惕,字斟句酌,对于他们而言,是巨大的能量消耗。
别人社交是放松,他们是上场打仗。
完美主义
很多人的焦虑感与对自己的高期待、严标准有关。
这类焦虑感会弥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交场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常听一些孩子告诉我,他与人对话的目的就是结束对话。
说话对他们来说实在太累了。
每讲一句话都需要在头脑里思索、演练很多遍。她必须得各种揣摩、预判别人的反应,然后选择一个最佳的说话方式。

有时候我只是叹口气,皱皱眉,便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坐直了身子,表情紧张忐忑起来,低下头,不敢再说话。
似乎我不是他们花钱请来的心理医生,而是他们的面试官,稍有差错,便会被排除出局。
这类孩子思维逻辑是“我只要说错一句话,便意味着我整个社交的失败。”甚至会泛化解读为“我什么都不行。”“我没用”。
只有完美,才意味着不被讨厌。
只有在社交中表现得完美无缺,别人才会喜欢我;
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我、喜欢我,只要有一个人不喜欢我、否定我,就说明我不好,我有问题。
事实上,他们自己也知道不可能。
但那仅仅是在理智上,在无意识当中,他们仍然竭尽全力做到完美,并且在出错时不断自责,自我否定,如此循环。
最后,他们终于找到一个方法:怎么才能不犯错呢?什么都不做,就永远不会犯错。怎么才能不在社交中出问题呢?不跟任何人接触。
于是,自我封闭,甚至完全不出门。
没有社交,当然永远不会有错。
既渴望,又害怕
社交恐惧的人都不想社交吗?不,他们想,只是害怕。
我曾接过一个社交恐惧的孩子,几乎有半年时间完全不敢出门,男孩子头发快长到肩膀了,也不敢去理发店。父母只能请理发师来家里给他剪头发。
他定期来找我,很重要的原因是:想跟人聊聊天。
有一个孩子几乎不敢在现实中跟他人打招呼、聊天,他会加一些群,但是几乎不发言。但他会经常打开群聊,看着大家在里面热热闹闹地讨论,仿佛自己也不孤单。
有些孩子喜欢打游戏,并不是喜欢游戏本身,而是能够在游戏里跟大家交流、互动。
他们小心翼翼地望着这个热闹的世界,始终不敢跨出脚。
人类是群居动物,社交可以算是人的本能。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社交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目的性越来越强。
害怕社交,却又渴望社交,徘徊挣扎,不知所措。
网络的发展,使很多以前不得不面对面解决的问题,变得便捷而隐蔽起来。
饿了,手机一点叫外卖,不用亲自到饭店;
没人聊天,在网上一抓一大把,假装很熟地胡侃一番;
无聊了,不一定要出去找人娱乐,各类的游戏应有尽有。
某种程度上说,社交是一个用进废退的功能,练习得越少,功能越退化,功能越退化,越不敢出门。如此,恶行循环。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在如此便捷的线上交流的情况下,我们见面的渴望就降低了吗?并没有。
线上社交仍然无法替代面对面互动。
这是社交恐惧的孩子痛苦的根源,也是他们改变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