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法系》目录整理
《中华法系》是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主办,朱勇教授主编,面向国内外发行的专门研究中华法系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半年刊。本着“弘扬中华法律文化,探讨现代中国法治;比较中外法律传统,构建新型中华法系”的目的,坚持“坚持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创新;守护学术经典,培育学术新人”的宗旨,致力在法律制度、法律思想、法律人物、法律文化、法律作品等方面向社会贡献出优秀的研究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中华法系(第1卷)
朱勇主编
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朱勇:创新、传承与山水之间——《中华法系》发刊辞(1)
张晋藩:我对中华法系认识的发展轨迹(1)
高明士:中华法系基本立法原理试析(16)
刘广安:对中华法系的再认识(33)
王涛:现代西方哲学主要关键词与中华法系研究(43)
李青:东亚国家接受中华法系的社会历史根源——以朝鲜为视角(62)
张中秋:西方法学的局限与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价值——以西方实证主义法律观和自然法理论为例(69)
李典蓉:蒙元的馈遗:试论“烧埋银”对中华法典的影响(81)
陈煜:清代刑罚制度考论(108)
黄源盛:从准情酌理到诚信原则——以民初大理院判解例为中心的考察(131)
张德美:通往程序正义之路——清末民初诉讼制度改革简论(172)
单纯:论孔子对“礼”的政制规范性解释(184)
邵方:论礼的本质及其法律意义(207)
李鸣:社会转型中的智者——试论龚自珍的法律变革思想(226)
朱腾:论汉代天人合一论法理念的社会基础及核心命题(241)
[以色列]阿尔弗雷多·M.雷伯勒、巴勃罗·勒纳著;顾元、黄毅译:以色列的比较法研究(276)
中华法系(第2卷)
朱勇主编
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陈惠馨:《唐律》与《大清律例》法典形式规范体系——法制史与法文化比较观点(1)
李显冬:中国固有民法辩(37)
李鸣:辽代法制探微(67)
单纯:论《中庸》的自然正义观与政治理想(83)
胡兴东:比、类和比类:中国古代司法思维之研究(104)
罗洪启:道生法:中国传统法律观念之深层结构(133)
雷安军:探索法律文化交流之道——张中秋著《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比较研究》读与思 (153)
陈天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京社会转型与城市管理法规的关系研究(169)
毛永俊:近代中国侵权行为法移植——以法律镜像论与自治论之争为视角(185)
[德]迪特尔姆·克里普尔著;许兰译:古代君主统治时期及三月革命前的德意志法律变革(201)
[德]安德里亚斯·迪尔著;许兰译:19世纪德意志改革、立法与国家(227)
[德]雷纳·舒尔策著;许兰译:20世纪德国法院独立性、司法改革与法律象征(248)
林乾:论丁日昌对晚清司法专业化的倡议(271)
陈煜:却到故园为寄客——沈曾植的变法主张与古律研究(279)
叶鹏煌:作为“君子”的司法官(302)
唐犀:元代丁忧制度研究(320)
[以色列]巴勃罗·勒纳著;顾元译以色列法律史:其在法学研究中之地位(340)
中华法系(第3卷)
朱勇主编
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固有国情(1)
陈惠馨:法律与社会结构——以清朝蠲恤制度为例(21)
单纯:论人的道德权利与社会革命的必要性——反思孟子心性论的人文价值(49)
黄宇昕:古代东西方法的特征、本质及成因之比较(72)
[韩]金英俊:高丽律的制定背景与法律特色(131)
李青:明清律与“父子之国”琉球(182)
郝洪斌:清代的不动产契约与契约秩序——以巴县档案为中心(194)
宋玲:民国初年的行政诉讼立法与平政院的设置(212)
[英]贾米森(G.JAMIESON)著;刘昕杰译:民初中国的继承法律与习惯(229)
李强国:地方法制史:如何可能?——以近代芜湖商埠法制变迁为对象的申说(241)
陈煜:“同情法”在法律史教学研究中的解释性运用(259)
