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马特,我爱你》(WE ARE SMART)
文章开始,咱们先来听首歌吧。
前两天看完《杀马特,我爱你》这部纪录片,抱着缅怀童年时光的心态去看的。
十多年前,杀马特只出现在QQ空间、笔记本和大头贴之类的地方,同学之间其实很少见到(毕竟学校要求学生不能奇装异服)。
矫情的火星文+土味背景(板鞋、铁轨、水坑、花丛一类)+QQ炫舞+非主流歌曲(许嵩、徐良、本兮、沉柯、汪苏泷一类)+五彩斑斓夸张的发型,可以简单勾勒出对杀马特(或者是非主流)的模糊印象。
所以想着,这个纪录片可能就是记录一下当年杀马特发展的盛况吧。
当然,是我低估了这部8.7分的优质片子。
对自己来说,常常会不自觉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而且充满着各种未曾察觉的偏见,看这部纪录片就等于照镜子。
所以,下面开始我对于这个纪录片的解读,都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可能会有剧透。
这部片子的明线逻辑顺序是:打工人的生活&工作&需求→打工人选择杀马特的原因→什么是杀马特→杀马特的消失的过程&意义→杀马特的“文艺复兴”→杀马特的二次消失&残留&未来。
暗线逻辑顺序则是:打工人的物质生存与精神状况→杀马特如何满足了打工人的精神需求(家族-圈子、等级-权利、性吸引-爱情、附加价值-颓废、厌世、叛逆、虚无、物化)→杀马特的被打压与重生原因(抨击、坚持、被边缘化)
涵盖的东西还是非常多的,而且确实是一代人的精神烙印,只要谈论到90后,非主流一定与杀马特绑定在一起。
与其说非主流与杀马特绑定,倒不如说是血汗工厂下年轻打工人与杀马特绑定。
打工人自建的“围城”。
很多进入工厂打工的人,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的留守儿童,有些甚至才12岁,而且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往往也都是小学、初中、高中毕业或肄业,家里长辈对他们的唯一期望就是“活着赚钱”。
可想而知,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并不美好,与大城市之间,也往往把自己的天花板给封了起来,比如继续提高学历、学习专业技能、做生意,也通过金钱、物质和地理,把自己与一线城市、城里人隔绝开来,然后让自己沉浸在大大小小的工厂、车间、网吧、理发店和溜冰场等空间里。
“城里人只会玩城里的东西,农村人会玩城里的,也会玩农村的东西,所以我们玩杀马特,城里人不玩这个。”
从小就望到生命终点的人们,除了努力赚钱,连学习都没有了意义。
很多人会觉得,打工除了累一点,也没什么不好,拿工资还包吃包住;只要努力工作,“360行,行行出状元”,每个打工人都能创造“富士康传奇”(王来春)。实际上,用工不规范、没有五险一金、私自扣押工资、恶性压榨民工等,一直存在角落当中,压抑是最高频的词汇。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中所描写的场景,很多美国中产和上流都认为底层人民之所以一直贫困是因为不够努力、因为智力低下、因为没有思想,但实际上,即使再努力,穷人也是被资本压榨的对象,没有出路可言。(都市白领总以为小丑在身边,实际上自己才是小丑)
然而,只要活着,就会找寻生命的意义。
打工人没有感受过家的温暖,就会找寻一个家;没有体验过亲情的付出,就会找寻四海的兄弟;从来都是没有职级的技术工,就会想要更多的荣誉称号;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就想通过外表来震慑别人。
而这一切,刚好杀马特都能满足,有家族、有等级、有发型,甚至通过玩杀马特,打工人找到了友情、爱情和虚假的荣誉。
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一个曾经纯透明的小女生,在做了发型之后,被很多异性搭讪和夸赞,她获得了原本没有的爱,哪怕这个爱是建立在外表物质上的;一个曾经瘦弱的小男生,在做了发型之后,获得了很多关注,好像发型就是他的盔甲,带上了盔甲,就成了另一个人,另一个帅气、冷酷、霸道的人,哪怕这一切是建立在外表物质上的。
对于杀马特家族的人来说,杀马特就是一种信仰。
夸张的造型固然夺人眼球,甚至有些吓人,但互联网早期的网红,哪有不吓人的呢?而且现在“文艺复兴”,很多人开始怀念杀马特的造型,甚至还有些流行的发型是从杀马特发型中改编而来的,所以杀马特的外貌并不是不被人接受的根本原因。
杀马特的个性,是很多人加入的原因,但是当“个性”过了头,就成了“癫狂”。
杀马特夸张的造型和斑斓的颜色背后,是被主流价值唾弃的价值取向-颓废、自残、厌世、叛逆、虚无、物化。
也许是玩杀马特的打工人普遍年龄较小,爱情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没有成熟,表现出来的为人处世也都非常极端,爱情失败就想自残、工作太累就想逃避、规则束缚多就想堕落、所有的荣誉都来自外在的头发。
如果越来越多的打工人都想着玩杀马特,不去工作、不提升内在、不学习技能、只花钱不赚钱,那么家庭、乃至社会体系就会受到一波又一波地冲击:
- 谈恋爱不看内在人品,看发型够不够夸张,正儿八经结婚的时候又拿不出钱;
- 交友不看个人能力,看发型够不够艳丽,正儿八经找工作的时候还得靠“包工头”
- 找工作不看工资多少,看允不允许留头发,正儿八经赚钱生活的时候又被恐吓压榨
把一切都放在头发上,是物化了一切,也包括享乐主义。
白领总认为自己比农民工高贵,哪怕一个月工资不到3000块,脑力劳动就是比体力劳动高级。
实际上,同为打工人,相煎何太急?
- 杀马特给人分层的核心是发型,都市白领给人分层的核心是户口、房子、车子、存款、工资;
- 杀马特有家族,都市白领有社群、协会、组织;
- 杀马特的娱乐主要是上网打游戏、聊天和溜冰场等,都市白领的娱乐主要是上网打游戏、追剧和大型商场、度假区、旅游景点等;
- 杀马特是一种信仰,房子、金钱、权利等都可以是信仰;
- 996和007也是所有打工人的常态,没有谁比谁容易。
从本质上来讲,只是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不同的圈子与亚文化之间相互尊重就好,不能因为有人喜欢二次元就说他是小屁孩,不能因为有人喜欢外国文学就说他是“牧羊犬”,只要在主流价值观上是正向的、积极的就可以(就这一点,还会被人说是小粉红)。
哔哔了不少,前后花了两个星期写,所以逻辑上的跳跃感还比较强,希望能将这种记录坚持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