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与企业研发工作,不同在哪里?

企业研发与学术研究工作不同。企业研發是公司企业推出或更新旗下产品和服务的一种研發活动。没有企业研發,公司企业就必须依赖其它方法来解决竞争力问题,包括併购或与其它同侪进入协力伙伴关係,在规划上,它提供给公司企业的,是具有长期获利性特质的贡献,包含专利、版权、商标等。企业研發活动往往会在一个独立的部门下运作,此部门之成本和劳力投入必须经过风险调整报酬率评估,才能权衡资本投入比例以及相应的风险,也因此,有些公司企业会选择将企业研發外包出去。
学术研究工作是让学者自行专着在自己的研究兴趣之上,而随着自己研究的进度在会议上發表成果,最后在期刊發表论文等,但企业研發工作是提供学者明确的研發目标和截止日期,甚至还必须要签署保密协定、不得对外發表自己的研發成果,或必须取得许可才能發表等等,而由于这两种研發的生涯规划会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许多人在读博阶段,就面临必须选择两种体系中的其中一种来完成学业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取得博士学历后投入企业研發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因为工作机会比学术界多。在OECD国家中,1999年的平均已经达到60%的水准,其中法国的例子颇引人注目,自1981年起,他们的工业类研究人员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的一年间,约有76%的人会在三个月以内投入劳动力市场,而在一年之后96%的博士会进入职场。
企业研發终究是以能够投入市场应用并赚取利润的研發活动为出發点,但学术界则不然,是以基础研究为主。这所形成的问题是,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往往不一定能够成功地转为产品,如何评估学术研究的成本和价值也相对複杂,而技术转移和孵化也必须靠学界与企业界的研發人员协力才能达成。学术界的研究经费来源也较需费点心思取得。也因此才有像Dimensons这类的服务平台,提供以资料库为基础的经费来源分析,让学术研究人员较能有方法找到有经费资助的研究题目和合作对象。
在收入方面,以美国为例,一般企业研發工程师入门至第三年间的年平均薪资为七万七千美元左右,八年以上的年均薪资则可以到十三万七千美元。以国内为例,第一年至第三年的入门级企业研發工程师年平均薪资收入约为二十万人民币,即三万美元。虽然国内的薪资在绝对数字上比美国低,但美国的年人均薪资为三万六千美元,国内的年人均薪资为三万人民币或四千五百美元,若以各自国家的收入水准比较,国内的企业研發工程师的薪资水平算是相当高的。聘用、工作时程上,各种研究机构和企业对于研發的要求都不一样,无法一概而论,且每年都在变化,唯一差别可能是学界没有如业界的一般工时和加时工作的薪资计算方法,所以实际工作量与报酬的关係需要别的指标衡量。
世界上企业研發投入最多的前三大公司分别为三星、Alphabet、Volkswagen。三星主要投入的研發项目主要在智慧电视、智慧手机面板与组件、芯片、DRAM等项目上;Alphabet则是在线上搜寻和广告上很多,但也包括了如投注在子公司的研發上,如Calico和Verily等生医、健身、保健类有关的研發上;Volkswagen则是把研發方向放在电动车(electromobility)相关的技术上,特别是电池容量、快充技术、感应器等,以及如何将技术整合为电动车系统模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