杨静:中华法系研究综述(282)
阮智刚:杨鸿烈笔下的中华法系图景(309)
李鸣:刘颂依律断罪思想的现代启示(341)
罗洪启:中国传统法律道德原理的展开及其现代性——评《原理及其意义——探索中国法律文化之道》(353)
韩啸:论唐宋社会变迁视野下宋代典权法律制度的变化与发展(368)
[以色列]巴勃罗·勒纳著;顾元译:以色列法律史:其在法学研究中之地位(续)(397)
张明新:“中国古代法制与秩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420)
张明新:法律与国情:中华法制文明再探讨——中国法律史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综述(431)
中华法系(第4卷)
朱勇主编
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记载的民族精神的遗传密码——从“五音听治”说起(1)
俞荣根:和:中华法系之魂(4)
单纯:过秦与正韩:论儒家对秦制及法家思想的批判(53)
黄宇昕:论幸福的本质与德福关系(84)
[韩]金英俊:《高丽律》的法律地位及复原问题(151)
[美]司徒玛丽著;刘佳译,张书友校:加强德治与发现“别处”的中国法——神灵、亲族、行会和礼尚往来(173)
曹斌:比较视野中的制度与理想——“中国梦”与“美国梦”之历史比较(207)
李德政:礼刑异化与“弥散性”人格惩罚社会——以《红楼梦》中三起女婢自杀事件为中心(226)
张中秋:坚持有理想的现实主义,做中国的历史主义法学(258)
杨怡悦:传统中国法理研究述评(265)
李鸣:无畏变革,法度贤才——王安石变法思想辨析(292)
富童:改革:从理想到现实的距离——以王莽法制改革为视点(305)
张淑雯:唐宋时期的宗祧继承制度再探讨——以五服制度为视角(317)
王浩:从“五听”到“技术侦查”——关于职务犯罪侦查审理的历史比较(346)
[加]吉恩·爱德华·史密斯著;顾元译:司法的定义者:马歇尔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359)
[英]马若斐著;陈煜译:早期中国法中的“合意”“契约”和“债”——对“责”“负”“债”“约”“券”等术语的考释(390)
张明新:理念与过程:近代亚洲与欧洲的法律交流——亚欧法律史论坛第二届年会综述(427)
中华法系(第5卷)
朱勇主编
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张晋藩:传统法文化的民族精神及现代意义(3)
朱勇:从“仁政”到“人道”:清末刑法哲学的演变(27)
张中秋:晚清中国对继受外国法的选择(37)
林乾:传统中国法的“人道”意涵——以清代“犯罪存留养亲”为中心的考察(57)
陈惠馨:从欧洲中心与清末变法谈百年来亚洲与欧洲法律交流(68)
赵晓耕:对法律体系与部门法理论的批判(98)
张仁善:论近代中国法制移植的速成与法治目标的疏远(122)
高汉成:1907年大清刑律草案的“欧洲痕迹”(146)
陈新宇:从礼法论争到孔教入宪——法理健将汪荣宝的民初转折(153)
张德美:唐代的户籍与计帐(170)
陈鸣:西汉中期的政治法律论辩——以《盐铁论》为中心(182)
王觐:试述宋代遗嘱制度的完善(204)
[德]托马斯·杜威著;许兰译:法律翻译:欧洲视角下对法律史研究方法的思考(225)
[德]Lena Foljanty著;许兰译:十九世纪欧洲比较法学研究中的东亚形象(237)
[奥]Miloš Vec著;许兰译:普世主义和排他主义——欧洲国际法学的歧视性之程度有多深?(251)
李鸣:敦本务实,振其纪纲——张居正法律思想刍议(279)
李杰:《商君书》“利出一孔”思想及其历史影响(291)
孙靖洲:清代恭请王命制度的渊源与流变(313)
李玫馨:制定法层面上的清代财产法(345)
[美]罗纳德·德沃金著;陈煜译:“刺猬的困境”:生命与尊严,如何选择?(367)
朱仕金:法文化的困境与出路(386)
中华法系(第6卷)
朱勇主编
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张晋藩:新路总是踩出来的——在第五届张晋藩法律史学基金会征文大赛颁奖活动上的讲话(3)
张中秋:期待中国新法学——读许章润教授新著《汉语法学论纲》有感(12)
林乾:因灾致变——乾隆朝群体性事件高发的“灾害”诱因(22)
[日]水间大辅:21世纪日本秦汉律令研究的动态(45)
李秀清:域外法的引介及法律人的担当——中国的经验(103)
王涛: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与德国民法典的比较(112)
