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非常有安全感,会丧失努力的动力吗?
安全感这三个字我们会常常听到,但究竟什么是安全感呢?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要中,安全需要处于第二层次,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但并非是安全感。安全感是我们内在对于安全需要的投射。我们需要明白一个事情,安全≠安全感。安全感从来不是外面的,而来自于你内心世界的感受是否安全。像英勇的战士在枪林弹雨里走,内心也会感到很安全,而一个内心的安全感破碎的人,即使白天在大街上走,也会感到不安全。 曾奇峰把安全感另一端说到尽头——你对环境和他人的敌意的投射,就变成了好像别人在威胁,安全感也就降低了。换句话说,一个人只要安全感降低,就证明他对他人的敌意增加了,然后他把自己的敌意投射成环境对他的威胁,理解自己这个防御有助于我们增加安全感以及更加真实的看待这个世界。比如,你对我有敌意,但你潜意识里往往感觉不到,你会把它转换成我对你有敌意,这样一来你却觉得周围好不安全啊,你的安全感瞬间就降低了。反之,当你对别人有善意,那么你就会觉得这环境很安全、很舒适。 同样的,安全感不等于钱包的厚度。人们也常常误以为有了足够多的钱,或者自己足够优秀,足够美丽……就可以获得安全感。其实不然,这只能说明你拥有足够的在外物质条件,表面上看起来很安全而已,实际上,这并不意味着你的内心拥有安全感。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就会发现,有不少在外“很安全”的人,他们努力上进,成绩优秀,家庭富裕,却非常的没有安全感,他们极度紧张、焦虑,有的甚至患上了学校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等等。这也就是说,一个只拥有外在物质安全的人,他即使他非常优秀也非常的努力,财富越来越多,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也依然无法获得内心的安稳、安定的安全感。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在我国很多人的心理年龄不超过1岁!”这咋一听有点不寒而栗,但临床上人格障碍的案例的确越来越多,他们人格中,仍然保留着婴儿的心理残余。回溯到他们的婴儿期0—3岁,就会发现他们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形成了矛盾型,回避型,混乱型三种不安全依恋模式,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很优秀,但内心却极度没有安全感,害怕抛弃、害怕离别,情绪容易失控,空虚、恐惧、无奈、无助、绝望、麻木、抑郁……甚至丧失动力。 而建立安全依恋的孩子,他们获得了父母的及时的,共情性理解的反应,他们的父母会帮助孩子,去获取、调节、分辨和使用自己的情绪体验,加固依恋的纽带,孩子会把父母体验为安全的港湾。 成年后,安全依恋类型的人,就会经常表现出以下特点:1、有更高的情商,能够以妥当、有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情绪。2、能够给予并接收健康的亲密感表达方式。3、能够设立健康、妥当且合理的界限。4、不管是个人独处或是有人陪伴,都感到安全。5、对感情关系和人际互动往往持积极看法和行动。6、能够更轻松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会通过讨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非通过暴力攻击他人的方式。7、当感情结束时或工作挫败时,会很快恢复,会悲痛、学习,然后继续前行。 由此可见,一个没有获得安全感的人,才会丧失努力生活的动力。而一个真正拥有安全感的人,不仅不会丧失动力,反而会越挫越勇,继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