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推荐】剿匪剿匪,越搅越乱?

文/拔毛哥
卷毛教授的《写作是门手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告诫我们,学术写作一定要有“读者意识”,站在读者的角度行文;用“流动的文字”铸造“透明玻璃”般的文章,让读者毫无障碍的直达研究主题。
《写作是门手艺》已经快翻烂,卷毛教授推荐的电影也过了三刷。头顶虽掉毛若干,但“写作之手”仍未能练成,文章依然如“铁板一块”。但读书也略有所得,虽然手上功夫未成,但眼光到培养了一些。这不,近日发现一篇美文,颇有些“透明”味儿~
今天,为大家推荐由Castillo和Kronick于2020年发表在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上的文章——The Logic of Violence in Drug War。
闲说少说,先给大家奉上文章的首段——
The fundamentalpuzzleabout drug wars is that they arecostly butnonetheless recur.Sometimes, drug traffickers managetodivide profits peacefully;other times, violence prevails.Why?

正如卷毛教授所言,谜题是文章的救星。何为谜题?无他,“奇异的事实”耳。本文作者在文章的首段首句就直截了当的抛出了谜题(puzzle)——costlyVSrecur。政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武力、财力、军力发起“毒品战争”,但为何“头痛反复发作”?
紧接着,作者又熟练的运用起了卷毛教授的“同样。。。有的。。。有的。。。”句型——同样是毒贩赚钱分赃,为什么有的时候他们和和气气,有的时候却火拼不止充满暴力?
Why?
想知道答案吗?
今天的推荐,会略过冗长的分析环节,直接告知答案!
政府发动“毒品战争”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减少毒品泛滥;第二,减少毒贩暴力活动。但政府行动的两个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矛盾、互斥的——
“理性”的毒贩们会建立一个稳定平衡的分赃“潜规则”,和平的推进毒品的贩卖与出售事业。当政府发起“毒品战争”,加大打击力度之后,毒贩之间的“潜规则”平衡会被打破。政府的打压行动会导致两个直接的结果:毒品流通渠道变窄+毒贩被毙概率提升。
毒品的贩卖、售出渠道被打压后,进入市场的毒品数量会减少,进而会导致毒品价格提升,毒贩利润增加;政府的打击使毒贩们有随时被“毙”的可能,这会导致毒贩“短视”,行为更加暴力。
一方面是利润增加的金钱诱惑,一方面是“没有明天”的赌徒心态,毒贩之间的暴力行为会愈演愈烈!政府虽然实现了一个目标(减少毒品量),但牺牲了另一个目标(减少暴力)。

什么?难道政府打击毒品还有错了?当然不是!作者认为,粗糙的打击毒品活动只会“顾此失彼”,打击毒品活动需要有“巧劲儿”。政府(正式制度)和毒贩(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如同光与影一般:
States create illegal markets, and states set policy that powerfully shapes traffickers’ behavior.
政府本身的存在造就了非法市场的存在,非正式制度的运行逻辑是由政府政策所塑造的。
我们都期待着一个“天下无贼”的世界,希冀横扫一切黑暗,但现实世界的运行逻辑往往没那么简单。作者认为,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推行有条件的镇压(Conditional repression)。以毒品战争为例,封堵政策和斩首行动或许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政府应该“尊重”毒贩集团的“潜规则”,重点打击那些违反“潜规则”的毒贩头子,这样才能起到“既减少毒品、又减少暴力”的良好效果。
国情不同,本文中有关毒品战争的具体观点可以继续讨论!但本文的学术观点值得品味,在一些社会政策领域,或许充当“潜规则维护者”的角色政府才能实现更好地治理。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故事。在此再一次重申,本文的主要价值在于学术发现,大家并不需要认同其对毒品战争的看法。此外,本文文字清晰,个别笔法甚至颇有文学味(如True, traffickers cannot enforceagreements incourt.True, their property falls outside the scope of formal state protection.True, foundational papers in this literature model cartels interacting under anarchy)同时文风简练、研究问题明确,堪称一块“透明玻璃”。写作中挣扎的拔毛友们,不妨一看?