[德]斯特凡·克罗尔著;许兰译:超越不平等:国际法——一个跨国领域(129)
杨怡悦:亲属容隐立法的类型化分析——以自由的社群主义为视角(138)
魏瑶:清代黔东南地区的基层诉讼——以《清水江文书》为研究中心(163)
张维:论唐代避讳之法律规制——以《唐律疏议》为中心(187)
张京凯:宋代户绝田若干法律问题研究(218)
牛传勇:清代幼小犯罪赦宥制度之局限性——以《刑案汇览三编》等判案为视角(237)
王培松:论羌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与协调——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253)
张兰:清末民国以来我国实业教育法律制度的变迁与当代借鉴——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262)
李乃栋、刘家楠:晚清教案司法研究——基于个案的考察(279)
程泽时、张生:民国前期金融组织法的转型——以固有合伙责任习惯的改造和重构为视角(301)
周雷:从行会本土规则到商会制度——中国商业民间组织的近代转型(329)
李鸣:王夫之法制体系学说探微(349)
武夫波:董仲舒法本体论初探——基于法哲学研究的视角(369)
潘萍:宋代囚犯人道主义待遇初探(394)
[美]蒂姆·鲁斯科拉著;陈煜译:无法之法:“中国法”只是一个悖论?(415)
张明新:中华民族优秀法律传统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新探(435)
中华法系(第7卷)
朱勇主编
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张中秋:唐宋社会变动与法的统一性问题思考(3)
刘广安:写法史学论文的反思(24)
陈 煜:皋陶的历史形象及其法制意义(34)
黄宇昕:论道德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兼论儒家思想与民主政治的结合(49)
孙一锴:“论心定罪”的概括性研究——以清代的故杀、误杀的研究为中心(122)
马洪伟:传统法律文化:解读清末“礼法之争”的新视角——以晚清民国“无夫奸”罪名存废之辨为例的考察(178)
李正璇:《各省审判厅判牍》中的判词评析(194)
王虹懿:我国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保护文化权利的路径探索——兼论习惯法的司法运用(212)
石小川:从“还谷种”到媒妁婚——略析湘西苗族的婚姻形式及其嬗变(243)
高积顺、许少华:唐代死刑复核制度研究(263)
潘萍:试论唐宋时期奴婢的法律地位及其发展变化(293)
张淑雯:“天人合一”论与唐宋宗祧继承(322)
李鸣:因势变法,师夷制夷——魏源法律思想探微(347)
赵京朝:杜恕礼法思想与曹魏法律儒家化(362)
胡华军:我的外公程树德(381)
杨扬:“歇家”在明清讼事中的地位(391)
张哲:从《九朝律考》看程树德对法律史学的贡献(416)
[美]杰西罗·K.利伯曼著;顾元译:探寻立宪主义(425)
[奥]Ewald Wiederin著;王银宏译:奥地利宪法法院:凯尔森之创造及其模式特性(438)
张明新:中国优秀传统法文化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综述(475)
中华法系(第8卷)
朱勇主编
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张中秋:为什么要探讨中国传统法哲学(3)
陈惠馨:《唐律》与1751年巴伐利亚刑法典——反思全球化观点下法律交流与继受模式(7)
夏扬:中国传统法中的现代因素——从封建法典的变化中寻找近代法律转型的社会与制度基础(33)
[韩]任大熙:唐律中损坏类型的规定研究(53)
李晓婧:从民国初年“侮辱大总统案”审视租界司法的双重性(79)
朱仕金:唐宋判文演变的法律文化探析(95)
黄丹:清代嘉道年间(1796~1850年)自首制度研究(115)
陈迪:王杖简册所见“逆不道”罪探析——兼论秦汉时期的上谳制度(159)
陈晶:乾嘉时期“人户以籍为定”律增修条例研究(181)
宋朝忠:清末我国民族自治法制转型研究——以国家与边疆危机下人口增长为视角(200)
周磊:司法监察:中华司法文明的重要表征(234)
李亮莹:从法规范论清代之开垦制度——以乾隆朝《钦定户部则例》为中心(257)
李万晋:清代武职人员所得之探讨——以乾隆朝《钦定户部则例》“廪禄”与“兵饷”二门为例(301)
李鸣:法制为先,持法必严——洪仁玕法律思想刍议(361)
郭威:试论法律社会史学研究的意义及局限(379)
齐伟玲:睡虎地秦简“中劳律”释读(393)
[美]劳伦斯·特赖布著;顾元译:宪法和宪法之外:美国总统权力的特征——其与立法权力相互作用之概观(405)
[美]庞德著;陈煜译:比较法与历史——作为中国法的基础(412)
中华法系(第9卷)
朱勇主编
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张晋藩:为往圣继绝学(3)
刘广安:中国传统律典的协调适用原则(8)
单纯:论传统牧令书中的行政伦理(21)
顾元:省思与重构:比较视野下中国司法文明史研究的范式与进路(45)
黄宇昕:论“铸刑书”之争的法哲学意义(70)
陈煜:中国传统司法机构述论(96)
张杰:中国古代刑事庭审证据调查相关问题探讨(123)
孙晓丹:出土简牍所见秦代刑徒减免刑的种类及其立法意图(138)
李萌:唐宋告身的法律规制(154)
苗春刚:清末民国人口买卖法律规制研究(177)
杨怡悦:战后中国与斯里兰卡调解制度比较研究(195)
殷秀峰:法律政策学视角下的民族政策法制化研究(212)
曹斌、毛娓:美国梦的意识形态分析——兼论中国梦的“中国性”(226)
李青:明朝巡按御史制度管窥(243)
何平:明清时期巡按御史监察职能的兴衰(254)
李鸣:一秉于礼,严刑致安——曾国藩法律思想探微(267)
王小康:钱穆法政思想述要(282)
田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死亡赔偿金问题研究——以元代烧埋银制度为借鉴(307)
陈尚龙: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诉愿制度研究(322)
[德]李雅瑞:德国汉学与中国法治国家的建构:中国学中的法律研究(341)
[挪威]尼尔·克里斯蒂:纠纷的财产化——作为中国法的基础(362)
中华法系(第10卷)
朱勇主编
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俞荣根:重新认识中华法系(3)
张中秋:为什么要探索中国传统法理(15)
李启成:在经典中领悟传统法的智慧——我对《中国法制史》教学的一点感想(20)
单纯:论“德治”思想的法理意义(50)
李青:清代档案中的钱债诉讼(62)
张群:中国古代保密法律思想刍议——以《左传》《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为例(81)
陈煜:中国法律与司法起源重述(106)
杨扬:日用类书与法律知识的空间流动——尤陈俊著《法律知识的文字传播:明清日用类书与社会日常生活》评析(146)
徐立星:“上申国法,下顺夷情”——乾隆时期澳门命案研究(164)
王佳、李怀胜:中国古代清官符号的多重意象及其当代镜鉴(185)
胡文宇:试论战后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适用对象的发展变化(195)
唐一力:妇女参政比例制正当性之法理基础(209)
李少婷:法治思维和价值判断——在法律适用中形成价值最大公约数(222)
郭威:清末立宪修律及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解体的再认识——以“苗民弗用灵”事件为引子(233)
翟家骏、杨同宇:民初刑事特别条款的删除与复原——《暂行新刑律补充条例》研究(249)
范小渝:王宠惠宪政思想探析( 291)
韩姗姗:行走在法学边缘的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们——一个法律社会史的思考(327)
闫强乐:廷尉以前——先秦时期的刑官与秦廷尉的设置(347)
代剑锋:理论与实践:梁启超式司法独立改革的近现代审视(367)
邓雨寒:“妖言”罪法律史学术研究综述(393)
[德]汉斯·凯尔森著;王银宏译:合宪抑或违宪:国务法院于1932年10月25日的判决(408)
[德]马提亚斯·耶施德特(Matthias Jestoedt)著;陆洋译:“施米特模式”及其对国家法学的影响(430)
中华法系(第11卷)
朱勇主编
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
武树臣:儒家法律传统与中华法系(3)
刘广安:中国法律传统的再认识(19)
李青:清代田土诉讼一瞥(28)
张群:国家秘密和新闻自由——一个比较法制史的考察(37)
陈煜:春秋时期司法文明述论(56)
许治政:宋代立法史视野下的“宋代基层社会”考论(106)
张民全:论中国古代司法的确定性(129)
徐崇杰:从晋铸刑鼎看孔子对法律公开化的法理辨析(149)
贺文洁:明代钱法规制述论(168)
单纯:中国特色的“法德共治论”(185)
[美]托马斯·杰斐逊著;郭筱丽译:托马斯·杰斐逊书简三篇(195)
丁天立:邵元冲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劳动立法(209)
苏保云:论中国古代监察官选任和管理制度及其借鉴意义(235)
王舒:《五经正义》《唐律疏议》的编纂与唐代法律观念(253)
张松:画眉深浅入时无——《中国保密法制史研究》简评(265)
[以]布兰亚胡·利夫希茨著;顾元、金鲁铭译:以色列法和犹太法——互动与独立(271)
[德]托马斯·西蒙著;王银宏译:何为立法?为何立法?——法典编纂与调控性立法:立法上规范制定的两种基本功能(291)
中华法系(第12卷)
朱勇主编
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
马莉:美术世界中的法律史(3)
郑好:试论宗教信仰与德主刑辅的关系(31)
田纯才:循吏与中国法律传统——以汉代为中心的考察(43)
安庞靖:原心定罪的前提——以古代的“疑狱”为中心(70)
刘霓:唐代假宁制度立法缘由分析(83)
黄婧:唐朝和瓦卢瓦王朝父权比较研究(96)
张淑雯:唐宋无子立嗣制度与中庸思想(107)
李青:从清代钱债之诉看民事诉讼的发展(126)
黄璐:清代娼妓之法律命运研究(143)
罗莉娅:清代枷号制度研究——以枷号条例为考察中心(173)
卜令全、戴小华:试论社会等级结构关系中的清代州县官监督(195)
杜俊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监察使群体结构史考(207)
李泽明:理性、自然与伦理形而上学——黑格尔法哲学思想探源(217)
陈子盼:“乡土文化”与“法治文化”何以共促?——以培养“乡土法治文化”为径(229)
马鸿庆:浅析新疆哈萨克族财产继承习俗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以一起草场纠纷的调查处理为例(247)
苏鸿靖:中国古代错案防范制度的历史管窥(262)
孟祥:礼法纠葛与复仇免罚的规范化进程(279)
陈煜:西周时期的司法思想(295)
王石磊:中华礼乐文明与传统司法理念之融通(312)
慈海威:论近代司法官选任对法官遴选的历史镜鉴(330)
邓长春:狱神皋陶崇拜考论(347)
贾安琪:从《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南宋户绝财产继承制度(375)
沈秀荣:试评清代“报官锁锢例”(394)
[美]特鲁斯德尔S.布朗著;顾元译:雅典帝国民主制的衰落(407)
[德]恩斯特·沃夫冈·博肯福德著;王银宏译:法治国家概念的形成与发展(420)
中华法系(第13卷)
朱勇主编
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
陈惠馨:华人法学对于世界法学的意义——法史学观点
单纯:论儒家的权利伦理
林乾:《刑案汇览》的编撰及其价值
华立:清代新疆发遣制度的形成与实施
张德美:西周时期权利救济研究
张振华:清华简《子产》篇的法政思想探释——兼论《子产》篇的思想倾向及其学派归属
李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古代民事附带刑事诉讼
李仕杨:清代监察法对当前国家监察立法的参考——以《钦定台规》为借鉴
郭威:清人对胥吏任用的利弊认知及应对举措
贾秋宇:张晋藩著《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读后
张永祥:德主刑辅的辩证原理
杨怡悦:日本中世家族法律地位的变迁——从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继受到武家家内组织的产生
吕建伟:从“法政”到“政法”——对中国现代法律传统的一种分析
杨开愚:近代以来中医法律政策的变迁与反思——基于中医药法律制度完善的视角
曹京徽:唐前期法制文明探析
闫强乐:《唐律》在东亚世界的传播与影响考论
刘广安:荀子礼法思想的再认识
张群:状元出身的刑部侍郎——钱维城
周伯翰: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牛娜:民国司法官考试制度考(1912~1949年)
贾安琪:清代“道”在地方司法中的作用——以归绥道为中心
杨练:近40年来明代基层社会与法律治理研究综述
[奥]汉斯·凯尔森著;王银宏译:奥地利现行法中权限冲突的概念(1928年)
[美]史蒂文·扬著;单江东译:政府权力的道德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